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溜溜的城

2019-11-01     看四川雜誌社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

一首康定情歌,在國內廣為流傳,並且蜚聲國外;這首民間歌曲讓人們愛上了別具特色的溜溜調;這首民間歌曲也唱火了一座城市——康定。

溜溜調與「鍋莊文化」

康定,這座粗獷而溫柔的城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居住著以藏族為主的十幾個民族,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康定溜溜調就是他們最自豪的代表。

鮮為人知的是,溜溜調其實與眾人皆知的「鍋莊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

(溜溜調在康巴的鄉間傳唱)

康定有個古稱叫「打箭爐」。舊時,藏語稱「打折多」,意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兩河的交匯處。「打折多」一詞最早出現於《明史·西域傳》中。關於「打箭爐」 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東漢末年,諸侯紛爭,天下大亂,最終經過激烈的鬥爭,形成了曹、孫、劉三大勢力三分天下的局面,他們手下的精兵猛將不計其數。劉備手下的諸葛亮更是有著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才華蓋世的美稱,行兵布陣不在話下,為劉備立下許多汗馬功勞。

一次諸葛亮率軍南征,「七擒孟獲」,在準備第七次釋放孟獲時,雙方協定,孟獲退出一箭之地並永不侵犯蜀國邊境。諸葛亮卻暗中派遣一位名叫郭達的將軍星夜兼程,來到今康定安爐造箭,製造兵器,將造出的巨箭插在旁邊的山頂上。郭達不辱使命,他一夜之間造出了三千支箭羽。

諸葛亮十分驚訝,也被他的能力折服,他封郭達為自己帳下的將軍。孟獲也最終被迫退至打箭爐及其以西的地方。康定因此便有了「打箭爐」的稱號,後來人們把插箭之山取名為郭達山,郭達造箭之地取名為「打箭爐」。

「打箭爐」奠定了康定重要地理位置,是川藏的咽喉,茶馬古道重鎮,是民族區域間經濟、文化、商貿往來的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

(康定)

一群人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鍋莊文化」。溜溜調追根溯源離不開「鍋莊文化」。

據說,有一群穿著裘皮的人想走進茶馬古道用良馬換取他們需要的東西,於是趕著這群良馬穿越大草原,翻過了大雪山,最後來到了雪山腳下的兩江,會聚在一片草灘上(如今的康定)。

他們看到這片土地水草豐盛,山清水秀,是牧馬打野的好地方,風塵僕僕的這群人最終決定在這塊寶地休息一夜再啟程前往棧道。

晚上,他們在草原上用三塊石頭架起了鍋莊,然後用火石點燃火草。火紅的光芒照耀了整個草原,是時候表演真正的絕技了,這群人能歌善舞,在美麗的星光下,寂靜的草原上,為了趕走一天的疲憊,帶著對明日的期待,他們圍繞著鍋莊跳起了舞,唱起了藏語歌,唱的就是「溜溜調」。

(唱上一首動聽的溜溜調,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

溜溜調與襯詞「溜溜」

提到溜溜調,也許我們腦海中無法形成一首歌曲旋律的概念,但提到《康定情歌》,肯定都會不由自主地哼唱兩句。

《康定情歌》就是由甘孜州古老的溜溜調演變而成。最初的溜溜調一般是康巴農民上山砍柴、放牧所唱的,沒有華麗的裝飾音,都是用簡單樸實的曲調和富有生活氣息的唱詞,隨心所欲地表現出康巴人民的真情實感,藉以排解心裡的煩悶和身體的疲勞。

這樣的溜溜調一般比較短小,如《溜溜》:一片(溜溜的)菜兒嘛二面(溜溜的)青喲。唱支(溜溜的)歌兒嘛寬我(溜溜的)心喲。

後來康巴人民需要更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情感,於是就發展出了節奏感較明顯的曲調,取代了節奏自由的山歌,如《一把溜溜的菜籽》:

一把(溜溜的)菜籽撒進(溜溜的)溝喲,今年(溜溜的)撒起明年(溜溜的)收喲,(月喲亮彎兒)明年(溜溜)收。今年(溜溜的)姐妹同為(溜溜的)要喲,明年(溜溜的) 不知哪條(溜溜的)溝喲,(月喲亮彎兒)哪條(溜溜)溝。

唱詞概括了農家姊妹們在山溝里撒菜籽時的喜悅心情,但也發出了來年是否還在一起勞動的感嘆,唱詞樸實自然,飽含鄉土之情。

(能歌善舞的扎西與卓瑪)

溜溜調在勞動中豐富深化。因為它樸實優美,易唱易學,易於流傳,民間說唱藝人也把這一唱詞填進溜溜調,伴之以胡琴,將這鄉間小調帶進康定城裡,受到城裡人的喜愛,如《要問我是哪縣人》:

十字(溜溜)街上唱一(溜溜)首喲,官家(溜溜)小姐嘛都來(溜溜)聽,(月喲亮彎)都來(溜溜)聽。文武(溜溜)百官盤問(溜溜)我喲,問我(溜溜) 哪個嘛哪縣(溜溜)人,(月喲亮彎)哪縣(溜溜)人。升子(溜溜)打米平陽(溜溜)縣喲,白布(溜溜) 下缸嘛冉州(溜溜)城,(月喲亮彎)冉州(溜溜)城。

