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家方艙醫院關閉,各省新增患者陸續歸零,各地支援湖北地區醫療隊開始返程,各省市醫院逐步恢復普通門診……國內新冠防疫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方艙醫院中和諧的醫患關係能否複製?疫情之後,醫患關係又會怎樣發展?疫情時期的全民一心、團結支持,是否能幫助醫患關係變得更好?
方艙醫院裡的醫生和患者一起跳舞
(圖源:央視新聞)
輿論宣傳並不能代表患者就診時的真實醫療體驗,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知道,此前影響醫患關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根據《2003~2012 年全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研究》[1] 中基於 459 例來自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暴力傷醫案件分析顯示,引發嚴重暴力傷醫事件主要原因來自患者預期醫療質量與他們實際獲得診療體驗之間的差距,而導致這些差距的因素包括:等待時間、溝通、醫療質量、經濟花費、治療結果、死亡預後等。
引發嚴重暴力傷醫事件主要原因分析
(圖源:參考文獻 1)
因此,要討論醫患關係是否會變好,即要分析這些決定因素是否得到緩解。
經濟衝擊:人群醫療可支配收入降低
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瘟疫中,許多國家都難免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3 月 19 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幾乎肯定」會發生衰退,並「有可能達到創紀錄的規模」。
根據公開數據,國內 1~2 月工業生產、服務業生產指標均同比下降大於 10%,出口下降 15.9%,調查失業率上升(6.2%)。
經濟下滑與失業增加都會影響全社會的衣食住行,雖然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和宣傳教育會提高人們在健康和醫療上花費的意願,但由於個人總體可支配收入下降,人們用於醫療保健、營養和個人衛生方面的開支可能減少,對醫療費用方面的敏感性也相應上升。
人們對醫療水平的期待往往和自身對醫療科學知識儲備程度相關。《2003~2012 年全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研究》顯示,以往的傷醫案件中,「惡性傷醫者大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多比較貧困,無業、農民、下崗及打工者占 7 成以上……並存在疾病無法治癒、支付醫療費困難等現象。」
79.1% 嫌疑人未完成高中畢業,45.6% 為農民,26.2% 為無業人員(圖源:參考文獻 1)
低收入群體由於處於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劣勢地位,受到疫情衝擊後收入和就業問題的遠期影響可能更大,最後作用於醫療,可能造成醫療糾紛和暴力事件風險增加。
除個人經濟能力受到衝擊外,新冠肺炎的治療過程本身也會消耗一定的醫保經費,可用於其他疾病的醫保經費比例就可能降低。根據近期發表的《深圳市 105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住院費用及結構分析》一文,針對 105 名新冠肺炎患者的調查顯示,平均每名新冠患者住院費用為 12288.53 元。
根據丁香園・丁香醫生疫情地圖數據,截至 3 月 23 日 14 時,全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 81649 例,估算累計住院費用可能超過 10 億元。
隨著各大醫院開始恢復日常診療,大量疫情期間未就醫的其他疾病的患者就醫需求逐漸釋放,在醫保總額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一旦費用控制不到位,患者後半年報銷比例下降或者報銷困難的情況就可能發生。
由於支付醫療費用導致可支配收入低於貧困線的人群比例(WHO 2019 年全球衛生報告)
同時,由於醫療機構可能存在醫護人員傷病、控制就診人數等原因,一定時間內醫療機構可以提供的醫療資源總量反而可能減少——有限的預算,更多的花銷,矛盾也許在所難免。
診療延遲:影響就診環境、治療效果
在疫情期間,由於大量人力、床位、設備等資源均被調用於傳染病防控,加上預防院內交叉感染,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不得不限制在治療其他疾病方面的資源投入,如暫停或減少非急診手術。
雖然在疫情期間,交通事故、創傷、醉酒等病因的患者可能減少,但大量非傳染病患者的醫療需求暫時無法滿足,存在藥物和治療中斷的問題。一些病情上建議限期治療或及早治療的疾病,如腫瘤、心腦血管病,以及一些建議持續治療患者,例如慢性腎病、精神障礙的患者都受到影響。
診療活動恢復後,部分科室患者可能出現就診高峰。根據近期數據,目前國內醫療資源供給已經恢復到相當於去年同期 60% 的水平。仍然有三分之一以上沒有恢復。
在疫情出現前,我國醫療結構床位和號源緊張的供求矛盾已經存在。目前,隨著各地複診高峰出現,醫療資源供給反而較前不足,可能出現患者排隊時間等候時間延長、醫療秩序受到影響、就診環境變差情況,導致醫療糾紛發生幾率增加。
此外,延遲或中斷診療會引起部分疾病患者的治療成本增大,但預後和治療效果反而可能會變差。治療效果不佳本身就是醫療糾紛的重要誘因之一,部分患者對醫療過程中的併發症、不良事件是難以容忍或接受的,這個對醫生的診療水平和溝通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輿論宣傳無法完全消除暴力
即便是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據不完全統計,自疫情爆發至今,公開報道的呵斥、毆打醫護人員的案例已有三起。
1 月 19 日 18 時許,許某(女,55 歲,荊門市東寶區人)因交通事故身體多處受傷後被送至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胸心外科搶救。1 月 20 日零時 30 分許,許某因搶救無效身亡。因質疑醫生治療過程,兩名家屬對值班醫生柳某進行毆打。
