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老兵回憶:我們在越南,只要是男性青壯年,就統統抓起來

2020-08-07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解放軍老兵回憶:我們在越南,只要是男性青壯年,就統統抓起來

本文是《越戰往事》系列的第六篇,作者:古槐(筆名),解放軍對越自衛反擊戰參戰老兵。未經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隨意轉發。

1979年2月21日,我團攻占了越南215、谷珊西山等高地後,奉命轉為師預備隊在215、282、387、369等高地區域休整待命。待命期間,同年2月22日到3月7日,我連隨團奉命在越369高地團前指旁無名高地上防守。其間2日和3日,分別兩次由我帶領特務連小分隊配屬步兵連隊到周登和龍金村寨進行搜山、清剿。在我的戰地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3月2日,上山搜山抓了20多人。3月3日,到龍金清剿抓了5人。」

俘虜數十人

這兩次戰鬥任務雖然時間已久遠,每次怎麼下山和怎麼返回的高地已記不清楚了。但是,有的過程至今我仍然記得清清楚楚。當時,雖然我們跟著步兵連隊展開戰鬥隊形、利用地形地物、互相掩護、交叉行進,未發一槍一彈就很順利地進了村寨。但對自己內心來說,戰前在13軍軍直工兵營從連隊文書到營部書記的經歷,對基本的公文寫作,以及地雷、舟橋、機械一些常識可能還了解一點,而對步兵戰術卻是一竅不通的。好在戰前分到特務連以前,我在什邡成都軍區步兵學校學習期間剛學過步兵單兵戰術,班、排、連、營攻防戰術。當時,在行進中我就在心裡暗暗慶幸:真是雪中送炭、熱炒熱賣啊!要不然自己對步兵戰術一點也不懂,也沒有底氣帶咱連的小分隊去配屬什麼步兵連隊戰鬥了……

搜山清剿

現在回憶起來,當時帶隊配屬參戰的底氣雖比較足,但高度警惕、持槍小心接近、進入村寨及每戶農家的戰鬥實景,還真有點像我國抗日神劇中「鬼子進村」那樣的情景。對這個問題,我後來才得知,以前電影中這一經典的「鬼子進村」音樂旋律,原來是俄羅斯偉大音樂家蕭士塔高維奇創作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是歌頌二戰期間蘇軍奮力抗擊德寇的經典之作。我國電影里卻常把它作為「鬼子進村」的前奏曲。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好好的世界名曲竟成了這樣,騙了我們這麼多年。關鍵是怎麼聽都是「鬼子進村」的感覺,改也改不過來了。也許是太深入人心的這一緣故,至今只要一聽到這個音樂,頭腦里自然就跟著這旋律閃現出鬼子端槍進村的畫面……我做這種類比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就步兵戰術的基本要求和實戰應有的心態和形體動作而言是有一定共性的,而並非像藝術作品的抗日神劇電影那樣,只是「鬼子進村,打槍的不要……」

活捉越軍殘兵

記得進村後,我們分別挨家挨戶的搜查。對每戶人家不管男女老少一般都要帶到村子場壩中,由翻譯進行盤問,在初步甄別其身份後男性青壯年一般都要帶走送後方進行再審查確認。這是因為,當時在戰場區域內一般出現的男性青壯年要麼是越軍特工、要麼是越軍殘兵或者是民兵。

至今還是我印象很深:越南農村的房屋跟我國的農房差不多,土木結構,空間比較高。進門正中是堂屋,圍著堂屋三方的是臥室。在左側一般有一個大大的廚房,廚房內有飯桌,盛水的大水缸,支一口大鐵鍋的燒柴灶台等。

有一戶人家,我們進去後空無一人,經過搜查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就在我們準備離開時,突然發現有一間臥室的有點像我國農村那種老式架子床的蚊帳動了一下,我們立即抵近用槍把蚊帳挑開。好傢夥,只見蚊帳後居然貼著牆蜷曲站著一個男青年。但見他穿著當地越南邊民普遍愛穿的黑色圓領布衫。把他從床後抓出來後,他哆哆嗦嗦、不斷比劃擺手,嘴裡還咿哩哇啦說著話,好像是說他自己不是軍人的樣子。我上前一把把他的上衣拉開,只見肩膀上明顯的印有軍人背槍、扛槍所留下的特有痕跡,這些是我們甄別其身份的最好說明,我一揮手,厲聲喝道:「抓起來!」戰士們一擁而上把他押到場壩中去了。後來經過審查,這個越南男青年果然是越軍殘兵。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ySXyXMBLq-Ct6CZKB_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