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適用:謙虛,不要誇耀。伐,矜都是誇耀的意思,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適用於順應時勢,看清時局,抓住規律等。聰明的人能順應時勢制定計劃,愚蠢的人卻違背道理採取行動。出自《後漢書•朱浮傳》:「蓋聞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常竊悲京城大叔以不知足而無賢輔,卒自棄於鄭也。」
【3】白日莫閒過,青春不再來
適用於珍惜時間。白晝不要白白地度過,青春一去不復返。出自清•翟灝《風俗編•時序》:「白日莫閒過,青春不再來。」
【4】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適用於藉助外物(路),奮鬥,前行等。這是收入《全唐詩外編》的唐代詩人龔霖《老學庵筆記》之四中的詩句,僅此兩句。「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意思說,只要有可以向上攀登的路,更高的山,人也能攀登上去。詩句是條件複句。「但有路可上」是「更高人也行」的必要條件,有了這個必要條件,就有可能產生「更高人也行」的結果。這兩句詩雖然說的是登山之事,但有豐富的哲理情趣。
【5】莫倚高枝縱繁響,也須回首顧螳螂
適用於警醒、警惕,不要沾沾自喜等。宋代陸元光為晉陵宰時,當時幕僚中有好讒謗同列者,一日同會,忽聞蟬聲,幕官謂陸曰:「君既能詩,可詠此也。」陸辭之不可,即席作《詠蟬》:「綠陰深入汝行藏,風露從來是稻梁。莫倚高枝縱繁響,也須回首顧螳螂。」因以是譏之,其人愧而少戢。這首詩寫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相互關係。
【6】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適用於可持續發展等。這句選自詩歌《書扇示門人》,作者是范仲淹,原詩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這首詩明白如話,但哲理深刻。一派青山風景恬靜幽美,這是前人的田地為後來的人占有,但是占有田地的人不要得意不已,還有想占有這田地的人在後面呢。山河依舊,人事更替,得失不是永遠不變的。今天的得會轉化為明天的失,事物總是按著這樣的辯證規律發展著的。
相似的有:
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選自翁格的《暮春》:莫怨春歸早,花余幾點紅。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
【7】物各適其天,夫豈論大小。
適用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儘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就好。原詩為元朝方景山寫的《雜詠》:「昆鵬奮雲霄,尺鷃棲野草。物各適其天,夫豈論大小。」
「物各適其天,夫豈論大小」。適其天,即適應其本能,也就是遵循客觀規律。鵾鵬和尺鷃相比,大小之別不言而喻,而小的尺鷃「騰躍而上,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和鵾鵬展翅數萬里無法相比,可是它也是「飛之至也」。它盡了主觀上最大的努力。這首詩可以啟示我們 ,一切事物都遵循著客觀規律,實事求是 ,各盡所能 ,人在各自的崗位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充分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作用 ,就能作出較大的貢獻,發揮最大的人生價值。
【8】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適用於適合自己最好。清代顧嗣協《雜興》中說:「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這首詩歌每句都適合做標題)」「生材貴適用」和「物各適其天」,一從施用上講,一從本性上言 ,其理相通。
【9】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山林自在啼
適用於自由。原詩為宋代歐陽修寫籠中鳥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山林自在啼。」哪怕是「金籠」總不如「山林」,關鍵在於自由的可貴。
【10】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
適用於禍福相依,轉換;不利和有利,不幸和幸運。原詩為明朝高啟《嘆牆下草》:「青青牆下草,經霜未枯槁。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牆下草經霜後還是「青青」的,「經霜」說明秋已深。詩人緣此慨嘆「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如果沒有「牆」的條件,而是一般的原上草,那它們的「見春」和「逢秋」都是同時的。因了「牆」,所受光照少、地溫低,則它感受春的氣息便遲,陸遊的《梅花》詩中也曾說:「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也是這個道理。「見春遲」是不幸 ,秋來晚則是大幸。這首詩說明了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著的雙方都能向其對立方面轉化。牆下草雖不得先占春光,可免卻早枯槁的命運。有了這認識,就能正確對待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不利條件,儘量使之轉化為積極的因素。
【11】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適用於孤芳自賞,做自己等
寸心原不大 ,容得許多香——適用於志向,每個人都發光
原詩為明代張羽的《蘭》:「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這兩句都可以做題目。
首句寫其形色:「能白更兼黃」。蘭,或嫩黃,或淺綠,一個「兼」字,突出白黃兼容之美、絕世之姿。次句由繪其色轉而寫其神:「無人亦自芳」。在古人的筆下,「蘭生空谷無人護」(吳昌碩《題畫蘭花》),然而它卻「幽林芳意在,非是為人論」(張九齡《悲秋蘭》),寧可「幽芳憔悴風雨中」,也不隨俗浮沉、趨炎附勢。無人自芳,讚揚的正是它不為虛名而清高孤芳的淡雅情操。難怪古人把它比喻為隱居處士。
三四兩句寫其心,贊其「香」:「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寸心,區區之心,言蘭花極小。這看去似有貶意,實乃是為了下句的「揚」:區區之心卻容納著散不盡的香氣,那陣香氣,乃是由其「寸心」習習飄出。啊,真是令人心醉神怡!
