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好玩百家宴,穿越侗族風雨橋

2019-10-30     華夏雲集

文丨秦松 圖丨 廣西文化和旅遊廳

在廣西的北部,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因一個少數民族而得名,也因這個少數名族而聞名。這裡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有著古老的神話,有著異族的風情,這裡就是美名遠揚的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人們通常簡稱之為三江侗族。人們來到這裡,或因想遇見稀奇的侗族多耶節,或因為了體驗百家宴的熱鬧,或只願走一走那三江風雨橋。

丨歌舞多耶節丨

中國人好熱鬧,喜過節。早前就聽朋友說過想過節,到三江」,原來是因為侗族節日多,一年中的各種節會活動不下百次,其中多耶節最為熱鬧。早前交通沒那麼方便,縱使對侗族節日有再多好奇,也難以前往一探究竟。近年來隨著公路、鐵路的四通八達,支線航空的快速發展,前往三江成了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不,去年我與友人僅利用一個周末的時間,就從重慶飛到了柳州,來到三江,體驗了一把侗族節日的熱鬧場面。



與其說我們到三江的時候恰好遇到多耶節,還不如說我們是選擇在多耶節的時候專程而去。而我了解侗族,就是從那次多耶節開始。我們到達三江那日,正是多耶節的開幕式。「百人侗歌展歌喉,百把蘆笙競風流,百家侗宴惹人戀,千人多耶把客留」的氣勢,著實讓人震撼。



(當地油茶)

侗族人有「飯養身、歌養心」之說,每逢喜事,都會以歌傳情,以歌詠志,歌舞昇平。而多耶節更是如此,因為這個節日的名字由來就與此有關。我從一名侗族老人那兒得知,「多耶」是侗語音譯,為「踏歌而舞」之意,它是侗族的傳統民歌形式之一,也是侗族大型集體舞。多耶是一種集體歌舞活動,參與者需手拉手圍成一圈,跟著領唱的節奏邊唱邊舞,並在侗族寨和寨之間往來走訪。



那日上午,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都匯聚在了多耶廣場,領略侗族大歌之餘,還欣賞侗族講款、蘆笙踩堂、木工展示、打油茶展示、侗服侗錦展示以及千人多耶等。節日的活動豐富多彩,而讓我記憶最深的還數那日的午飯。午飯時間,三江鼓樓旁的月亮街上擺起200米長的百家宴,近百張餐桌上的菜肴出自不同的侗族人家,我們擠在人潮里,從街口吃到了街尾,期間不時還有盛裝打扮的侗族姑娘舉酒相迎。那日,不少遊客與我一樣,醉在了美酒里。



丨遇見風雨橋丨

來到三江後,我才真正體會到人們常言的「過山必有路,逢水必有橋」。在侗族聚居的地方,不管走到哪村哪寨,都會看到橫跨江河、溪溝的一座座木質橋樑。因這些橋的橋廊上雕刻有各種花草樹木、人物等圖案,侗族人給它們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花橋」。其實花橋就是侗族非常出名的風雨橋,因橋身由橋、塔、亭組成長廊式走道,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而得名。當地侗族人告訴我,在三江全縣就擁有近200座風雨橋,而三江風雨橋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雨橋。



第二日的清晨,我與友人專程來到了三江風雨橋。早上的風雨橋煙霧迷離,橋下流淌著的是蜿蜒而過的潯江,潯江兩岸的人們還在睡夢中,寂靜之處,遐想連連。友人告訴我,風雨橋是杆欄式建築的發展及延伸,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因為它不僅美觀,而且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它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風雨橋和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有寨必有樓和橋,鼓樓代表陽剛之氣,象徵男性,風雨橋樸實而美麗,象徵女性,樓橋皆有,象徵著侗族村寨陰陽協調,男女平等,社會和諧。風雨橋優美堅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擋風避雨,還能供人休息或迎賓接客。我恍然間明白,風雨橋為何遍布侗鄉,因為在侗族人心中,風雨橋是橋,也是樓,更是民族的信仰和守望。



侗族習俗

侗族婚禮

侗族婚姻,不論是自由戀愛,還是他人說合,都得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得到女方父母的應允,才擇日完娶。迎親的傍晚,由「接親婆」手提燈籠,背一床鋪蓋,把新娘接到新郎家。新娘進門時,全家迴避。新娘進門後,坐在火塘邊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詞,向新婚夫婦祝福。接著,新娘動手架鍋作炊事儀式,表示她從此為這家主婦。

趕賊節

每逢中國傳統佳節大年初一,侗人便聚在一起舉行獨特的傳統避邪節——「趕賊節」活動。身裹壽衣的小伙子扮演「山賊」,伴隨轟鳴的炮聲巡遍村中三座鼓樓,活動中炮聲和喜糖接連不斷,「山賊」被趕出寨子後,村民以精彩紛呈的蘆笙踩堂、多耶、廣場舞等節目縱情狂歡,寓示驅邪化吉,祈福來年歲歲平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jksKG4BMH2_cNUgGk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