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應求的ABF載板

2022-07-04     半導體行業觀察

原標題:供不應求的ABF載板

眾所周知,半導體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周期性行業,這個特徵從上游的設備、材料,到晶片設計,再到晶圓製造,整個產業鏈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哪怕僅僅是晶片封裝中所需要的小小ABF載板也不例外。

眾所周知,半導體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周期性行業,這個特徵從上游的設備、材料,到晶片設計,再到晶圓製造,整個產業鏈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哪怕僅僅是晶片封裝中所需要的小小ABF載板也不例外。

十年前,由於台式機、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消退,致使ABF載板嚴重供過於求,整個產業都陷入了低潮,但在十年後,ABF產業卻戰火重燃。高盛證券指出,ABF載板供給缺口將由去年的15%提高至今年的20%,並應會持續到2023年以後。更有數據顯示,即使到了2025年,ABF的供需缺口仍有8.1%。

圖源:兆豐國際彙整

兜兜轉轉,那麼這次,是什麼再次吹響了ABF載板「反攻號角」?

「大功臣」先進封裝

先進封裝,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近些年,隨著晶片工藝製程不斷向前推進,為了繼續延續摩爾定律,先進封裝應運而生,並成為各大IDM廠和晶圓廠爭相進入的戰場。而先進封裝之所以能成為推動ABF載板發展的大功臣,就要從ABF載板開始說起。

什麼是ABF載板?所謂ABF載板是IC載板中的一種,而IC載板又是一種介於IC半導體及PCB之間的產品,作為晶片與電路板之間連接的橋樑,可以保護電路完整,同時建立有效的散熱途徑。

圖源:stockfeel

根據基材的不同,IC載板可以分為BT 載板和ABF載板,相較於BT載板,ABF材質可做線路較細、適合高腳數高訊息傳輸的IC,具有較高的運算性能,主要用於CPU、GPU、FPGA、ASIC等高運算性能晶片。

圖源:stockfeel

上文提到,先進封裝是為延續摩爾定律而生,原因在於先進封裝能協助晶片整合在面積不變下,促成更高的效率,透過chiplet封裝技術,將來自不同製程、不同材料的個別晶片設計置於中介層基板之上的異質整合技術,要將這些晶片整合在一起,就是需要更大的ABF載板來放置。換言之,ABF載板耗用的面積將隨chiplet技術而變大,而載板的面積越大,ABF的良率就會越低,ABF載板需求也會進一步提高。

圖源:Cadence

目前,先進封裝技術包括FC BGA、FC QFN、2.5D/3D、WLCSP、Fan-Out等多種形式,其中,FCBGA憑藉內部采FC、外部采BGA的封裝方式,成為目前主流的封裝技術。作為ABF載板應用較多的封裝技術,FCBGA I/O數量達到32~48,因而擁有非常優異的性能與成本優勢。此外,2.5D封裝的I/O數量也相當高,是2D FC封裝的數倍以上,在顯著提升高階晶片效能的同時,所需的 ABF載板也變得更為複雜。

以台積電的CoWoS技術為例,從2012年首度推出至今,根據Interposer的不同,這項封裝技術已經可分為 CoWoS-S、CoWoS-R和CoWoS-L三種,目前第五代CoWoS-S已進入量產,預計於 2023年量產第六代CoWoS-S。作為先進封裝技術之一,CoWoS採用了大量高階ABF,不論面積、層數都高於FCBGA,良率也遠低於FCBGA,從這方面來看,未來勢必將消耗大量ABF產能。

除台積電外,Intel在2014年發布的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 EMIB)技術,其I/O數高達250~1000,提高晶片互連密度,並且將矽中介層內嵌於ABF,節省掉大面積的矽中介層。此舉雖然降低了成本,但卻增加了ABF的面積、層數與製作難度,將消耗更多ABF產能。據了解,Eagle Stream新平台的Sapphire Rapids將是首款具備EMIB + Chiplet的Intel Xeon數據中心產品,推估ABF消耗面量將是Whitley平台1.4倍以上。

