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現場,讓70名旁觀者拍視頻不施救的,是心理學的責任分散效應

2019-09-19     淅爸育兒記

01 16歲高中生被刺亡,70名旁觀者只顧拍視頻不施救

9月16日,美國紐約一名16歲高中生哈西·莫里斯,在一場鬥毆中被刺傷致死。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轟動,但卻不是因為命案的慘烈,而是因為當時圍觀者的冷漠。

讓人感嘆的是,鬥毆發生在海濱高中附近的商場,命案發生的時候該高中的學生們就在一旁觀看,有50~70人目睹這一事件,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去幫助莫里斯。

警探史蒂芬 · 菲茨派屈克說:" 他們選擇了拍視頻,錄下了莫里斯死亡的影像而不是去幫他。"

據報道,學生們隨後還在 Snapchat 等社交媒體上傳播了這段視頻。

在事件發生後,當地的網友留言:" 太可悲了,現在的孩子,先拍視頻再幫忙。"

還有網友留言:" 我準備移民了,這個國家已經變得讓我認不出了。"

在這起實例中,真的是人性溟滅的可悲嗎?移民逃離這個國家,就真的避開了嗎?

並非如此,這種事件背後隱藏的,是心理學上的「責任分散效應」。

02 責任分散效應的由來

「責任分散效應」,又稱「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說起責任分散效應,我們必須提及另一個類似的案件:

1964年在美國紐約郊外的某公寓前,年輕女子朱諾比白在深夜回家的路上遇刺,她絕望地喊叫讓附近的住戶亮起了燈,打開窗戶,兇手被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朱諾比白再次大聲呼救,附近的住戶又打開燈,兇手再次嚇跑了。

當朱諾比白認為已經沒事,在回家上樓的時候,兇手第三次出現並成功地奪走了她的性命。

在這個過程中,即便她和前兩次一樣大聲呼救,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卻沒有任何一個人來救她,甚至沒人打電話報警。

朱諾比白的事件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03 責任分散效應並非道德淪喪,日常生活中離我們也不遠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哈西·莫里斯的案例,就如同朱諾比白的歷史重演一般:一樣眾多的旁觀者,一樣的無人施救,甚至沒有人打報警電話。

如果你以為這種心理效應離自己很遠那就錯了,實際上我們生活中常常可見。

  • 在家庭中本來乖巧吃飯的孩子,在大聚會時卻變了個人似的到處瘋跑玩鬧。當家長訓斥孩子的時候,孩子指著另一個到處瘋跑的孩子說:「他也這樣的!」
  • 還有我們最不齒的校園暴力,在校園暴力發生的時候,除去施暴者自身,多數同學選擇旁觀甚至加入施暴行列,但卻鮮少有孩子會主動去找老師彙報情況。而這些旁觀的孩子,在過往的表現中並非冷漠或者缺乏道德觀念。
  • 在國內還有一檔綜藝節目《你會怎麼做》,特意安排某些不道德場景在公共場合發生,以測試責任分散效應的威力。

04 責任分散效應,是如何產生效力的?

關於責任分散效應是怎麼發生作用的,有很多分門別類的解釋,在心理學上,認為由以下四個原因綜合形成:

【社會抑制作用】

社會上每一個人對所發生的的事情都有著一定的看法並採取相應的行動。

但每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在行動前就比無人在場是更加小心的評估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準備做出的行為和他人進行比較,以防出現尷尬難堪的局面。

比較結果當他人都不採取行動時,就會產生對個體利他行為的社會抑制作用。

例如在家庭中需要喂飯的孩子,到了幼兒園看到其他同學的表現後,完全不需要幫助自己能很好吃完自己面前的食物。

此時孩子會衡量自己的行為與大多數同學相逆的時候,會被同學們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不跟自己玩。

【從眾心理】

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每個人都有一種模仿他人行為而行事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緊急情況下更加突出。

也就是說,當在場的其他人無行動時,個人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這是由於周圍環境或團體的壓力產生的一種符合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態度與行為的從眾社會心理現象。

例如在購票時需要排隊,如果隊伍整齊,那麼下一個新來的人會毫不猶豫的加入到有序隊列中;

但如果前面的人凌亂擁擠不堪,那麼即便在場所有人都知道排隊才是正確的,但都會採取「不介入」態度,受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加入到互相擁擠的行列中。

【多數人忽略】

他人的在場和出現影響了個體對整體情境的認知、判斷和解釋,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對自己陌生情況進行判斷。

人們既缺乏對行為措施的心理準備也缺乏對行為的信息資料。因此每個人都試圖觀察在場每個人的行為資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實、自己的模糊認識。從他人行為動作中找自己行為的線索和依據。

這個效應被一些商家廣泛應用,例如某些網紅茶飲僱人在門前排隊,又如我們去到陌生地方選擇餐廳時,我們通常會在沒有認知的情況下,選擇人多的那個餐廳,還如網購平台上的「刷好評」的做法。

【責任擴散】

在緊急情況下,當有他人在場時,個體不去救助受難者的(社會)代價會減少。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罪惡感、羞恥感,責任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個體責任會相對減少。

我們說,為了對處於困境中地人提供幫助,個體必須感到自己有責任採取行動。但是,當有許多人在場時,就造成了責任擴散,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

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第二個解釋是對讓會舉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

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05 預防責任分散效應,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了解了「責任分散效應」的傳導機制和作用方式後,我們怎麼樣把這部分知識學以致用,讓自己乃至自己的下一代不至於捲入其中?我們可以教會孩子以下三點:

  • 正向利用責任分散效應:在責任與善良之間,選擇善良

責任分散效應中,那種對於他人評價的疑慮,讓「責任」被人們排在了「善良」之前。

責任分散效應同樣可以被反向利用,即當第一個正向幫助者發起行動的時候,責任分散效應的機制同樣會被啟動。

當我們選擇了善良的時候,就充當起了這樣的角色,引導著其他旁觀者加入其中。

在一起車禍中,當女童被壓車底的時候,兩名保安聽到聲響立馬前往幫助,隨後附近不斷有街坊加入,最後眾人合力抬車,將小女孩抬了出來。

  • 明白責任分散≠責任分攤,最終還是落在自己身上

認識這點尤為重要,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社會事件中,由於個體和個體之間是陌生關係,因為責任分散效應而導致惡劣後果,沒有做出正向選擇的個體並不會受到責任牽連。

但在小集體中,一個團體事件發生後產生的責任,並不會隨著團體人數的增減而增減。

例如在班級中集體表演失利,整個班集體(無論是否參與表演)要共同承擔失利的結果。

又如上述在聚會瘋跑不吃飯的孩子,最終他們將自己承擔餓肚子的結果。

  • 警惕消極群體,拒絕狼狽為奸

當進入到一個群體時,如果感受到氣氛消極導致群體做出錯誤行為,那麼就需要找到根源並改善。

究竟是真正道德泯滅的群體,還是僅僅是個人領導效應?如果無法調和,那麼就需要衡量處於這個群體的利益和風險。

例如,在校園霸凌事件中,需要分辨是整個學校都不作為,還是僅僅是某個孩子的特殊行為。毫無疑問,當學校對於霸凌事件視若無睹,那麼孩子淪為下一個被霸凌者或者參與霸凌也只是時間問題。

淅爸有話說: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選擇善良,選擇正向積極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OH1UG0BJleJMoPM1X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