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成為「渣男收割機」?

2019-08-01   我是錢某某






有時我挺信命的。


活了二十多年,也算經歷些事,可回頭一望,竟發現自己這麼「孺子不可教也」。


之所以嫌自己悟性不好,是因為我總在同一困境跌倒。


或者說,我實屬自己給自己挖坑,而且坑還挖得一模一樣。


我談過幾次戀愛。


但每段戀情的結尾都驚人的相似——我越討好,她越不喜歡,那我就越是討好,直至關係瓦解。


交朋友也是這樣。


一路走來,我遇到過不少或排斥,或貶損我的朋友。

說來也怪,這種朋友,換正常人肯定遠離,可我哪怕心裡再委屈,卻還是熱臉貼冷屁股。


以至於我隱隱懷疑,我潛意識裡是不是就渴望別人的貶損?


最不解的,還是和異性的交往。


我異性緣極差。


從幼兒園起,我對異性抱有的態度就是恐懼又渴望。


以至於在我成長過程中,壽命能撐得過1年的異性友誼,寥寥無幾。


這不,前段時間還有一異性朋友把我拉黑了,雖然我都不知道哪得罪了她,但我依然悲傷。


這種悲傷不是指向關係,而是指向自己——我究竟錯在哪?為什麼這樣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是的,我隱隱看到了自己身後的陰影。



其實,我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


舉個例子。


A是個好女孩,但不小心愛上了已婚大叔。


可已婚大叔把她拋棄了,A很絕望,發誓再也不會犯傻了。


後來,A又不小心愛上了已婚小哥。


已婚小哥又把她拋棄了。


再後來,A終於找到了一個未婚男人。


可經過種種折騰後,未婚男人又把A拋棄了。

看上去,A是遇人不淑。

其實呢,A很可能是強迫性重複一種感覺——被拋棄感。


「強迫性重複」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理論。


大意就是,童年時期的我們獲得了什麼樣的情感體驗,成年後,我們就會重複這種情感體驗。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里寫到一個現象。


母親離開房間之後,孩子號啕大哭。


過了一會兒,孩子拿起心愛的玩具,扔到門外。


孩子又繼續哭,但與此同時,他自己爬過去撿了回來。

然後,又扔掉,又哭鬧著撿回來,又扔掉,又哭鬧著撿回來······


在這過程中,孩子其實就是把玩具當成「媽媽」,不斷體驗、習慣「分離」的感覺。


通過反覆觀察後,弗洛伊德得出結論:孩子在經歷了某種情感體驗之後,他潛意識裡就會不斷製造同樣的機會,以再次尋找舊的體驗。



當然,情感體驗有好也有壞。


童年時,媽媽給予你的是信任,你以後自然也就願意信任別人。


要是媽媽給你的感覺是敵視,是不友好。

那成年以後,你潛意識裡就會創造一個「不友好的環境」。


繼續拿我自己剖析吧。


如果你問我童年快不快樂,我腦海跳出的第一個場景是這樣的:


媽媽和爸爸剛吵完架。

媽媽哭了,她一邊拽著我的小胳膊,一邊咆哮:「你知不知道,要不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


媽媽沒有抱我,即使我那麼害怕,即使她這麼傷心,她還是不願意抱我一次。


這個場景似乎就是我整個童年的縮影。


所以,童年時,媽媽給予我的情感體驗,無非就這八個字:恐懼媽媽,渴望媽媽。


這都是生命最早期的體驗,它會隱藏到潛意識裡,以我所無法察覺的方式,滲透到我命運之中。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異性緣差的原因。


媽媽代表著女性,可我恐懼媽媽,所以我會把這種恐懼投射給所有女性。


譬如,小麗同學斜視了我一眼,於是潛意識裡划過一絲猜忌:哎,看來她也很討厭我。


但其實小麗可能是斜視我同桌,我自作多情而已。


當然,我還是很渴望建立關係的。

但因為含雜了太多投射,所以關係必定又被我搞得很糟糕。


我很痛苦。


但這痛苦仿佛又是潛意識的需要——強迫性重複童年的渴望與恐懼。



同樣的邏輯,類比到其他亦然。


A之所以不斷重複「被拋棄感」,很可能是她童年就經常被父母拋棄。


屢屢愛上渣男的女孩,也不過是在重複她生命的早期創傷之一。


再比如,你對異性的排斥心理很強,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很可能,你童年沒有獲得足夠的信任。

而今,你不過是製造機會,重複體驗「不信任感」罷了。


就像斯科特說的,命運的腳本,或許在兒時就已寫下。


此處需要一個問號:那如何改寫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需要反覆強調一個品格:自省,自省,自省!


不要張口就是「他怎麼這樣」、「他憑什麼這樣」、「他應該XXX」。


如果沒有自省,哪怕你在同一個坑跌倒了100次,放心,你還會再跌倒第101次。


自省也就是向內看。


為了避免再次入坑,我們需要區分哪些是自己的想像,哪些是客觀事實。


例如,你對男朋友實在太好了,好到你覺得男朋友都應該跪謝。

可對方卻冷漠,於是你很痛苦,就像討好別人,別人還不領情一樣痛苦。


那麼,下次付出之前,你需要自問:


他真的需要我這份「付出」嗎?還是我以為付出了,他就會更愛我了?


前者是客觀事實,後者純粹就是想像,是一種不靠譜的投射。


顯然,你要活在真相之中。


因為你放下「我以為······」之後,期望必然就會降低,對應的痛苦也就會減弱。



再如,你覺得你受到了同事的排斥。


那麼你就得問自己:是不是我潛意識就覺得同事不太喜歡我?


如果你有這個「想像」,你必然就會投射到對方身上。

然後引發一系列矛盾,使關係陷入困境——也就是強迫性重複某種體驗。


講真,走出想像何其艱難。


但沒關係,咱慢慢來。

恰如李雪所言,能察覺出潛意識裡有一個「坑」,我們就已經很厲害了。


下次再遇到「坑口」,我們就可以及時剎車。

即使又「入坑」了,也別責怪自己,好好覺知下,為什麼會忍不住投射自己的糟糕想像。


沒看這篇文章,強迫性重複某種痛苦時,你的代入感是100%。


看了,懂了,可能是95%。


而在不斷自省,不斷覺知的過程中,每次「入坑」,你代入感都會在減少。


90%,80%,70%,60%······


如此堅持,終一天,我們都會走出那個充滿敵意、恐懼、焦慮的想像世界。


自卑者不再自卑。


缺愛的人可以對「討好」說「不」。


曾經不被父母善待的孩子,而今,終可以善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