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薪300,但需要拿命賭:窮人能吃苦,為什麼窮人還是窮人?

2019-08-22   我是錢某某







我寫過關於底層農村的不少壞話。

但有一點,我是不可否認的——窮人普遍能吃苦耐勞。

三年前,我村一個青年,剛結婚第二月,就去建築工地謀生。

他從事的是架子工,那玩意,給5萬一個月我都不幹,因為不但累,還風險極大。

如下圖,幾十米的高樓,無護欄,無安全保護,站在上面,既要忍受風吹日曬,還跟死神打著交道。


青年運氣不好,沒幹幾個月,就把胳膊摔斷了。

他也真是賣命。

領賠償金後,休養沒多久,又上工地去了。

家人叫他多歇一歇,他卻說:「架子工300一天,我這哪捨得歇啊!」

可惜,青年吃苦精神雖強,但未免運氣太差,今年夏天,他又出事了。

小拇指被砸粉碎性骨折。

出院後,別人問他後面打算。

曬得黝黑的青年,揮了揮被紗布包裹著的手,說:「還是干架子工,苦點沒啥,來錢快嘛!」


這是真事。

確切地說,在底層,這樣吃苦耐勞者,一抓一大把。

我村還有統計,干架子工這一行的,差不三分之一都出過意外。

或摔斷一隻胳膊,或腦袋開個花。

可出院後,但凡工地還要他,十有八九,他還是會去。

至於進工廠什麼的,危險性雖好了點,但其艱苦,也非一般人能堅持。

一個月至多休息一天。

每日工作時間從來都10小時起。

什麼朝九晚五,做五休二,於他們而言,近乎享樂。


當然,對於他們的吃苦精神,我是保持敬畏的。

但同時,我又心生疑問:窮人普遍能吃苦,為什麼窮人又普遍還是窮人?

對此,我的解釋是——窮人吃苦的方向錯了。

首先,窮人喜歡吃生活的苦。


拿我來說吧。

我家縣城的火車站,離短途汽車站足足3公里。

小時候,每次下火車,我都會跟父親撒嬌:「爹,太遠啦,我走不動,我們坐公交車過去吧!」

但每次撒嬌都不管用。

父親會教訓我:「男子漢大丈夫,連這點苦不能吃,日後還有什麼用?」

去年冬季,我打算在家裝一個空調。

一些親戚聽聞後,忍不住插嘴:「空調多費電啊,多蓋幾層被子不就好了?」

「就是就是,現在的年輕人,真連一點苦都吃不得。」

不得不承認,窮人普遍崇尚生活上的吃苦。

這不只是為了省錢,而似乎還夾雜著某種炫耀——看!我多不容易!我太不容易了!


當然,之於工作,他們也能吃苦。

但這工作得有附加條件:短期可見高回報。

比如縫製衣服。

今天做100件,那他就能拿100件衣服的手工費。

連夜趕出300件,那他就能拿三倍的工資。

而窮人的本質就是缺錢,這種「付出多少力氣,就拿多少銀子」的工作模式,能最大限度抑制其懶惰,刺激其勤奮。

因此,工地,工廠,送快遞,送外賣,擺地攤等等,都屬於「令人甘願吃苦的行業」。

不過很遺憾,這並不能幫他們提煉意志力。


甚至說,他們的意志力正消磨於其中。

因為甩出力氣,就能立刻撈到錢的工作,必然技術含量很低。

技術含量低,其需要挑戰的「苦」,則必然是恆定的,乏味的,具有極強重複性的。

比如,第一次搬磚,你肯定覺得非常難受對吧?

沒事,半年之後,我打賭你會說:「還行,能忍受。」

因為當你日日重複體驗同一種、同一程度的「難受」,久而久之,你自然會適應它。

這時,你會陷入習得性無助行為。

吃糠咽菜?

還行,能忍受。

每天送100個快遞,爬300層樓梯?

還行,能忍受。

要不要改變,學個好專業?

不了,能忍受。

如此,你會喪失鬥志,你會在這種「說痛苦不痛苦,說好受不好受」的感覺中,持續沉淪下去。

而這,也就是「窮人能吃苦,為什麼窮人依然還是窮人」的根源所在了。


分析完原因,我們再來做一個假想。

如果上帝給窮人指明一條道路,說往這個方向走,堅持下去,你就能成為富人,你說,窮人還能持續吃苦嗎?

要我說,大機率上,不能。

這其實就不再是窮人的問題,而是人性的問題。

美國做過一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一批學生,通過一些遊戲的方式,讓他們每人都贏了50美元。

這時,研究人員問:「現在領取獎金,可以獲得50美元;半年後,錢會自動入帳,是70美元,保證有效,你選哪一個?」

結果顯示,近9成的學生,都選擇了50美元。

這個實驗重複過多次,結果都差不多,因此總結出——渴望即時滿足,是人之本能。


此道理類比到工作,就是說:收益見效越快,你做事就越有動力,反之,若需要熬個三年五年才可能發財,那你肯定難以堅持。

可現實恰恰相反。

能實現高回報的工作,十有八九,前期都需要熬熬熬。

例如,當外語翻譯。

如果背100個單詞,就能拿1000塊錢,那窮人肯定能堅持。

這顯然不符合規則。

事實上,想當一個優秀的翻譯員,初期必須要吃大量學習的苦。

而且,短期之內,這份苦是不具有回報的。

可能你連夜攻讀一個月,薪資還那麼一點。

可能你熬過了大量的厭倦和無望,但發現,高薪依舊遙遙無期。

坦白說,窮人忍受不了這些。

因為這些「苦」是為未來忍受的,不符合「即時滿足」,有悖本能。

而之於本能,窮人向來是順從,而少有克服。


話說回來,我也窮,這世界大部分都是窮人。

但在走出貧窮的道路上,我們需明白這幾個事。

吃苦是好的,但方向要吃對。

生活上的苦,能少吃就少吃。

能選擇進公司,就儘量不要選擇進工廠。

同樣是熬,放在工廠,放在底層,那就成了混日子,鬥志全無,意志低迷。

若放在主動學習上,那就成了上進,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爆發前的沉默。

當然,只是路選對了,那還是不夠。

我們還得和「即時滿足」的本能對抗。

不得不承認,我們窮,我們缺錢,我們巴不得每看一頁書,就立刻多掙10塊錢。

可惜,天下沒這樣的職業,不然我肯定第一個報名。


因此,我們必須要忍受很多「暫時沒有回報」的事。

比如每天背20個單詞。

比如每天少刷半小時抖音,多溫習下專業。

吃這些「苦」看似無用,看似無金錢回報,但吃多了,意志力會上來,自身潛在價值也會翻倍。

這時,成為富人,你可能需要一點運氣。

但沒關係,不論怎樣,擺脫貧困,走在窮人的前面,絕對十拿九穩的事。

因為你這個「人」值錢了。

你不必再賤賣勞動力。

你只需把你肚子裡的知識,轉下碼,傳輸給大家。

然後,白花花的銀子,就進口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