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自行車,標誌性的大輪子,經典的黑車架,清脆的大白鈴,結實、耐用、載重大。
2014年夏天,一個男人騎著這種六七十年代流行的自行車從山西出發,一路翻山越嶺,歷時40多天,到達了兩千多公里外的俄羅斯貝加爾湖畔,並完成了環湖騎行。
老宋騎二八車到達貝加爾湖
騎二八車,永遠28歲
宋繼東是太原一所高校的攝影老師,學生送了他一個愛稱——「老宋」。他還有一個圈粉無數的身份,那就是周圍人眼中的戶外大神。
老宋攝影作品
老宋攝影作品
老宋攝影作品
老宋攝影作品
十多年時間裡,老宋騎車走過八次西藏、四次新疆、三次青海、兩次雲貴高原,兩次到達珠峰,橫穿內蒙到過漠河,縱貫京杭運河到過杭州,從太原出發經大半個中國到過尼泊爾加德滿都,背包旅行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2010年,騎山地車走了數萬公里的老宋一時興起,決定騎二八換換胃口。「對於二八車,我是有情感的——騎二八車,永遠28歲!」在騎行者全部使用變速山地車的時代,騎老重的二八車長途跋涉,多少有點「奇葩」。
離經叛道的老宋卻絲毫不介意別人異樣的眼光,就像他的微博簽名——「慷慨者逆音而擊節」,他從來不奢望別人眼裡的成功,卻硬生生活成了別人口中的傳奇。
每天上下班,老宋都會騎著他的二八,穿過太原的大街小巷,而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也最常出現在他的鏡頭裡。
太原,與西安一樣都是黃河支流上的古都,也是全國地面文物最多省份——山西的省會,在古代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走在如今的太原街頭,撲面而來的是非常濃郁的現代氣息。
太原食品街(原名「帽兒巷」)
很多初次來這裡的人都有一個疑問,老太原去哪了?對這個問題,老宋用他的二八車和鏡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舊城裡的光
很多在太原長大的90後,並不知道太原以前是有古城的,但從現在殘存著的一些地名——「大南門」、「校尉營」、「羊市街」、「饅頭巷」中又能依稀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年歲。
下班以後的老宋,興致來了就拐進北城的老街區,拿起自己的寶貝哈蘇,對著老房子一頓狂拍。
迎面時不時走來不相識的人,看著他手裡的相機,都會湊上來問是不是規劃拆遷的,他只能笑笑,低頭走開。
在這裡,還能瞥見一些舊城當年的風貌。在一些不經意的轉角,偶爾會發現一座特別古樸的老建築,藏著歲月的密碼。
「靴巷曾經是老太原的製鞋作坊所在地,亨久升就是其中的百年老字號。院子的主人告訴我,當年這裡是一個很大的鞋鋪,生意做到過蒙古和俄羅斯。」
在這裡,老宋還發現了一座非常完整、精美的民間大院——書業誠,一個始建於上世紀的書局,建築有一百多年歷史。
一座老屋、一片舊磚,盤根錯節的電線,小孩子拙嫩的粉筆畫,這片城區里,藏著太原老城最後的風華。
「我總是在這些老街區里流連忘返,雖然說現在很破敗,被各種附加的建築遮擋,但是細細觀摩,會有某一個細節特別驚艷,能看出當年的雍容和氣度,是一個時光停滯的地方。」老宋說。
如今,在太原舊城唯一保留至今的城門——拱極門下,車輛川流不息,路人行色匆匆。而老房子裡的人,也都搬了出去,房子租給了來城裡打工的人。
太原舊城唯一保留至今的城門——拱極門 / 圖蟲創意
「舊城裡的光,會過濾時尚的顏色,只留冷靜與深沉。」老宋在自己的微博這樣寫道。
一條空蕩的小街,卻被當成寶
老宋最常去的街,是一條非常不顯眼的小街——狄梁公街,一條單行道,全長不過二百米,寬也就七八米,在老宋心裡,這條街是個寶。
「兩邊的院牆通體紅色,栽滿了古樹。夏天的時候,陽光斑斑駁駁,特別有意境。冬天大雪落下,像極了中國畫。」
叫狄梁公街,是因為唐代名相狄仁傑的祠堂曾經在這兒。這條街一邊是文廟和崇善寺,另一邊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小區。
太原崇善寺
走在這條街上,最大的感覺就是——空。雖然離太原繁華的銅鑼灣廣場只有500米,卻沒有密集的行人,崇善寺間或傳來一陣誦經聲,很快又在樹影中消散。
偶爾經過的上班族,鋪報紙睡覺的流浪漢,步履蹣跚的老年人,形單影隻的夜行人,寺廟前虔誠的禱告者,都是老宋最愛的題材。
