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小傳:陳寅恪最得意的弟子,「無恥之尤」被逐出師門

2019-10-23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凌空子)

【2001年10月23日】周一良小傳:陳寅恪最得意的弟子,「無恥之尤」被逐出師門

1913年1月19日,周一良出生於今安徽東至。周家是書香門第的大家族,曾祖是晚清重臣周馥(與李鴻章、袁世凱關係緊密)。8歲,周一良入私塾,經史子集,觸類旁通。他從小受到良好的西式教育,1930年(17書)入燕京大學,後入輔仁大學歷史系。

1935年(22歲),畢業後,周一良進入燕京大學研究院,研究歷史學。周一良研究魏晉南北朝歷史,經常到清華大學旁聽陳寅恪的課,對陳寅恪佩服得五體投地。畢業後,周一良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與陳寅恪常有書信往來,討論疑難。

1939年(26歲),周一良在哈佛燕京社的資助下,赴美留學。他在哈佛大學遠東語言系學習,主修日語文學,兼修梵文和佛教。1944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在燕京大學任教。

1947年(34歲),他轉往清華大學,追隨陳寅恪。到1949年前,他被「公認可以傳陳寅恪之學」的得意弟子,周一良本人也「立志走陳先生的路」。他除魏晉南北朝史之外,對於中國史的許多方面,如中外關係史,都有傑出的成就。

(周一良與妻子鄧懿在美國普利茅斯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政治運動接二連三,周一良也被捲入到滾滾的革命洪流之中。他接受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接受了馬列史觀。1951年(38歲),陳寅恪寫詩諷刺道:「八股文章試帖詩,宗朱頌聖有成規, 白頭宮女笑哈哈,眉樣文章又入時。」

1953年,周一良發表文章《西洋漢學與胡適》,對曾經親密和敬重的胡適極盡汙衊,稱之為「文化買辦」。1954年,他也參加了全國文藝界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聲勢浩大的批判。

1958年(45歲),「大躍進」時進行學術批判,已經入黨兩年的周一良,義無反顧地響應號召,批判自己的老師陳寅恪。

晚年,他自述:「從未想到有一天萬一跟陳先生見面的話何以自處,或者見陳先生於地下之時應該怎樣。但是物極必反,這次「批陳」以後,我倒是逐漸更深刻地認識陳先生學術的偉大。」

1963年(50歲),陳寅恪編訂《叢稿》時,將記錄與周一良師生之情的序刪掉,以示斷交。周一良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上款稱「周一良道兄」,信中毛筆大字「無恥之尤」,落款為「一個老朋友」。1969年,陳寅恪去世。

文革期間,周一良因家庭出身,被抄家批鬥,戴上「反共老手」等帽子,妻子下放五七幹校。他經歷了數不清的大小批鬥會,「受夠了人身侮辱」。

在飽受迫害折磨後,1974年(61歲),他加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即有名的「梁效」寫作組,進行「批林批孔」運動。

1976年,文革結束,周一良重操舊業,繼續進行史學研究。1980年(67歲),他接受兩年政治審查,並在首都體育館被公開批鬥。

1986年(73歲),周一良退休後,專心研究日本歷史,讀書自娛。1998年,坐在輪椅上的周一良出版自傳《畢竟是書生》,對50年的風雲變幻深刻反省,公開表示懺悔。

1999年(86歲),在陳寅恪誕辰110周年學術會議上,他發表《向陳先生請罪》:「我相信我這個迷途知返的弟子,將來一旦見陳先生於地下,陳先生一定不會再以破門之罰來待我,而是像從前一樣……就如同在清華新西院、紐約布魯克林26號碼頭輪船上,嶺南大學東南區1號樓上那樣的和諧而溫馨。」

2001年10月23日,周一良逝世,享年88歲。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523篇作品,營員「凌空子」的第28篇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vqfBm4BMH2_cNUguu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