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質檢人的自信心 ●郝志武(四川)

2019-10-02     天府散文

「我的祖國」【23】郝志武||一個質檢人的自信心


作為機械行業的質檢人員,這些年我常常在各個城市之間往來奔波,檢查驗收合格的產品。



2013年9月中下旬,是我第一次出差到天津。臨近國慶假期,我原計劃著要在這個假期到首都北京去看看。我想親眼看看咱們威武雄壯的國旗護衛隊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護衛著神聖的國旗走過金水橋,我想親眼看著五星紅旗在十月一日的清晨迎著晨風沐浴著霞光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我還要在天安門廣場和我的同胞們縱情高唱著《國歌》與祖國的脈搏一起脈動:「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想想旋律響起那一刻,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鼻頭酸楚,雙眸禁不住的熱淚長流。

那一刻,我為我的祖國幾十載風霜雨雪一路走來所經歷的艱辛和坎坷流淚。我自豪:我們挺過來了,我們走得挺好。

那一刻,我為我的祖國韜光養晦自強不息潛心發展迎難而上一步步取得的每一個成就而驕傲。

那一刻,我還為我是一個剛正不阿、獲得了俗稱「一根筋」稱號的國企機械行業質量人而感到無比自豪。

七十年前,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第一次升起,毛澤東同志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然而,共和國建立之初羸弱的重工業基礎卻無力支撐著迫切想站穩的東方民族。不僅那閱兵儀式上的坦克大炮和汽車都是繳獲而得的修復品,甚至為了湊夠數量,當時僅有的九架P-51型戰鬥機也不得不在天安門上空繞飛兩遍。誠如偉人建國之初坦言:「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椅、茶壺茶碗、種糧食、還能造紙;可是我們連一輛汽車坦克飛機甚至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百廢待興千瘡百孔的新中國,在那時選擇的是異常艱難卻又那麼頑強的一次站立:一個國家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體系必須與其國家的地位相匹配,即便受到圍堵封鎖和禁運,即便是前路坎坷不平。因為「落後就要挨打」是100多年來在每個中國人思想深處最刻骨銘心的慘痛領悟。



四十年前,經歷了一場浩劫的共和國揚鞭催馬自奮蹄,適時全面地調整了經濟產業結構。一位老人在南海之濱發出了「改革開放」那劃時代的號令,讓中華兒女紛紛找到了開啟未來幸福生活的密鑰。自此,這面鮮艷的改革開放旗幟就在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迎風招展。我所在的原「西南重型機器廠」即現在的「二重集團公司」,雖然是順應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三線建設」之國策應運而生的國有企業,但也同樣經歷了重工業項目上馬下馬、暫停緩建的陣痛。在改革之初薄弱的工業基礎條件下,二重所有的冶煉、鑄鍛、加工等工具機設備還依然是從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所引進的陳舊落後的老式設備,而工業化系統的核心——設計、工藝、技術仍來自於北方老工業基地的援助。彼時還完全不具備自主設計製造現代化大中型軋機的能力,更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複雜的世界格局。這樣的局面輾轉持續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隨著二重集團整體承製(德國西馬克公司監製)的具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及現代冶金澆注軋鋼技術為一體的上海寶山鋼鐵有限公司「2050熱連軋機」正式投產運營為標誌,二重才逐步掌握了成台(套)軋鋼設備的自主設計、工藝編制、材料、加工、裝配等核心製造技術。自此以後,隨著「燕鋼1580熱連軋機」、 「寶鋼5000寬厚板軋機」、「波蘭2050熱連軋機」、「沙鋼140萬噸新型環保立磨」等一大批國內外重點項目不斷地投產運營,也不斷地刷新並提升了二重設計製造及質量控制的新高度,使二重逐漸躋身國內先進位造業的前列。

2013年4月10日,由二重集團歷時十年自主設計、製造、安裝的享有「重裝之王」美譽的八萬噸大型模鍛壓機,一次性熱負荷試生產成功。這台集機、電、液於一體具備先進操控高技術集成的巨系統工程,是廣泛用於航空航天、石化、船舶、電力、軍工等領域的國之重器,從此填補了東方大國沒有大型整體精密模鍛件的空白。「像揉麵糰一樣揉鋼鐵」已經成為了可控的現實。無論C919大飛機的「骨骼」;航空發動機的「脊柱」;還是油氣田的「血管」;甚至深海探測的「蛟龍」,從此無需再經歷那千錘百鍊的一次次鍛打,只需這台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和綜合國力象徵的八萬噸模鍛壓機一錘即可定型。



2016年9月18日,央視《新聞聯播》公開報道,歷時十八年(中途緩建)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收官項目「三峽升船機」系統工程正式試通航成功。看到這條新聞,我趕緊恭肅起立緊盯著螢幕,按耐住內心的激動,生怕漏聽了每一句令人興奮的詞彙。因為,這個世界上首次採用的「齒輪齒條爬升裝置、長螺母柱與短螺杆安全機構、雙向全平衡重式垂直升船」系統的重要零部件之一:齒輪齒條及長螺母柱,就是我和同事們歷經春夏秋冬一絲不苟的嚴苛檢測,合格後才順利交付給用戶。這,又怎能不讓我心有感慨且萬分自豪?這項創造了三項世界之最的龐大升船機工程有了我們微不足道的努力,當然是一件特別值得我自豪的事兒啊!

據央視公開報道: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41個工業大類、191個種類、525個小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逐步形成了舉世無雙行業門類齊全的大工業體系。可曾經的那個工業「體系」,猶如那身形瘦弱缺筋少鈣形銷骨立且血液阻塞萎靡不振無法抵禦「風寒」的那麼一個「人」,空有骨架虛而不強,讓人痛心疾首!時至今日,俱往矣!幾十年韜光養晦的苦練內功強筋健體,如今:一塊塊強健無比的「骨骼」、一根根暢通無阻的「血管」、一條條靈敏傳輸的「神經系統」、一節節轉動靈活的「關節」、一個集萬千智慧於一身的自主自強的「大腦中樞」勾勒出中國裝備製造業從「製造」到「質造」再到「智造」的艱辛發展做大做強的歷程,是經幾代勞動者伴隨著裝備製造業曲折發展點點滴滴的痕跡,是現代化工業裝備從無到有、再到先進並邁向高端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探索奮進的過程。從普通工具機升級到數顯設備又換代至全數控設備,再次換代至五軸六軸機電同步聯動;從「摸著石頭過河」式的邁一小步到一大步,再從邁一大步到登上新的台階。水電風電核電,航母航空航天,中國智造,已經形成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全工業體系格局,一件件「國之重器」呼之欲出,一款款「鎮國神器」護衛蒼穹。它不僅僅展示的是「二重」這單一機械企業的進步,它還是各行各業國人的智慧在偉大祖國崛起的過程中所凝結的心血結晶,它更是挺起來的大國脊樑中最堅固堅硬的那一份支撐。

作為質檢人,我又怎能不心生自豪?

作為中國人,咱們又怎能不充滿自信?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作者後記:寫了一篇與工作有關的文字,感嘆祖國70年來工業體系建設成就。以我的單位為點,展開中國人自豪、自信之心。所有內容央視新聞均已報道,圖片不存在泄密問題。)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郝志武,男,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出生,微信名:思域無疆。愛好寫作、戲劇表演、器樂演奏並作曲、偶爾攝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Rydim0BMH2_cNUgjz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