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拓展和「擠壓」下,中國本土晶片業還好嗎?

2021-02-24     半導體行業觀察

原標題:全球市場拓展和「擠壓」下,中國本土晶片業還好嗎?

來源:內容來自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作者:暢秋,謝謝!

中國大陸已經是全球半導體市場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之所以這樣說,首先是因為這裡的半導體市場消費能力驚人,產業規模巨大,其次,是因為該市場處於成長期,發展潛力大,幾乎沒有誰會放棄這麼優質的聚寶盆。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市場晶片「集散地」的角色似乎也愈加突出:無論是在本地生產的晶片,或是在該市場以外地區生產的晶片,以及用晶片元器件加工、組裝成的電子設備,有在本土消費的,還有大量用於出口的。這些都使大量的晶片在中國大陸生產、加工,出口、進口,每年都會形成一種複雜的晶片生產和貿易生態。

全球市場拓展下的一致性

在全球半導體業不斷發展、壯大和擴張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晶片市場也會從中受益,相應的晶片設計企業、晶圓廠都在擴展壯大。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大陸市場與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相關度越來越高,在很多宏觀層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舉例來說,據IC Insights統計,按產品類型劃分的中國IC市場,如下圖所示,按市占率計算,排在前四位的晶片類型是邏輯器件(去年占中國IC市場的26%,375億美元),MPU(22.8%,327億美元),DRAM(18.8%),以及NAND快閃記憶體(11.1%)。

而來自IC Insights的另一份統計數據,給出了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WSTS)組織定義的33種IC產品類別中每一種的市場增長率。其中,特別突出了2021年增長最快的前十大IC細分品類,具體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到,預計DRAM和NAND快閃記憶體將成為2021年增長最快的兩類產品,銷售額分別增長18%和17%。

預計兩個汽車專用IC產品類別,即汽車專用模擬和汽車專用邏輯晶片將在2021年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

另外,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增長放緩,高通,三星和聯發科技等許多片上系統MPU供應商已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集成了安全功能和機器學習AI加速以及圖形功能的64位嵌入式處理器。這些使得MPU在2021年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從以上的兩份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無論是2020年的中國市場,還是2021年的全球市場,市占率排名前四位的四大類產品,都是存儲器(DRAM和NAND快閃記憶體)、邏輯器件、MPU和模擬晶片。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和全球晶片市場的需求、格局和發展前景高度一致。

從中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幾類晶片產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與市場規模最大的手機相關的,如存儲器、MPU(在手機中,就是基帶和AP晶片),以及模擬晶片(如射頻晶片和電源管理晶片)。只有打入巨大的手機市場,才能在市占率上占上風。

還有一些晶片,即使不是直接用於手機,也是與手機有密切的關係,如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數據中心(要用到大量高性能的伺服器處理器和存儲器),很多數據中心都是為網際網路企業提供硬體支持和服務的,而網際網路企業的用戶終端以手機為主。還有手機蜂窩網絡基站(要用到大量的MPU、邏輯晶片、存儲器,以及模擬晶片)。

不僅排名靠前的晶片品類一致,靠後的也很相似,典型代表就是MCU。可以看到,在中國市場,MCU市占率相對較低,排在第六。而在預測的2021年全球市場,前十中,MCU排在第八,情況也很類似。

情況也很明顯,MCU幾乎與手機及其相關設備無關,無論是手機,還是以上提到的高性能計算及基站,很少用到MCU。而MCU的主戰場是汽車、家電和物聯網。雖說汽車和家電要用到大量的MCU,但相對於MPU、模擬晶片等,MCU的單價要低很多。以高端的手機基帶為例,蘋果最新的iPhone 12採用的是高通的產品,價格高達80美元,甚至超過了70美元的OLED螢幕(多數情況下,手機各個零部件當中,螢幕是最貴的)。而高端的32位MCU,即使是在當下全球晶片嚴重缺貨,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高性能的MCU單價也不超過5美元,這其中的差距可見一斑。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在全球銷售價格市占率方面,MCU明顯落後於前四大類晶片的原因所在。

MCU另一個重要應用場景便是物聯網。傳統意義上,物聯網的邊緣側部署著大量傳感器,用於收集現實世界的各種信號,而此時MCU是傳感器的最佳搭配,用於控制。而最近幾年,物聯網的概念炒得火熱,但其具體落地情況似乎不像宣傳的那麼具有廣泛性。MCU的銷售市占率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距離萬物互聯的時代還有較長一段時間。

下面從晶片製造側面看一下上述情況,就以台積電為例,因為該公司是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具有很高的市占率,其相關數據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

