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投、突破俱佳,有著我見過的籃球運動員里最好一檔的體型,但卻並不是場均25分的得分手;
具備隨意羞辱對手的運動能力,但卻沉迷於對著空氣做假動作或者完成一記遠離對手的後仰跳投,而不是去主動完成身體解除造一記犯規;
有頂尖的臂展和機動性,擅長守聯防和一對一封鎖對面的鋒線,可以換防後衛和破壞擋拆,但他所在的球隊卻一點看不出來有頂級防守人坐鎮。
別誤會,以上三段極具概括性的文字並非出自我的手筆,而是霍林格先生在2002年出具的森林狼球員報告;在一篇寫KG的文章開頭丟出一個批評三連也並不是要造就「MLGB我衝著加內特點進來你TM居然是個黑子」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自殺式行為——只是,確實沒有比這段話更契合的開場了。
當我在這位超級前鋒離開籃壇兩年後回頭審視這名球員時,我看到了許多的矛盾。
矛盾一:
他的職業生涯里有著足以讓這種級別球星尷尬的樂透+首輪次數,在混亂的年份里傳出過不少和隊友爭執的謠言,但在擁有兩個幫手後實實在在的立刻打入了西決,用一場32+21的搶七讓自己和克里斯韋伯們徹底劃清了界限從而邁入了」這小子能進入萬神殿」的門檻。
2008年震動天下的三巨頭落成後,KG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蓋掉所有死球後的投籃,當年輕隊友違逆里弗斯後對他怒目而視,賽前念念有詞或者在摔倒後做兩個伏地挺身,在任何隊友摔倒後第一個衝上去伸出長臂直到所有人都記住了這個習慣。除了比爾拉塞爾和後三連冠的麥可喬丹,這毫無疑問是我生平所知「超級巨星能用自己人格魅力把球隊改造到什麼地步」這一話題的最偉大案例之一。
矛盾二:
曾經有無數評論員提出過以下這個概念——如果你讓這個星球上所有球員排成一隊挨個上去單獨訓練五分鐘,然後讓十個從未看過NBA的路人甲挑出其中最厲害的一位。這個「哪怕不懂球也十分不明覺厲」榜單在2001-2005年間的第一都會屬於加內特。
他是如此的極具動態天賦和視覺衝擊,有著只比諾維斯基遜色的中距離威脅和遠比司機好的爆發力與身材,但卻只有比德克遜色很多的罰球/投籃比與突破慾望,並且在季後賽最鍾愛後仰跳投而討厭進攻時身體接觸的四個內線榜上有名。[1]
[1]另外三個人是張伯倫、海耶斯和尤因。與這三個人出現在一個有關季後賽的榜單上,那你大機率凶多吉少。
但你很難噴他軟弱,恰恰相反,即使是拿出愛說下三路的垃圾話這個理由攻擊KG的人也必須得承認,論在巔峰期展現的比賽烈度和激情,後合併時代能和KG媲美的超級巨星,也不過只有喬丹和科比。他進攻端對身體接觸的迴避與防守端對汗水的熱愛成正比,並且再怎麼說,他也在自己職業生涯最重要的兩場比賽里打出了名人堂級別的表現(MVP賽季搶七的32分+21籃板+4搶斷+5封蓋;奪冠戰26分14籃板4助攻3搶斷1失誤),是歷史最堅韌候選球隊內文化的源頭。
或許這一切都並非矛盾而是這個球員理所應當的必然,非要下個定義的話,加內特是山地戰時代里的輕騎兵,高建隊成本的超級巨星。
有關加內特的所有詬病,幾乎都集中在個體進攻上。
評價一名球員進攻能力的方法,是成體系的,分為從表現入手和從結論入手。從表現入手看進攻,看的是進攻方式(playtype)和出手位置(shooting);從結論入手,就是我們一直談論的產量和效率。
進攻方式決定了球員的特性和戰略價值,對位單挑厲害的去做破局手扛產量,不吃環境效率不高;擋拆出眾的去做持球核心,策動隊友尋找錯位但失誤多;切入和定點跳投出眾的是頂尖掩護人,效率高、兼容度強,但吃球隊進攻端配置並有產量上限——而在一眾超級大前中,KG的進攻類型是比較中庸的。