這一筆,跌宕成趣。
【12】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適用於志向,自信,自強等。原詩是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蘚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髮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
【13】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適用於不自量力,不自知等。原詩為韓愈的《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 ,可笑不自量。」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蚍蜉」,蟻的一種,常常在松樹根部營巢。《爾雅•釋蟲》云:「蚍蜉,大螘。」詩篇抓住蚍蜉這種小蟲在樹根營巢的自然現象加以社會化的比附,蚍蜉營巢當然沒有危害大樹的用意
,詩人將它擬人化了,目的化了,似乎蚍蜉想要撼動、摧倒大樹。於是,展現出一幅大自然的奇妙景觀:大樹參天、枝葉怒放、鬱鬱蒼蒼! 如此高大,如此青翠,如此勁挺,如此充滿生命的活力! 而樹陰之下,局處一隅的小小的螞蟻居然奔波勞形地鑽穴打洞,想要扳動樹根。多麼可笑的對比!
這裡展現的是大與小的尖銳對比,是力量的不協調。詩人又用了一個「撼」字,充滿了嘲弄意味,更加濃了這種不協調。由此得出結論:「可笑不自量!」這就一筆罵倒了那些在李杜文章光焰面前搖唇鼓舌的群兒。
【14】不有百鍊火,孰知寸金精!
適用於磨難,困難等,出處唐•孟郊《古意贈梁肅補闕》,意思是不經過千百次冶煉,怎麼會知道寸金的精純!
【15】慣是湖邊住,舟輕不畏風
適用於熟能生巧,練習,勤習苦練等,出處唐•儲光羲《江南曲》其一,意思是慣在湖邊居住,船小不怕風浪。
【16】英雄不失路,何以成功名!
適用見意思,出處清•屈紹隆《贈朱士稚》,意思是英雄如果不經受挫折,怎麼能成就功名!
【17】不遇陰雨後,豈知明月好!
出處清•孫枝蔚《田家雜興次儲光羲韻》,釋義是不遭遇陰雨,怎能知道明月的美好呢!