武漢市礄口區公安分局官方微博發布通報,2020 年 1 月 30 日,礄口區公安分局接到市四醫院(西區)報警稱:「醫院 12 樓有病人家屬打醫院護士」。經查,打人者柯某的岳父(68 歲)因病毒性肺炎於當日在醫院去世,柯某情緒激動,抓扯並毆打醫生頭部和頸部,醫生的口罩、防護服也被扯壞。
據新華社 2 月 21 日報道,一則武漢市第七醫院患者無端訓斥醫護人員的視頻在網絡傳播。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核實該患者為該局後勤服務中心籌備組副組長朱保華後,將其停職檢查。
此外,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公安局東勝區分局 22 日通報稱,2020 年 3 月 19 日東勝區發生的捅傷醫生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於當日 20 時被刑事拘留,於 22 日 11 時提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圖源:平安東勝
顯然,在疫情期間短時間的高強度的衛生防疫和宣傳工作,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紛繁複雜的輿論環境下,輿論宣傳並不足以消除社會背景下部分人群傾向於訴諸暴力的土壤。
此外,疫情防控期間密集的正面宣傳提高了人們對醫療機構服務態度的期望值,醫護人員「挺身而出、無私奉獻、不畏艱險」的「天使化」形象為更多人所知。
但在真實的醫療情境下,在巨大的工作量面前,醫務人員必須把有限的資源,分攤到每個患者身上,這會稀釋每個患者享有的醫療服務質量和人文關懷的水平。
這樣一來,實際的就診體驗很可能難以滿足部分患者的期望,過高的心理預期帶來的落差對醫患關係本身是不利的。
醫療系統超負荷運轉,醫務人員急需關注
高強度的防疫工作可能對醫務人員造成明顯壓力,影響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損害醫療安全,造成不良事件發生率的上升。[2]
醫務人員倦怠與不良醫療事件發生率呈正相關(參考文獻 2)
經濟方面,由於醫院存在一定的墊付壓力,加之醫院的其他病種診療活動的減少,短期內醫院工作人員的實際績效工資可能降低,一線工作人員總體的薪酬待遇未必能達到既往同等水平。
丁香園調查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超八成醫務人員收入降低。其中一半以上(56.3%)績效、獎金受到影響,基本工資沒有影響,29.4% 基本工資、績效、獎金均受到影響,只有少數人(7.6%)的收入未受影響。
在防疫補助發放方面,丁香園調查數據顯示,截至 3 月 11 日,僅 12% 的醫務人員表示已經收到補助,88% 的人暫未收到。其中,湖北省內醫務人員收到補助的比例較高,為 42%,但湖北省外僅有 6% 的醫務人員表示收到了補助。
此外,一些醫務人員因公殉職,永遠離開了我們,還有許多人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壓力,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 3 月 6 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表示,疫情早期,湖北省有超過 3000 名醫務人員感染。
3 月 21 日,《柳葉刀》發表最新社論,呼籲保護 COVID-19 疫情中的醫務人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全球醫療衛生系統可能會保持超負荷運轉。但醫務人員不是呼吸機或病房,不可能緊急生產或以 100% 的入住率長期運行。」
《柳葉刀》發表社論 COVID-19:保護醫療衛生工作者
文章指出,「至關重要的是,政府不能簡單地將醫務人員視為調配人員,而要記住他們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在全球應對 COVID-19 疫情中,必須確保醫務人員的安全。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只是第一步,同時必須考慮其他切實可行的措施,包括取消非必要的活動,確保資源優先用來應對疫情;保證所有醫務人員獲得足夠的食物、充足的休息,來自家人的理解,以及足夠的心理支持。目前,醫務人員是每個國家最寶貴的資源。」
這次疫情的代價是異常沉重的,社會各界都付出了許多,雖然疫情會使社會各界重視健康,關注醫療衛生事業,但它對醫療行業本身依然是個不小的打擊。
綜合疫情防控全過程,醫務人員健康狀況、收入和滿意度均可能出現下降,而這些都可能增加職業倦怠風險,影響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無論是居民的經濟條件、健康水平變化,還是醫護人員身心壓力與滿意度,都可能對後續醫療質量與秩序帶來負面效應。
疫情期間仍屢有發生的暴力事件已經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對於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醫療衛生背後的經濟問題和資源問題很難僅靠宣傳教育去解決。法律是人們行為的底線,不是上限。我們也不可能僅靠立法或者事後懲戒去改變醫院暴力背後的土壤。
這次席捲全球的疫情給我國的醫療系統帶來的潛在影響和作用機制,仍需要社會各界更加深入的研究,並在各個環節採取全方位的干預措施。不論是加強分級診療、合理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還是完善社會保障、保護低收入人員的權益、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這些對未來建設和諧的醫患關係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疫情遠未結束,防控也只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現實告訴我們,挑戰依然嚴峻,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