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常委會召開「兩會」時間入議

2020-04-27   美國僑報網

【僑報特約記者薩薩4月27日報道】26日,中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由於新冠疫情,會議採用「現場+遠程視頻」的方式。據稱,會議將審議多部法律草案,並討論中國全國人代會召開時間,而這也意味著,因新冠疫情影響而延後的中國全國「兩會」召開時間或將確定。

中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圖片來源:新華社)

審議動物防疫法修訂草案

據新華社消息,26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採用了現場出席和網絡視頻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常委會組成人員123人現場出席會議,47人通過網絡視頻方式出席會議,共170人。這次會議對多部法律草案進行審議。

由於動物衛生與生態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安全密切相連。動物防疫成為民眾關注話題。在此次會議上,動物防疫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中國最高立法機構審議。草案按照全面提升動物衛生水平目標,對動物防疫方針、防疫責任體系、制度體系、監管體系等調整完善,力求構建科學、合理、健全的動物防疫法律制度。

此前的今年2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分析人士當時指,《決定》的公布對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動物的審批和檢疫檢驗提出明確要求,需及時轉化為法律。

同時,生物安全法草案二審稿也在本次會議上提請審議。草案在防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方面,增加了監測預警制度,要求專業機構開展主動監測,收集、分析、報告監測信息,預測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病的發生、流行趨勢;中國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及時發布預警,採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另外,草案還對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資源安全管理、防範生物恐怖與生物武器威脅、生物安全能力建設等方面內容作出了規定,並明確了相關法律責任。

加強重大疫情醫療廢物管理

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後,及時處理醫療廢物成為抗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據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4月18日,中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100.0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增加了1197.2噸/天。自1月20日以來,中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28.0萬噸。

這次中國人大常委會上,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三審稿提請審議。草案三審稿明確醫療廢物按照中國危險廢物名錄管理,要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加強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建設。此外,草案三審稿還強化了對實驗室固體廢物的管理,規定各級各類實驗室及其設立單位應當加強對實驗室產生的固體廢物的管理,依法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實驗室固體廢物。

人代會時間入議題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新華社消息,本次會議審議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關於提請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草案的議案。

因新冠肺炎疫情,當局在2月宣布推遲原定於3月初召開的中國全國「兩會」。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兩會」第一次因公共衛生事件延期。先前有諸多報道及傳言指會議將延至4月底至5月初、乃至5月下旬舉行,但均未獲官方證實。

26日,港區人大常委譚耀宗以視頻會議參與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後對媒體表示。今年人代會召開日期要留待周三(29日)人大常委會最後一日會議時才表決,相信到中國全國「兩會」召開時,疫情已經大大緩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