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南泥灣》里奏《哀樂》,《白毛女》唱《咱們工人有力量》

2020-07-27     萬象歷史

原標題:馬可:《南泥灣》里奏《哀樂》,《白毛女》唱《咱們工人有力量》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

馬可:《南泥灣》里奏《哀樂》,《白毛女》唱《咱們工人有力量》

1918年6月27日,馬可出生在江蘇徐州。他從小就對音樂十分愛好。上中學以後,他對音樂更加喜愛,每天的業餘時間幾乎全在哼哼唱唱。

1935年(17歲),馬可考入了開封的河南大學化學系。他發起組織「怒吼」歌詠隊,編選和教唱抗日歌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馬可迅速寫出了《保衛我們的平津》、《抗日五更調》等抗日歌曲,四處傳唱。

這時,音樂家冼星海率領一個抗敵演劇隊來到開封。冼星海很賞識充滿熱情而富有才華的馬可,教他指揮技巧,為他修改作品,成為好友。

(「怒吼」歌詠隊的全體成員)

抗戰如火如荼,馬可決定放棄學業,投身抗日一線。1937年12月,他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到農村演出宣傳抗日。不久,他隨第三隊到武漢,隊伍被改編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敵演劇第十隊」,馬可任音樂組組長,負責音樂創作和指揮。

馬可音樂創作的熱情不可遏制,很快寫出了《保衛洛陽》、《守黃河》、《呂梁山大合唱》、《游擊戰歌》等200多首宣傳抗日的作品,到處教群眾演唱。因為表現太突出,他被國民黨視為左傾分子,遭到特務監視。

在冼星海的邀請下,1939年(21歲),馬可來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校工作。他組織劇團赴各地巡迴演出,對民間傳統音樂深入鑽研。他發起組織中國民歌研究會,編選了《陝甘寧邊區民歌第二集》、《秧歌曲選》等資料;還創作了《張二嫂養娃娃》、《賀龍》、《紀念碑》、《小喜鵲》等歌曲。

(馬可日記的原件)

1936年,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的、陝北根據地的重要締造者劉志丹在戰鬥中犧牲。1942年,中共中央決定將劉志丹的靈柩,從延安隆重移葬到他的故鄉保安縣。上級要求馬可迅速創作一首葬禮音樂,用於劉志丹的追悼會。

馬可和羅浪等人,將兩首陝北民歌《繡荷包》和《珍珠倒捲簾》的主旋律結合起來稍加修改,並把速度降為「極慢」,竟譜寫出一首淒楚動人的樂曲。這首樂曲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哀樂」。

同年,馬可參與創作了歌劇《白毛女》。他採用北方民間音樂曲調,加入一些戲曲元素,並借鑑西方歌劇的創作方式,成為中國民族歌劇創作的一個里程碑。後來,《白毛女》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非常受歡迎。

(歌劇《白毛女》)

在延安時期,馬可創作的最著名的作品則是歌曲《南泥灣》。因日軍封鎖,陝甘寧邊區興起大生產運動,王震率領359旅在南泥灣開荒,創造了奇蹟。由詩人賀敬之作詞,馬可譜曲,創作了歌頌359旅戰士的歌曲《南泥灣》。

1943年春節,秧歌隊為359旅慰問演出,演唱了《南泥灣》。《南泥灣》載歌載舞、朗朗上口、通俗好記,受到了359旅全體官兵的歡迎。從此,這首歌很快流傳開來,被人們傳唱至今。

(歌曲《南泥灣》)

1945年5月,馬可隨同東北魯藝文工二團,抵達黑龍江佳木斯的工廠體驗生活。馬可為工人表演節目過程中,受到啟發,寫成了《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

當時,還很少有專門寫給工人的歌,馬可的《咱們工人有力量》,大受歡迎,成了工人們演唱的必點歌曲。

(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可先後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等職務;同時又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戲曲音樂》雜誌主編等。馬可依然堅持創作,寫了幾百首歌,代表作有《雷鋒,我們的榜樣》、《石油小唱》等,還參與創作了歌劇《小二黑結婚》。

1976年7月27日,馬可因病去世,享年58歲。他兒子從河北唐山趕到醫院,為他送終。第二天,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兒子的老婆和孩子全部罹難,只有兒子幸免於難。

(馬可的雕塑)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743篇作品,營員「陶生」的第83篇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JkYlHMBSTrcFlvZyw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