上圖所示為台積電2020全年按應用劃分的營收比例,可以看出,手機和高性能計算是占比最大的兩部分,這與前文所述是一致的,因為各種存儲器、MPU、邏輯晶片和模擬晶片,大多數就在應用在這兩個領域。從圖中還可以看出,台積電來自消費類應用的營收占比很小,這與前文提到的主要採用MCU的家電領域情況非常相似。而汽車收入占比很小,則與2020年疫情影響有很大關係,致使今年全球汽車晶片製造都在為去年還帳。

全球市場「擠壓」下的挑戰

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得益於全球市場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市場似乎也在被全球市場「擠壓」,具體表現如美國的半導體貿易限制、中國大陸市場的晶片「集散地」現狀,以及本土企業產能提升與國際大廠入駐、擴產之間的矛盾等。

中美半導體貿易不在此贅述,下面看一下上述的後兩種情況。

據IC Insights統計,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增至1434億美元,較2019年的1313億美元增長9%。在這1434億美元的集成電路市場中,有60%(860億美元)被集成到出口的電子系統設備中,40%的IC(574億美元)被用於本國消費的電子系統設備中。

IC Insights認為,自200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IC的最大消費國,但中國現在不一定是IC的主要生產國,將來也不一定。2020年在中國銷售的1434億美元IC中,在中國生產的IC僅占15.9%,約227億美元。其中,總部位於中國的公司的總產值僅為83億美元,僅占該國去年IC市場總量的5.9%。在中國大陸擁有晶圓廠的非中國大陸公司(例如,台積電,SK海力士,三星,聯電等)仍占中國IC產量的大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IC Insights認為,儘管自200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大的IC消費國,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中國內部IC產量將大幅度增加。2020年中國的IC產量占其1434億美元IC市場的15.9%,但IC Insights預測,到2025年,這一份額將比2020年增加3.5個百分點,達到19.4%。(平均每年增長0.7個百分點)。

果真如IC Insights預測的話,到2025年,中國的IC製造業將增加到432億美元,那麼中國的IC產量仍僅占預測的2025年全球IC市場總額5779億美元的7.5%。IC Insights認為,即使在某些中國生產商的IC銷售量大幅增加之後,但到2025,中國的IC生產量可能僅占全球IC市場的10%。這將遠遠低於中國之前制定的,到2025年,晶片國產化率達到70%的目標。

之所以有這種擔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際大廠憑藉其技術、規模和資金優勢,不斷在中國大陸擴產,從而對本土晶片製造企業形成了「擠壓」態勢。

之所以被擠壓,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缺乏本土的非存儲器技術。中國非常缺乏大宗的模擬,混合信號,伺服器MPU,專用邏輯IC製造商。而這些晶片占據著中國IC市場份額的50%以上。IC Insights認為,中國大陸公司要在非存儲晶片領域獲得競爭力,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半導體設備是晴雨表

要想提升中國大陸本土晶片製造企業的產能和市占率,需要踏踏實實地建設具備量產能力的晶圓廠,而這在過去幾年是比較欠缺的。而對於晶片製造業來說,採購半導體設備是實現產能落地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半導體設備的購買情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應出,晶圓廠產能的實際狀況。

中國大陸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行業整體進口金額達到16857.6百萬美元,其中前道半導體製造設備和封裝輔助設備進口量持續大幅增長。

前道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進口金額達到12730.5百萬美元,同比增長38.4%,占行業整體進口額的75%;矽片製造設備的進口金額達到781.2百萬美元,同比下降17.8%,占行業整體進口額的5%;封裝輔助設備的進口金額達到3345.9百萬美元,同比增長9.4%,占行業整體進口額的20%。

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用於晶片製造的設備進口量大幅提升,當然,購買設備的晶圓廠當中,既有跨國大廠,也有本土企業,但具體比例不太清楚。總體來看,中國大陸地區的晶圓廠建設轟轟烈烈。

與晶圓廠設備持續高漲相比,矽片製造設備進口出現了明顯下降,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在半導體行業,越是處在產業鏈上游,格局越穩固,後來者越難打破,而矽片是半導體材料,相應的全球5強地位很穩固,極難撼動。

另外,過去幾年,中國大陸本土的幾家新興矽片企業躊躇滿志,快速建廠,引進了不少設備,在喧囂之後,逐步歸於平靜,也正在走上正軌。與市場規模巨大的晶片製造設備相比,矽片製造設備的規模要小不少,對於本土企業,到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穩健發展階段,不需要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擴產了。

晶片製造與半導體設備緊密相關。中國本土的晶片製造業得益於全球市場的發展,同時也會受到相應的「擠壓」。半導體設備市場同樣如此,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不斷拓展的情況下,本土半導體設備也存在著受益和被「擠壓」的關係,而在當下的國際環境下,這種關係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土晶片製造業的規模拓展和市占率提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ec00ncB9wjdwRpvxt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