礙於數據統計的限制,我們無法翻到2005之前的精確分項數據統計,但加內特的進攻手段里,並沒有哪一項成為超高占比或者超高效率的殺手鐧。他擁有不錯的背身能力(對位單挑),但沒辦法成為麥克海爾和德克一樣的對位破壞者;他掩護後的選擇十分全面,但切入破壞力遜色於外拆,又讓他不能像早期馬龍、戴維斯和斯塔克邁爾一樣化身成鋒銳純粹的砍刀。
對於出手位置的研究比進攻類型要容易很多。一般來說,出手越集中於籃下,就意味著更好的陣型壓縮、造罰球和穩定性;出手越向外分布,就能為隊友提供更好的空間福利和更高的球權開發上限。
而KG是一個以中距離投籃為主,持球投能力沒有突破大前鋒上限的跳投類進攻手。大量的外拆中距離與兩翼翻身直臂跳投作為進攻手段的姿勢雖然帥氣,但代價就是相對的不穩定和低效率,時代原因導致三分還沒被廣泛開發,又沒辦法讓KG為隊友提供現代空間型內線能為突破手提供的空間。另一方面,KG的跳投不少源於接球跳投(C&S),而他的持球擺脫又沒能突破大前鋒的位置上限達到德克的地步,這讓他沒能把跳投可以無限開發進攻的優勢體現出來。
是的,加內特個體進攻里的一切問題就是中庸。
能提供空間——但不過是長兩分的空間;
能跳投開發產量——但持球投的能力又限制了他扛球權的能力;
他有背身——但因為體型優勢不能要到極深的位置,像鄧肯一樣造犯規或者破壞陣型;
他能掩護——但又沒辦法像濃眉一樣化身無球怪獸。
他能扛產量——但生涯季後賽只有一次回合占有率高過29%(04年的30.3%),鄧肯有六次,司機有兩次,馬龍有十二次。
他效率絕不算低——但沒準到像德克一樣能用跳投把真實命中率隨便往60+拖的地步,更不用說和巴克利這樣的妖怪比了。
樣樣八十分的技能堆在一起,讓加內特成為了一個在個體進攻里什麼都能做的萬金油,但沒有一項可以撐起一個衝冠級別球隊的主攻選項。
但團戰除了ADC,還有頂級輔助呢。
加內特是一個完美的隊友,具體有多完美呢?
前文提了,他不是一個具備統治力的個人進攻手,但是自1999年起到2007年前往波士頓之前,他九連20分10籃板。生涯最高分24.2分固然不顯,但那年NBA算得上歷史有名的幾個黑暗年份,KG已經可以排到第三——得分,肯定沒問題。
並且他的進攻手段,很全面,且以無球功底極好。三分線任何位置都可以接球跳投、走位快且精確,反跑很油滑——可以和任何持球類的隊友搭檔,和隆多的高位擋拆里的變化撐起了波士頓的一半陣地戰起手。
傳球是歷史級的好。包括摘下籃板後長傳是頂尖的(發動快攻)、高位站定後的手遞手和高吊是頂尖(策應大師)、出球好(好到了自己壓縮空間的能力配不上他的地步)以及同位置里頂尖的持球推進(放到現在也一樣)——頂尖的黏合劑、擋拆里的二傳大師。
防守端是革新級的大宗師,比爾-拉塞爾後第一個能一個人把持續的上線夾擊當成球隊的日常防守體系的怪物。這背後意味著的超高機動性+頂尖的位置判斷+出色換防能力還在其次,最恐怖的是,持續的上線夾擊需要防掩護人對持球人的壓迫式干擾和第一時間補防內線。一場乃至一個系列賽也就罷了,82場常規賽都用這法子防,除了技藝和身體天賦,更需要熱情,永不枯竭的比賽熱情。
當然,沒有人的防守毫無弱點。內線需要的防守五維圖:換防、頂防、籃板保護、協防與夾擊,KG只在頂防重型內線這兒做的不夠好。並且因為夾擊造失誤太暴烈,歷來所在的球隊都愛丟後場籃板(上線夾擊球隊的通病),但其他的領域:換防、協防和夾擊,都是當時NBA從未見過的誇張。