由此可見,先進封裝技術的出現毫無疑問成為了推動ABF載板需求的大功臣。

Server及AI領域需求升級

如果說先進封裝技術是大功臣,那麼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兩大應用興起就是頭號「助力員」。當前,為滿足HPC、AI、網通及各項基礎建設的需求,無論是CPU、GPU、網通晶片,還是特殊應用晶片(ASIC)等關鍵晶片,都將加速內容升級的速度,進而往大尺寸、高層數、線路高密度這三個方向發展,而這樣的發展趨勢勢必會拉高市場對於ABF載板的需求。

一方面,上文提到的先進封裝作為提升晶片算力、降低晶片平均價格的一大利器,再加上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興起對算力提出的全新要求,越來越多的CPU、GPU等大算力晶片開始向先進封裝邁進。今年至今為止,最為震撼的應該就是3月份蘋果推出的M1 Ultra晶片。

據了解,M1 Ultra採用了Apple自定義的封裝架構Ultra Fusion,基於台積電InFO-L封裝技術的架構,透過矽中介板連接2顆M1 Max裸晶,建構出SoC,可以最大程度縮小面積並提升性能。要知道,與此前處理器所用到的封裝技術相比,M1 Ultra所採用的InFO-L封裝技術需要採用大面積的ABF,所需面積為M1 Max 的兩倍,且精密度要求更高。

圖源:台積電

除蘋果M1 Ultra晶片外,英偉達伺服器GPU Hopper 與超威半導體的RDNA 3 PC GPU 都將在今年改採 2.5D 封裝,今年4月,也有媒體報道,日月光先進封裝切入美國一流伺服器晶片廠商供應鏈。

兆豐國際彙整數據顯示,PC CPU中,預測2022~ 2025年PC CPU/GPU ABF消耗面積分別約為11.0%和8.9% CAGR,CPU/GPU 2.5D/3D封裝ABF消耗面積則分別高達36.3%和99.7% CAGR。而伺服器CPU中,預測2022~ 2025年CPU/GPU ABF消耗面積約10.8%和16.6% CAGR,CPU/GPU 2.5D/3D封裝ABF消耗面積約48.5%和58.6% CAGR。

圖源:兆豐國際彙整

圖源:兆豐國際彙整

種種跡象意味著,大算力晶片向先進封裝邁進將成為ABF 載板需求成長的主因。

另一方面,就是AI、5G、自動駕駛、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的興起。以此前最為熱門的元宇宙來說,AR/VR等頭顯設備作為未來元宇宙重要的入口,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晶片機會,而這些晶片機會也將成為推動ABF載板市場增長的新增長力。

今年年初,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曾發布報告透露了蘋果AR/MR設備新動向。報告顯示,蘋果此次的AR/MR設備將配備雙CPU,分別為4nm、5nm製程,由台積電獨家開發;雙CPU均使用ABF載板,這也意味著,蘋果AR/MR設備將採用雙ABF載板。郭明錤預測,2023/2024/2025年,蘋果AR/MR裝備出貨量分別有望達300萬部、800-1000萬部與1500–2000萬部,對應ABF載板需求600萬片/1600-2000萬片/3000-4000萬片。

順便提一下,蘋果對於AR/MR設備的目標是10年後可取代iPhone。數據顯示,目前iPhone活躍用戶超10億人,而且始終在穩步上升,即便按照當前數據來算,未來10年,蘋果至少需要售出10億台AR裝置,這就意味著僅僅蘋果AR/MR設備所需要的ABF載板數量就超過20億片。

