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到一姐們跟我抱怨說她家的孩子就是不喜歡吃肉,一喂孩子吃肉,孩子不是往外吐就是含在嘴巴里不動或者嚼一嚼就往外吐。
經過一番了解後,最後我猜測是因為孩子嚼不動肉,所以一吃肉就往外吐或者含在嘴裡不動。畢竟那姐們的寶寶才11個月大,雖有長了三四個牙齒,但咀嚼能力還是需要進一步鍛鍊的。
後面我就建議她去試試把肉攪碎,然後加其餘食材做成肉丸子給孩子吃。
肉丸是比較好咀嚼的,它比撕成碎小的肉絲,比肉泥都要好嚼。因為這些肉經過攪打變得特別細膩,再加一些澱粉,做成丸子的形狀,口感軟面面的,再也沒有粗粗的纖維感了。
就如今天喵嗚要跟大家分享的雞肉豆腐丸這道輔食一樣。把乾柴的雞肉和西蘭花攪打成泥,再整合成小丸子狀,改變了食材本身的性狀,就變得好嚼很多,而且丸子裡加了豆腐,使肉丸吃起來口感更加柔軟細膩。
雞肉:雞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尤其是雞胸肉和雞腿肉蛋白質含量高,對正處在身體快速發育生長的寶寶來說,具有促進發育,提高免疫的作用。此外,雞肉還含有脂肪、鈣、磷、鐵、鎂、鉀、鈉、維生素A、B1、B2、C、E和煙酸等成分。同牛肉、豬肉相比,雞肉的維生素A含量要高出許多。
豆腐:有「植物肉」之稱的豆腐,其蛋白質含量是在植物性食材中比較高的,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還含有動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還含有鐵、鎂、磷、鈣等這些微量元素。
西蘭花:西蘭花中維生素C、葉酸以及人體容易缺乏的維生素E的含量比較高;還含有鈣、鐵、鋅、硒、鉀、鈉、磷、鎂等礦物質,能促進寶寶健康生長、保護視力、提高記憶力以及增強孩子免疫力,是非常適合給寶寶常吃的蔬菜。
參考月齡:11個月以上不對食材過敏的寶寶
食材準備:雞胸肉150g,西蘭花1朵,豆腐1塊,玉米澱粉10g
註:食材準備量不代表寶寶食用量。
製作方法:
1 雞胸肉處理乾淨,切成小塊,放入生薑水裡浸泡幾分鐘去腥。
PS:生薑水的製作方法是:生薑切片,倒入燒開的水,放至溫熱後就可浸泡肉類食材來達到去腥的目的。加點蔥,效果更好。
2 西蘭花去掉粗的梗部,之後入沸水鍋焯水一兩分鐘後撈出。
3 雞胸肉,西蘭花,豆腐一起放入攪拌杯內,攪打成泥。
PS:給寶寶做丸子的時候,最好要多攪拌兩次,讓肉更細膩些。也可以加入蛋清,增加細膩口感。
4 倒出肉泥,之後加入玉米澱粉,用筷子同一個方向攪拌上勁。
5 攪拌至肉泥提起不易滑落的狀態。
6 燒鍋水,水開始冒小泡時候,轉小火,然後用勺子將肉泥團成小丸子放入鍋內。
PS:可以用兩把勺子團一個丸子,把丸子從一個勺子放入另一個勺子,來回幾次就可以了。或者是手戴上手套,從虎口處擠出丸子用勺子刮出放進鍋內。
7 丸子全部入鍋後,開中小火煮。
8 煮至丸子全部浮起後關火,撈出丸子即可。
對於寶寶一吃就往外吐的食物,有時候是因為咀嚼不了而拒絕的,若是這個原因,那媽媽們大可換個方式做給寶寶吃。
像今天這樣的小丸子,我建議媽媽們可以一次多做點,然後分成幾小份,密封冷凍保存。每次吃提前拿出一小份解凍,可以搭配粥、麵條、湯羹,1歲以內的要切成片,或者切成粒,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直接用整個小丸子搭配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