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簡化字不是現代才出現的,歷史上很早就開始使用了

2019-10-30     博物館大神

簡化字是指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以後開始執行的現代漢字書寫標準。今天大多數人認為解放以後才開始使用簡化字,其實中國人在漫長的文化實踐當中,很早就開始使用簡化字了。

繪圖:豐子愷

大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簡化字。簡化就是要提高書寫效率,還要讓人能看懂文字。王羲之的《十七帖》中就有簡化字,那是晉代的法帖。簡化字的出現跟草書有關係,因為草書在寫的時候要簡化到一定程度,比如毛主席題的「為人民服務」中「為」字的寫法就是草書的寫法。

王羲之 《十七帖》

這是北宋的一個白釉文字枕。這個枕頭非常著名,凡是對中國文物有所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枕頭今天藏在大英博物館,枕面上有四個字:家囯永安。「國」字和今天的寫法基本相同,但少了一點。「國」字中間是個「玉」,但古漢語比如小篆當中,「王」和「玉」字都沒有這一點——上面兩橫靠得比較近,下面一橫拉開的為「王」字:三橫均勻分布的為「玉」字。這就要求書寫非常規範,如果不規範,究竟寫的是「王」還是「玉」,就不太容易區分。

北宋 磁州窯「家國永安」白釉文字枕 長 21.6 厘米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後來人們為了把「王」和「玉」字區分開來,就讓「玉」字多了一個點。「國」字繁寫「國」字中間是「或」,在古漢語中,「或」跟 「域」通假,指疆域,那麼加上一個框就是國家的概念。簡化字要保留「疆域」的「域」的音,所以寫了「王」這個「域」字,加上這個框,依然表示是「國」字。「國」字的簡化過程聽著非常複雜,但是道理非常清楚。至少在宋代,枕頭上寫了「家囯永安」,這個「囯」跟今天的簡化字異曲同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CfmHm4BMH2_cNUgYK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