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
上海人的畫風跟往年的有些不一樣:
吃飯、睡覺都在搜XX是什麼垃圾……
毫不誇張的說
最近的上海人
不談股票和房價
甚至連朋友也不談 ,一門心思統統撲在垃圾上……
其實早已不止上海人獨自在戰鬥,
全國人民都加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垃圾分類之戰。
但也不是所有城市都瑟瑟發抖,至少在浙江台州,垃圾桶廠商卻借著這一波需求接單接到手軟,甚至有老闆感嘆:金礦啊~
「塑料垃圾桶廠家的銷量幾乎都翻倍,八成訂單來自上海。」台州市塑料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吳丹萍稱:「採購商的貨車就在工廠等著,產品下了生產線,來不及進倉庫就直送上海。」
為啥全國人民都在忙頭疼分類垃圾,而偏偏台州人卻在忙著賺錢呢?
名副其實的「塑料王國」
說起台州,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事實上台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座城市有著「塑料王國」的稱號,它生產的塑料製品產量占全國七成,此次借著垃圾分類的勢頭,台州塑料產業徹底盼來新一輪紅利時刻。
台州是一個低調的城市,但是它總是能悄悄地溜入我們的生活。可能你不知道,我們的垃圾桶、塑料袋、手機殼、衣架、塑料板凳、公仔玩偶、塑料收納盒.....都是源自這個城市。
在外用餐時,你吃過的KFC、鄉村基等快餐連鎖,塑料餐具也都由台州公司供應。
不僅如此在路上跑的汽車,奧迪、路虎等汽車品牌,乃至電動車,它們的塑料配件,其實也都寫著「台州製造」的名字……
這樣說起來與台州這段塑料情還真是剪不斷呢~
當然現在的台州可遠遠不止這樣
她的更多精彩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來,跟隨雲叔的腳步
來發現這座城市的魅力吧~
一半山水一半禪
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稱,明代方孝孺贊台州曰:「東南極海上尤秀絕,天台、雁盪、天姥,皆穹窿崎峻,為天下奇觀。」
名山古剎時掩時映,碧海藍天雲捲雲舒。台州不僅有山,有海,還有禪。台州之「山」,造化萬千,雄奇幽美。「佛教聖山」天台山,浙東第一高峰括蒼山,還有「仙人居住的地方」神仙居,1500多年人工採石形成的長嶼硐天;台州之「海」,雄渾壯闊,濤聲不絕,651公里的海岸線,近海12個島群的691個島嶼,擁有海岸、島嶼、濕地和漁村古鎮等形態多樣的海洋風光資源;台州之「禪」,清心養性,沉澱心靈,在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中,有國清寶剎,濟公故里,詩僧寒山隱居地……
台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這裡是大陸首航台灣的出發地,這裡是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發祥地,這裡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這裡是中國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紀念地,這裡是中國大陸新千年第一縷曙光首照地……這裡融「山、海、經、佛、城、硐」為一體,鑄就了「一半山水一半禪」自然與人文共存的個性。
靈江,2000多年的水上交通要道
台州是山城,亦是水城。從地圖上看,台州三面環山,一面環海——北面是天台山,南面是雁盪山,西面是括蒼山。三座大山把台州圍在裡面,只有東面朝向浩渺的東海。台州境內溪流縱橫,市內共有11386條河,不愧是「山海水城」。
台州的水系發達,尤以臨海最具規模。臨海水域面積為台州最大,擁有的河流也最多,共計2900多條。臨海的水系主要屬於靈江水系,被譽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靈江是台州的母親河。
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清朝,臨海歷來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靈江的水路樞紐地位也日益顯著。靈江北岸、臨海城邊,有多個碼頭和渡口。東下,可至黃岩、椒江、溫嶺等地,經東海,便可北上日韓;南下可達台灣、廣東等地;北上,又可到仙居、天台。早在三國時期,靈江就已經是當地人走向海洋的黃金水道。
當時,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人們乘船經靈江在江下街碼頭靠岸後,進入繁華的紫陽街。因此,紫陽街曾是靈江上最為興盛之地,如今走在紫陽街,在古街屋檐牆壁上,能看到不少古代留下的店鋪,它們記載了逝去的歲月,也見證著城市的興衰。
唐朝詩人們的詩與遠方