崇善寺前低著頭的行人
「2500多年的時光,都沒入在歲月塵埃中」「陽光就是調色版,可以畫盡人生事」, 騎二八車的糙漢,面對鏡頭前的人與事,也常常流露出憂鬱的詩人氣質。
「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老宋看來,狄梁公街是兩種截然不同生活的過渡地帶,一邊是教人離苦得樂的極樂凈土,而另一邊是整日柴米油鹽的煙火人間。物質與精神的世界,在這裡達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
在鋼筋水泥的世界裡奔波累了,很多人就會來這裡走走。心隨景動,眼不見,心不煩,生活里的一地雞毛被放空,千瘡百孔的心也有了家。
在幾百米開外,坐落著曾經的山西大學堂。這座1902年建立的學府是中國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堂之一,和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一道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紀元。
山西大學堂舊址,現為老宋就職的高校校區
而現在,這裡是老宋任教的校區,學生最喜歡他的攝影選修課,幾乎場場爆滿,迷弟迷妹能站滿整間教室。
在這裡看到人間,在這裡品讀生活。聽故事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故事卻在時光里停駐,等著下一位聽眾。
必吃的太原美味——頭腦
2015年,老宋約了幾個學生一起剃了光頭,騎二八車去了新疆。如今,他們成了非常鐵的兄弟。前段時間其中一個學生結婚,大家從五湖四海又相聚在太原,老宋請他們吃了最地道的本地風味——頭腦。
頭腦是太原人的傳統早點,一定要在冬天天還不亮時去吃最有感覺。早年間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誌,因為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需要掛燈籠照明,所以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頭腦配料有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加腌韭菜做引子。食用時可以品嘗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
「頭腦最初是由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醫學家傅山發明的藥膳,後來發展成為太原的一道風味小吃,具有滋補功效,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如今,每年的農曆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喝一碗富含營養的頭腦,就著餡多皮薄的稍梅(燒麥),益氣調元,滋補虛損。
老宋常去的這家館子就在他家附近,店面不大,經營本地風味小吃,24小時營業,而且就在街巷,很接地氣,老宋非常喜歡。
店裡老年人很多,一碗頭腦、一壺黃酒,配點帽盒和燒麥,一坐可以一兩個小時。
「在這家店裡頭,你會感到一種時光的流逝,挺觸動人的。喜歡這裡的人,都是喜歡傳統的、留戀過去的人,他們希望過以前緩慢而有滋味的生活。這種緩慢而有滋味,我想就是老太原最大的魅力。」
老宋在他的博客里寫道:「打記事起,我就一直喜歡自己的手掌紋,不凌亂,簡單、乾淨、溫潤、平和。我把它比做我的性格,隱隱透著狡黠的驕傲。」
而他摯愛的老太原,也如他的掌紋一般,經歷了歲月的打磨,依然溫潤、平和,收藏著2500年時光里最後的溫存。
出走多年,歸來依然鮮衣怒馬。老宋這個騎車看遍世界的男人,仍不忘帶著他的二八車與相機,不可自拔地一遍遍走進老太原的街巷,在這座城市鮮人知曉的舊時光里狡黠地驕傲著……
宋繼東,一個有酒有故事的男人。作為一名攝影師和旅行者,用獨到的視角記錄了旅途中的世間萬象和人間百態。在他的照片里,有童話,有真相,有眼淚,也有時光。
文丨楊軍 圖丨除標註外,均為受訪者提供
原創作品,轉載須註明來源:華夏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