【18】此生泰山重,勿作鴻毛遺
適用於有價值地生活,奉獻等,出處宋•蘇軾《和陶詠三良》,意思是生命像泰山一樣重,別把自己像鴻毛那樣輕易遺棄。
【19】欲窮大地三千里,須上高峰八百盤
適用於不斷攀登,不斷奮鬥,自強不息等。出處明•劉基《登白雲絕頂》,意思是想把數千里之外的大地盡收眼底,必須登上盤旋曲折的高峻山峰。
【20】年少當及時,蹉跎日就老
可以替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出自南朝《樂府》《子夜歌》 (其十六):年少當及時,蹉跎日就老 。若不信儂語,但看霜下草。
【21】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
適用於閱讀,傳承等。這首詩選自陶淵明的《贈羊長史》。
晉安帝義熙十三年 (417),劉裕北伐,收復長安,滅掉後秦,駐軍關中,左將軍朱齡石派長史羊松齡赴關中稱賀。羊松齡是陶淵明的朋友,羊赴關中,陶作此詩與之。「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是這首詩中的名句,意即是說,我所以能知道幾千年前祖先們所作所為的各類事情,正是因為依靠了古人所撰寫的各類書籍的結果。這是陶淵明讀書心得的真實體驗,也是他啟迪後人奮發讀書的至理名言。
陶淵明從小愛讀書。他在《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六經」,指的是《詩》、《書》、《易》、《禮》、《樂》、《春秋》。他還在《五柳先生傳》中自謙地說:「好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從「古人書」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薰陶 ,確立了「大濟於蒼生」宏偉抱負,樹立了為國戍邊、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這正是他「歷覽千載書 ,時時見遺烈」的豐碩之果。
陶淵明不僅愛讀儒家著作,而且博覽諸子百家之書。他說:「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周王傳」、「山海圖」(即「山海經」)都是道家的著作,陶淵明認為,讀這些書可以使人頃刻之間游遍宇宙,感到快樂。也即是說,他從「古人書」中可以得到知識和娛樂。那麼 ,陶淵明究竟讀過哪些「古人書」,目前尚無確鑿資料佐證。不過,
我們從他的詩文中 ,可以略見一斑:除上面說的「六經」外,還有《楚辭》、《論語》、《孟子》、《左傳》、《老子》、《列子》、《列仙傳》、《列女傳》、《高士《論語》、《孟子》、《左傳》、《老子》、《列子》、《列仙傳》、《列女傳》、《高士傳》、《史記》、《漢書》、《春秋繁露》、《淮南子》等等。陶淵明從大量的「古人書」中,汲取了許多精神營養。須知,陶淵明讀「古人書」也是有所選擇和取捨的。他學儒家,但又反對孔子輕視勞動,批駁他「謀道不謀食」的主張;他學道家,主張「歸隱」(或曰歸田),但又反對「避世」。所以說,讀書 ,既要有繼承性,又要有目的性,還要有選擇性,把這三者融會貫通,變為自己有用的知識。這就是陶淵明「得知千載上
,正賴古人書」給我們的啟示。
「古人書」是可貴的。它是後人認識古代社會的窗口,也是借鑑前人經驗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同時還要學習世界文,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我們要有目的讀書,還要有計劃讀書,既要博覽群書,又要精讀好書,擇善而從,這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總之,欲知千載上,必讀古人書!
【22】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
適用於學習,知行合一等。這句話的意思是擔心自足而不學習,擔心學習了不去實踐。原詩選自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其五):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子今四美具 ,實大華亦榮。王官不可闕,未宜後諸生。嗟我擯南海,無由助飛鳴。子今四美具,實大華亦榮。
這是韓愈被貶往潮州時所寫的一首臨別贈詩。詩首先圍繞讀書求學中的知行問題提出自己的哲理性觀點,接著對元十八在這方面的修養和取得的成就加以讚揚,最後慨嘆自己因被貶南海 (即潮州),無法為元十八宏鳴高飛助一臂之力。通俗中見深邃 ,素樸中含深情
,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詩歌一開始就從理性的高度入手,提出求學中的「四患」:一患讀書不多,二患思義不明,三患自我滿足,四患知而不行。這「四患」,是求學過程中四個既互相聯繫、又互有區別的環節。其中,能否懂得多讀勝於少讀,主要是認識問題;對書本內容能否深刻領會,主要是方法問題;能否孜孜不倦、學而不厭,主要是態度問題;學到知識後能否付諸實踐 ,主要是目的問題。在詩人看來,「知」與「行」應該是統一的,是一個完整的動態過程,其起點是讀書,其終點是踐行,而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又必須有深刻的思考和永不滿足的精神,這才能成「知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由首聯的言「讀書」,至頷聯而言「學」,於不經意之中將求知的範圍予以擴大,從而包容了書本之外的各種知識。
【23】人家不必論富貴 ,惟有讀書聲最佳
適用於讀書等。選自唐代翁承贊《書齋漫興二首 》(其二) :官事歸來衣雪埋,兒童燈火小茅齋。人家不必論富貴,惟有讀書聲最佳。