1300多年前,由唐朝詩人組成的一支龐大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跨越州縣,穿過一路山水,抵達浙東天台山,這就是浙東唐詩之路。唐朝三百年間,無數文士詩人奔赴天台山,在這片神秀的山水間留下了足跡蹤影,為美麗天台山寫下了無數名篇佳作。
唐代詩人們來到江南,大多是乘船走水路,即從淮南的揚州經運河南下,渡錢塘江,從西興進入浙東運河,再折南沿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最後來到天台山的石樑,登上華頂峰。從孟浩然《舟中曉望》「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山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中,不難看出走的正是一條「越中——剡溪——石橋」的水道。
據統計,有唐一代400多位詩人遊歷棲居於此,接近收載於《全唐詩》2200餘位詩人總數的1/5。當時浙東面積僅全國的1/750,卻有這麼多詩人遨遊吟唱,確實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文化現象。在這些詩人中,既有像青年就到天台山、遊冶忘歸達四年之久的杜甫,及四入浙江、二登天台山的李白這樣的大家,也有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等名家。他們或溯流而上,或水陸兼程,或尋仙禮佛,也有終隱於此的,還有60多位本籍文人騷客,無不盡情吟詠浙東風光,留下大量詩篇。
海上絲綢之路的新門戶
瀕臨浩瀚東海的台州,海岸線綿延曲折,自北向南串連起三門灣、台州灣和樂清灣。三大天然的優質港灣,利於形成多個港口群。台州港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五大古港之一,曾經有過章安港、臨海港、海門港等主要港區。這些海灣和良港在海上絲綢之路形成、轉型和繁榮的各個時期,都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台州海運大樓算是海門港的一個歷史印記——樓身像一座輪船,前傾朝向東海,前額位置懸著船錨符號。站在樓上瞭望,身下即是椒江,江水靜波深流。椒江區則與江同名。因為這條江,這方水,人們從這裡可以乘著船,走出台州灣,見識到外面的世界。20世紀30年代,從海門港乘坐至上海的客輪,經常沿著這條水道行駛。海路交通相對便捷,一天一夜便可到達。由於海門曾受上海城市文化的薰染,這裡還被人們稱作「小上海」。
8月盛夏,站在椒江二橋上,俯瞰波濤澎湃的江水,熱辣的風裹挾著海的味道撲面而來,幾隻海鷗追逐著行駛的船上下翻飛。向東眺望,頭門港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隨著二期建設的啟動,在國家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時代背景下,頭門港區開發被賦予新的意義與使命。
航空市場占領黃金C位
「台州速度」這個詞,用來概括台州的交通發展尤為適宜。放眼當下,台州正著力打造全國領先的「綜合交通樞紐」。在台州,交通設施加速發展,交通方式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便捷,台州交通的「快」日益彰顯。
交通大會戰在台州市全面打響之際,尤其是台州航空市場,迎來發展的井噴期增長。
2018年3月,華夏航空開通了「重慶=台州」航線,這一條連接華東地區與西南地區的新航線,大大方便了重慶和台州的商旅往來。這條航線的開通,不僅結束了兩地無直飛航班的歷史,大大縮短出行時間,也有利於機場按照「東融西擴,南聯西接」的交通需求進行航線網絡布局,不斷提高機場的通達性。
目前,台州機場是華東地區重要的支線機場,作為台州沿海開放城市重要的對外門戶,台州未來將以機場樞紐為中心,建設台州機場客運樞紐綜合體。2017年底,台州機場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據了解,改擴建項目預計投資35.46億元,將新建航站樓、滑行道、停機位及其他配套功能設施。建成後,台州機場將達到年旅客吞吐量25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1.8萬噸,年飛行架次23810架次,高峰小時人數1250人,基本能滿足今後15—20年的航空發展需求,意味著台州製造會距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預計到2021年,台州機場改擴建工程將竣工通航。屆時,旅客就能乘坐有軌電車T3線直接抵達台州機場,在全新的航站樓進行安檢、候機,通過廊橋直接登機,享受國內一流機場的服務與保障。
台州這座城市歷史悠久
不僅性格低調,而且十分務實
它的那一股向上的正能量
也是值得慢慢品味的
相信未來的台州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