我的大伯藍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南地區著名的戲劇藝術家,五十年代西南人民藝術劇院編劇、導演,七十年代被迫改行在杜甫草堂與古書為伴達十年之久。
藍蔚,字鴻遠,號堃澤,解放初期與曹禺、陳伯塵等戲劇家同為中央戲劇學院教師,五、六十年代編導了許多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街頭劇、話劇,其代表作有街頭劇《抓壯丁》,話劇《川西茶館》等。川版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他也參與了現場導演。然而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們那一代藝術家卻被迫放棄了自己從事的專業,派遣到了聚集了省內文學藝術界學者、專家的成都市文化系統的百工堰"五七幹校」。在五七幹校勞動兩年,後又被集中到了全市文學藝術界在文殊院的學習班(當年的文殊院作為四舊的產物是不對外開放的)。所謂學習班就是每個學員認真檢查自己的"資產階級思想給社會主義帶來的危害",這個學習班一駐就是大半年,雖然不能回家,但家裡的人還可以進文殊院探視。當年我二十來歲已參加工作,休息日我騎自行車從青白江幾進文殊院,除了和我大伯神聊文學藝術之外,還在學習班裡認識了川劇藝術家競華、金錢板大師鄒忠新,還有一些現已記不起名字的藝術大師。在幽靜的文殊院內,門口有戴紅袖套的人守衛。一大清早,院內各種練功的、打拳的、練嗓音的等等,整個文殊院內的清晨熱鬧非凡;到了七點過,大家又統一拿起工具一起打掃院內衛生,一個近百人的成都文化藝術界名人隊伍,硬是把這個佛教聖地大院打掃得乾乾淨淨。早餐之後,開始一天的集中政治學習。我當年在文殊院與競華老師交談中,她還教我怎樣學習唱川戲,介紹川戲的幾個基本調式等。她說川劇是眾多劇種之母,中西部地區許多劇種都是由川劇演變而來,你們這一代青年人要培養對川劇的認識和愛好,千萬不要在年輕人中丟了川戲啊!這就他們那一代人對藝術的鐘愛。
在文殊院學習班那段日子裡,大伯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心態。他說,學習本不是壞事,靜下心來認真地學些原來還沒有完全弄的東西是好事,集中學習與其它藝術門類的藝術家更深入的交流,還能吸取更多的養分,對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都是有益的。他在對我說起藝術家最大的特長就是把人們的喜、怒、哀、樂,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使人們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釋放正能量,鞭躂社會醜惡現象,這就藝術。他慎重地說,藝術一定要植根於大眾,決不能胡編亂造,譁眾取寵;不管是哪個藝術門類,都一定是源於生活,在藝術形式中又高於生活。你看魯迅先生寫了那麼多藝術形象,在生活中都能找到他(她)們的影子,特別是魯迅寫的祥林嫂、潤土、阿Q等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這樣的生活原型。這就藝術的高超之處。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他特別要求我在"讀書無用"的年代要多讀書,對各個門類的書都要認真讀,認真寫好讀書筆記,知識集累多了才能豐富自己,對今後的生活工作都有幫助,對社會的貢獻都是有益的。
大伯對藝術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對名利十分淡泊,特別是對作品的署名他並不十分看重。比如解放初期他寫的街頭劇《抓壯丁》,後來改編成了話劇,開始還有個說明,本劇是根據藍蔚的街頭改編,後來這樣的文字就沒有了。當年我問過大伯怎麼不要回著作權,他說只要大眾喜歡,署誰的名字並不重要。歷史會記住本來事實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已是在國內有名的高產的戲劇作家,由他編導的戲劇、歌舞劇活躍在巴蜀舞台。當年他在金牛壩體驗生活後寫的本土話劇《金牛壩的春天》在四川劇場上演,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該劇歌頌了翻身解放後的川西成都平原金牛壩民眾,全身心投入新中國建設洪流中可歌可泣的故事。由大伯的朋友、同事,四川省人藝專職編導蘇枚先生編劇、藍蔚導演的本土話劇《保路風雲》受到各方面的好評。我現在還收藏著《保路風雲》的手寫劇本。
經過長時間的五七幹校和學習班的改造,我的大伯藍蔚被分派到了與他的專業毫不相關的杜甫草堂博物館,負責清理博物館偌大的藏書樓上的許久無人碰過且布滿灰塵的古裝線書。在杜甫草堂博物館後院的一幢青瓦房的閣樓上,存放著數千冊歷代有關杜甫的各種線裝書籍。當年我也跟著大伯上去過這個神秘的藏書樓,上面確實堆放著大量的古裝書籍。據大伯當時講,杜甫草堂博物館的藏書真是太珍貴了,有許多清代杜甫詩的刻本和手鈔本,有些版本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在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身上,書就是命根子。他接手整理這一偌大的藏書樓後,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清理工作中,除了把布滿灰塵的全部書籍整理分類外,還撰寫了上百萬字的整理筆記,其中還有許多是対杜甫的研究論文。一代戲劇大家,不放過任何對文學藝術的追求,干一行愛一行,并力求做到更好。我當年在大伯身邊閱讀過他的許多手稿,字裡行間無不體現著他對所做的工作執著。他在杜甫草堂一干就是十年,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市有關部門請他歸隊再干戲劇,他婉言謝絕了。一則已快到退休年齡,再則他對杜甫的研究已到了著迷的程度,也不原意離開杜甫草堂博物館了。在草堂的十年里,他為了靜心研究杜甫,潛心寫作,從城裡把家都搬到了藏書樓的旁邊的小屋住了下來,回城裡只是為了取些換季的衣服。
大伯對我們這一代要求是嚴格的。除了要求我們子侄努力工作,誠實做人,更要努力學習。他說,知識永遠是不會過時的。對孫輩的學習他都一絲不苟認真對待。當年我的兒子藍天石讀小學三年級用作文給大爺爺寫了封信,大伯還十分慎重地給藍天石寫了封熱情洋溢和寄予厚望的回信,並寄到了天石的班上。班主任老師還在班上朗讀了藍天石大爺爺的回信。
偉大的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了,國家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那一代文化藝術大家要是還活著,定能寫出許多謳歌這個時代的好作品。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藍 星,五零後。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散文學會理事,成都市老記協會員,金牛區作協會員,青白江書協會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