當詩人忙完公事,在暮色之中冒著紛紛揚揚的大雪趕回家門時,只見茅舍中亮著燈光,孩子正在琅琅有聲地誦讀著詩文。此時此刻,詩人不禁湧起一股喜悅和欣慰的心潮,並很快由感性的激動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吟出了「人家不必論富貴,惟有讀書聲最佳」的詩句。詩人對讀書有著特殊的感情和興趣,這不是偶然的。他本人便是由苦讀而中進士,再擢探花使的。在封建社會,讀書無疑是仕途階進,飛黃騰達的最佳途徑。《荀子•儒效》說得很明白:「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 曰:其為學乎」;後人更進一步把這種觀點具體化、庸俗化,認為黃金屋、顏如玉、稻粱菽統統都可以從書本中獲得。翁承贊的讀書觀,未必不或多或少、自覺不自覺地包含有這種傳統思想意識在內。
但是,詩人對讀書特有的感情和興趣,更主要的則是對讀書本身的喜但是,詩人對讀書特有的感情和興趣 ,更主要的則是對讀書本身的喜好。「人家不必論富貴」,便表明他的主要目標並不在於對富貴的追求。「讀書聲」之所以顯得美好,是因為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人生樂趣,是一種精神寄託,是一種美的享受。在《書齋漫興》的第一首中,他曾自豪地告訴人們:「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可見,讀書已成為他的家風和特點,成為全家男女老少共同的習慣和嗜好。在這樣的環境里,在這樣的風氣下,詩人對讀書聲產生一種特有的美感,便很正常了。
【24】書卷多情似故人
選自明代于謙的《觀書》: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頭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25】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適用於認識到別人的成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等。選自王安石的《題張司業詩》: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這首是王安石對張籍詩的品評詩,同時道出了「尋常」和「奇崛」、「容易」和「艱辛」的深刻哲理。
唐代詩人張籍曾官至國子監司業,故稱之「張司業」。他是白居易的詩友,唐代新樂府運動的中堅。白居易稱讚他「尤工樂府詩
,舉代少其倫。」唐代詩人姚合也稱他「妙絕江南曲,淒涼怨女詩。古風無敵手,新語世人知。」王安石這首詩的前兩句也是高度評價了張籍詩,後兩句則是對其創作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揭示了普遍性的規律。「尋常」和「奇崛」,「容易」和「艱辛」相對舉、相比照,對比鮮明,言理深刻。
「尋常」是看的初感,「奇崛」是思後的認識。「容易」是成功後的感覺,「艱辛」是獲得成功的過程。就詩創作而言,「尋常」就是看上去平平常常,無華詞麗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也就是很平淡。但是這種平淡,不是平庸無奇、淡而無味,而詩人著力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正如清代黃子云所釋:「理明句順,氣斂神藏,是謂平淡。」(《野鴻詩的》) 這種藝術境界並不容易達到,宋代葛立方說:「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淡之境。」(《韻語陽秋》) 這種詩看上去平淡無奇 ,可細味之下便覺奇崛無比。這種詩寫成後好像很容易,而寫的過程卻煞費苦心,必經慘澹經營之勞。張籍的樂府詩具有這一特點,一切優秀之作一般地說也當臻於此境。
其實,王安石這話不僅適用於詩,也適合於其它事物。對於看似「尋常」的東西,不要輕視,不可忽視,有的「奇崛」就隱藏在儉樸的外表之中,蘊含在簡素的形式之內,只有深思細察,才能發掘出令人目明心顫的內容。這就要能平中見奇,淡處知濃 ,常中見異。這首詩不僅告訴我們「看」問題時不能被「似」的表象迷惑,還要人們認識到「干」事情時也不要被「如」輕易而成的外觀蒙蔽,而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干出貌似尋常而實為奇崛的事情來。不付出艱辛的勞動而那麼容易的事,那也只能幹出看去尋常而實為尋常之事,那就不足取了。
【26】一語不能踐 ,萬卷徒空虛
意思是一句話語也不能實踐,讀萬卷書也是沒有用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選自明代周立勛的《飲酒》: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意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遺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我願常飲酒,不復知其餘。
該聯巨大的藝術概括力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因而具有了超越特定對象的哲理意義。讀書萬卷,積累理論知識,是重要的,因為「人生處萬類 ,知識最為賢;但是,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正在於它能夠指導自身的實踐,因此,要發揮理論知識的作用,就必須密切聯繫實際,與實踐相結合。反之,如果理論脫離了實踐——「一語不能踐」,那麼理論再高妙、再豐富,都是空虛的、徒勞的,它猶如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都是虛幻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萬卷徒空虛」。作者從現實批判中所凝聚成的這兩句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度和警策作用。
【27】舉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誰?