隨著谷歌、Meta、亞馬遜、高通、位元組跳動等各大巨頭的加入,未來市場競爭只會更激烈,帶動著ABF載板的需求也將更為旺盛。

圖源:IDC

六大廠商齊擴產

面對如此強勁的市場增長趨勢和不斷擴大的供需缺口,ABF載板大廠的產能擴建也早已提上日程。

目前ABF載板主要有七大供貨商,2021年供貨比重分別是欣興21.6%、景碩7.2%、南電13.5%、Ibiden 19.0%、Shinko 12.1%、AT&S 16.0%、Semco 5.1%,2022年除Semco外,其餘廠商於皆有進行擴產。

欣興電子

欣興電子將2022年的資本支出上調至358.58億新台幣,80%-85%的資本支出將用於IC載板擴產,其中70%將用於擴大中國台灣新竹的ABF載板產能。

其楊梅廠在去年下半年先生產ABF載板的成熟製程產品,目前楊梅廠第一期已經量產,第二期第三期的裝機,將在未來幾個月完成,預估到2023年可以達到滿載。整體欣興今年載板增產約20%,主要還是會以ABF載板為主。

景碩科技

景碩今年前三季產能提升都是以既有的新豐廠為主,第四季起楊梅新廠可望加入,該廠主要是以生產ABF載板為主,將一直可擴充到明年第三季,景碩因ABF產能相較較小,今年估ABF產能可增三至四成。

去年10月,景碩稱2022年擴產主要以ABF載板為主,資本支出暫估為80億元,將擴充ABF載板產能達3-4成的水平。

南亞電路

南亞電路今年也是在兩岸擴產,包括錦興廠、崑山廠(主力擴BT載板),以及下半年將加入的樹林廠以及崑山二期,目前樹林新廠已在機台認證,接下來進行產品認證,估下半年就會投產,若速度快可能Q3底就會量產,明年Q1放量。

南亞電路板自估,今年在ABF載板部分,樹林一期產能可以多一成,崑山二期也可以多一成的產能,整體來看,今年產能可以較去年多出二成,而隨著明年第一季新產能大放量,南亞電路板ABF載板產能可以多出三成。

Ibiden(揖斐電)

2021年4月,揖斐電宣布,為了應對旺盛的客戶需求,計劃對旗下河間業務場(岐阜縣大垣市河間町)投資1,800億日元、增產高性能IC封裝基板。上述增產工程預計於2023年度完工量產。此外,其位於日本岐阜縣大野町的新工廠,則預計最快量產時間在2025年。

Shinko(新光電工)

Shinko去年10月宣布,計劃在千曲市建設新工廠,以擴大倒裝晶片型封裝的生產能力。2022~2025年的投資額為1400億日元,通過資本投資的產能預計將比以往增加50%。今年5月,Shinko宣布,將在長野縣千曲市建設的新工廠將於2024年度下半年啟動。

Shinko表示,在全球半導體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將主要擴大面向高性能半導體的FCBGA封裝基板的生產。

AT&S(奧特斯)

去年6月,AT&S AG 計劃在獲得監事會批准後,在東南亞建立新的 IC 基板生產基地。據了解,該計劃投資總額高達 17 億歐元,用於2021 年至 2026 年期間在東南亞地區為高性能處理器生產 ABF 基板,生產場地總面積約為 200,000 平方米,計劃於2024年底開始量產。

據悉,AT&S目標是在2025年躋身全球三大ABF載板供貨商,去年3月決定全面擴大重慶的 ABF 基板生產面積,並為此追加了大約 2 億歐元的投資預算,今年也將專注重慶三廠產能的釋放。

圖源:AT&S

寫在最後

雖然上述ABF大廠皆已展開擴產計劃,但是由於產能釋放需要時間,且上游關鍵材料ABF基膜產能增速較低,限制了ABF載板產能釋放,更重要的是,由於晶片面積增大致使當前ABF良率降低,疊加半導體行業自身的周期性特徵,未來ABF載板會如何發展,依舊是個未知數。

來源:內容由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

作者:龔佳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06909d7b1760592e9a78f38a99bc2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