最後,無論是垃圾話還是更衣室曾和新秀產生矛盾的傳言,KG的性格並不算個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但賽場上,KG除了極其無私、無所謂髒活,最驚人的是他的情緒感染力(那些怒吼、自言自語、伏地挺身和封蓋死球後的投籃)。
把上一段那句話反過來考量,KG雖然沒有一個殺器級的接管類技能,但他能做所有事,只需要幫他扛一定球權的隊友。
一個對加內特常年不進季後賽十分流行的解釋,是KG生涯的前半段一直沒遇到強度足夠的隊友,這話對,但並不全對。
說他對,是因為KG本身過大的合同、森林狼和溫度一樣低的球市以及連續被罰去的首輪選秀權剝奪了KG在巔峰期獲取補強的機會。而在球隊切實引援扛球權類隊友(卡塞爾,27%占有率56%TS;皮爾斯,25%占有率60%TS;雷阿倫,21.6%占有率58%TS)的年份,球隊立刻獲得了飛躍級的進步(04、08)——給KG一個準明星級別的接管手,他立刻能帶你成為頂尖強隊。
說他不全對,是因為KG沒辦法遇到適合自己的隊友,有其必然性。
對於超級巨星來說,沒有人能真正意義上做到毫無死角的強悍,所有人都有自己技術和特性決定的缺憾,這並不丟人。補足這些超巨缺點建立一個完善的體系正是球隊經理的工作,而這個補足所有缺點的過程所需要消耗的精力(包括人員在市場上的價格、稀缺度、構建體系的難度),就是建隊成本。
庫里的成本是掩護出色的內線二傳手;杜蘭特的成本是能持球進攻的球權消耗者;勒布朗的成本是射手群;司機的成本是優秀的護框手;而加內特的成本,就是能扛球權、在最後時刻接管的單挑人。球星的強弱與類型沒有高低貴賤,但獲取建隊成本的過程有難易之分。
當聯盟TOP50的巨星被分布在三十隻球隊之內,你自己又要占據一份超級頂薪的空間,聯盟中的角色球員或者准全明星中,是射手多還是單挑手多?2000W能簽到幾個優質的掩護人,又能簽到幾個優質的單挑手?能扛球權的接管手永遠是聯盟中低檔球員里最珍稀的物種,更何況04年的聯盟正處於NBA歷史防守最強的年代,持球接管對於非頂級球員來說,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屠龍之技。
這又是加內特「無法遇到合適隊友」的必然。
這就是凱文-加內特,一個優缺點極度鮮明的反常規巨星,有關於他如果把生涯推後十年的猜想,都有極具說服力的依據。
他的跳投天賦縱不及德克,也是極上之資,如果在2009年進入聯盟,具備良好的三分習慣乃至於在同位置球員面前運球三分的能力(並不難),他進攻端的影響力和在04年「跳投效率不如突破」的弱點,勢必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他的協防和破壞擋拆的能力當世無對,但在他運動能力巔峰的歲月里,擋拆並不是在空間擁塞的NBA里的最佳選擇,只在06年規則大改納什帶起小球風暴之後短暫的重合的兩年。而在低位為主的聯盟里,他相對較弱的頂防又被最大限度的暴露。在當今完全由高位擋拆作為進攻主導、場均要做出十幾次內線換防的聯盟里,加內特的防守價值又會變得多大?
他的策應能力是內線中的一流,但所在時代的角色球員遠沒有如今的進攻能力;他是最好的小球中鋒,但恰好在小球時代的門口抽身離去;他需要的配角是聯盟里的珍稀資源,但如今的空間環境大大降低了進攻難度,雙能衛的數量的質量都如同雨後春筍一樣爆發。
有人說他生錯了時代,但他最優秀的特質如同預言一樣印在了下一個十年,這裡有個更浪漫的說法——時代還沒有準備好擁有他。
無關強弱、無關榮譽或者歷史地位,當塵埃落定之後審視加內特生涯所經歷的一切,只剩下一句慶幸:
至少,我們看過加內特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