適用於自己奮鬥,自立等。原詩選自唐呂岩的《漁歌子•方契理》:舉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誰?絕嗜欲,斷貪痴,莫把神明暗裡欺。
【28】
門前兩條轍 ,何處去不得——適用於自己去闖蕩,發揮主觀能動性,勇敢等。
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同樣適合做標題
選自唐聶夷中《行路難》: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謂言骨肉親,中門如異域。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門前兩條轍,何處去不得。
自從樂府詩《行路難》出現以後,世人多藉此「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意」(《樂府古題要解》)。鮑照說:「男兒身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擬行路難》);李白云:「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行路難,歸去來。」唐代詩人聶夷中卻不這樣認識。他在《行路難》中唱道:「莫言行路難,……出處全在人,路亦無通塞。」這兩句詩意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事在人為」、「沒有走不通的路」的意思。將其視為格言、警語也能講得過去。格言飽含哲理。《易經》雲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命運不通稱之為「窮」。窮則思變,要干,要突破。這不就是聶夷中詩的絕好註腳嗎? 要干,要有出路 ,「全在人」。「全在人」三字,重如千鈞。人是「出處」、「路通塞」的前提,「全」是關鍵。一個「全」字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人間任何艱難險阻,都會被勇於攀登的英雄好漢踩在腳下,即使是窮途末路,只要艱難地走下去,莫聽「行路難,歸去來」的呼喚,就會有出處,就會成為坦途。只有那些懦夫才在岔道口徘徊不前,感到路難行,去不得,途不通。
【29】陋巷簞瓢亦樂哉!
適用於安貧樂道等。選自元代宋方壺《[中呂] 山坡羊•道 情》: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誰家興廢誰成敗? 陋巷簞瓢亦樂哉! 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30】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
適用於要經歷磨難,才能成長;要經受漂泊,才能有所作為。
原詩選自於明朝俞大猷的《秋日山行》:溪漲巨魚出,山幽好鳥鳴。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蒼生?
俞大猷 (1504-1580),字志甫,別號虛江,晉江 (今屬福建) 人,熟知兵法,有文武才。嘉靖中舉武士,官福建總兵,都督同知等。與戚繼光同為抗倭名將,轉戰於江浙閩粵贛,戰功赫赫。諡武襄。有《正氣堂集》。俞大猷的詩慷慨激昂,剛健有力,此詩集中體現出這種風格。試看:大丈夫如果不以四海為家,拋婦別雛,遠離家園,又怎能造福百姓,報效國家?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忠勇之心,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地刻畫出熱血男兒的剛毅形象,令人為之扼腕。逆旅,客舍之謂也。《莊子•山木》:「陽子之宋,宿於逆旅。」以旅店為家,謂生活不安定,長年在旅途中奔波,聯繫到俞大猷的軍旅生涯,這是真實的寫照。「丈夫不逆旅」是反詰,也表現出某種矛盾心境:丈夫也有父母妻兒,也該享受天倫之樂,他何嘗不知道逆旅之苦累,思鄉之痛楚,卻決然離家而去。這一取一舍,用最質樸的語言表現出來,卻
放射出眩目的光輝。一家不圓,為的是萬家團圓;一人棄家,為的是蒼生有家;一夫甘受鞍馬勞頓之苦,為的是天下百姓能安居樂業。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責任感,可敬可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