溜溜調從山村唱進了城裡,從國內唱向了世界。歌詞由兩段詞發展成了三段詞,由三段詞發展成了現在的四段詞。名揚四方的《康定情歌》為四段詞。它新鮮、活潑、自由和風趣,反映了康巴人民自己的生活,也是他們情感的主要表達方式。

溜溜調中的「溜溜」也許少有人知。「溜溜」是一個襯詞,它在民歌襯詞運用中較為廣泛,它不僅出現在康定溜溜調中,也出現在其他民歌中。

襯詞「溜溜」有時代指某個事物,溫江民歌《吆豬號子》的「溜溜」就是川西農家對豬的代稱。

「溜溜」也常常放在有些動詞前面,讓某一動作更加生動、形象,在閬中民歌《唱起來》中就有「唱起來那嘛溜溜溜哇唱起來喲,唱一個山歌嘛溜溜溜哇,溜溜打頭牌」。

(動人的康定情歌)

實際上這句的正詞只有「唱起來,唱起來,唱一個山歌打頭牌」一句,「溜溜」是歌唱的擬聲和邊唱邊走的動態。「溜溜」有時也表示一種「樣態」。康定民歌《溜溜》中有「大河溜溜的漲水,小河溜溜的流」,「溜溜」就形容大河漲水和小河流水的樣態。

「溜溜」還可以表示沒有特定含義的虛化的意義。這在民歌襯詞使用中比較普遍。它詞義模糊,且常附和著歌曲正詞所要表達的內涵而游移不定。

在 《康定情歌》中,「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 第一個「溜溜」表現的是跑馬山的樣態,第二個「溜溜」 表現的是雲朵在天空中流動的情景。襯詞「溜溜」的功能是無比強大的,它在眾多民歌中出現,但在《康定情歌》中「走紅」。

(美麗木格措)

雖然這個襯詞在溜溜調中有時無明確的特定含義,但它無時無處不在深化著歌曲所要表達的主旨和內涵,使景、物、人都鮮活起來,以更加生動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正是「溜溜」襯詞賦予康定溜溜調的特殊效果,也成為康定情歌的一大特色。2011年8月,康定溜溜調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原汁原味的民間樂調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

熾熱的《康定情歌》

一首《康定情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帶火了康定這座美麗的城市。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康定情歌》入選了美國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十首歌曲」,並隨「旅行者二號」 太空船升空播放,因此被稱為「宇宙情歌」

(康定)

《康定情歌》歌詞無處不在地表達熾熱的愛情。而「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喲;張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喲」里的兩位人物李大姐和張大哥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具有原型。

清朝末年,滎經縣有個叫張自才的男子,隨他當馬幫的父親來到康定做生意。在爐城,這位張大哥認識了一位漂亮的漢族女子李桂英。李桂英那年18歲,北川人,從小就跟隨父親來到康定賣涼粉。滾滾折多河畔,英俊壯實的張大哥和溫柔多情的李大姐經常唱著溜溜調約會。

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兩人結伴去爬康定城南的跑馬山,在山上,兩人私定終身。從此,帶著藏羌山林氣息的溜溜調, 和著優美漢族民歌「康定情歌」的風韻,開始響徹康藏高原, 溜溜調也因此與歌曲《康定情歌》結緣。

(木格措黃金海岸)

而火遍全球的《康定情歌》離不開這三位人物:吳文季、 江定仙、喻宜萱。吳文季出生於1918年,曾在福建集美農林高中讀書,因父親去世中途輟學,回老家當了小學教員。

1938年,年僅二十歲的吳文季毅然放下教鞭,北上尋求抗日之路。在武漢,他參加「戰時幹部訓練團」,輾轉湖南、貴州等地到了重慶。

1941年日寇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吳文季在西康甘孜(現四川甘孜)參加了準備到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任文化音樂教員。這段時期他常漫步康定城裡,觀察了解民情。

那裡有一種溜溜調,旋律熱情奔放,對愛情的表露大膽潑辣,令吳文季感到新奇與興奮。於是他上集市、下村寨、逛騾馬會,四處收集,然後對曲調和歌詞加以整理和改編,取名《跑馬溜溜的山上》(後改為《康定情歌》)。

1946 年,為了在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師生聯歡會上演唱,吳文季請求其老師武定謙為《跑馬溜溜的山上》作曲,系主任江定仙先生編配鋼琴伴奏譜。當時江定仙身邊沒有鋼琴,就熱情地利用風琴配出了伴奏,為這首民歌錦上添花,並收進他編成的五線譜民歌集。

1947年在南京國立音樂學院聯歡會上,在江定仙編配的鋼琴伴奏樂譜伴奏下,武定謙成為演唱《跑馬溜溜的山上》第一人。

而喻宜萱讓《康定情歌》風靡全國,甚至走向世界。1947 年4月19日在南京國際俱樂部,因突然停電,劇場工作人員拿出備用蠟燭插在高腳燭台里,喻宜萱在燭光搖曳中歌唱《跑馬溜溜的山上》。

此後,《跑馬溜溜的山上》 成了她節目單里的保留節目。幾乎她每場演唱會所在的地方,這首《康定情歌》都在那裡流傳,「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這個熟悉的旋律經常在一些青年男女的嘴邊不時哼出。喻宜萱還將這首歌帶到巴黎,從此《康定情歌》走向世界。

- THE END -

MOR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E4QNW4BMH2_cNUglS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