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巨大的生存危機和挑戰,影視人一方面沉澱下來淬鍊「內功」,一方面積極尋找自救措施,期待疫情過後「春暖花開」。
劇組暫停拍攝、影片撤檔、綜藝節目庫存告急,影視業被疫情按下暫停鍵。面對巨大的生存危機和挑戰,影視人一方面沉澱下來淬鍊「內功」,一方面積極尋找自救措施,期待疫情過後「春暖花開」。
挖掘副業價值
劇組暫停拍攝、商業活動取消,等待覆工期間員工開始在「線上」搞副業。有的演員在暫停拍攝期間,開通了抖音直播;有的影視公司基層從業者在朋友圈做微商,掙點兒「生活費」;還有業內資深從業者開始直播授課。
在個人積極拓展副業尋求出路的同時,公司層面也逐漸重視起副業的價值。阿里影業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餓了麼外賣平台,與萬達影城、太平洋影城、博納影城、金逸影城等全國1800多家影院合作,開啟「影院賣品外送」業務,銷售零食、飲料、電影周邊等,減輕庫存壓力。奧斯卡影管公司旗下一家影院的王經理表示,雖然影院外送業務可謂杯水車薪,但他們還是選擇開展此項業務,「爭取能賣一點是一點」。
開展副業的想法雖好,但也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拓展副業。一家電影發行公司宣傳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只有電影發行業務,不像營銷公司還可以接網劇項目。電影和其他類型作品的發行工作截然不同,所以只能等到影院復業、影片定檔,公司經營才能重回正軌。
保障現金流
繼外賣零食飲料之後,電影院開始預售電影票,緩解現金流壓力。各家影院的預售活動不同,如北京萬達影城推出預充500元會員卡贈送免費觀影1次和12份中桶爆米花;重慶CGV影城推出「囤票大作戰」,88元的套票包含4張普通廳電影票及2張單人零食套餐優惠券,128元可購買4張IMAX廳電影票,相比平時60—70元一張的IMAX票,著實便宜不少。
王璇介紹,當前後期行業大部分公司的現金流只夠支撐1—3個月,業內公司應更多依靠自身業務助力及多元化資金渠道,「國家給予公司很多補貼政策,這是政府對我們這些中小型企業的支持,然而我們更應依靠自己。一方面,在特殊時期為國家分擔,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公司只有自造血液,才能發展得更長遠。」
2月20日,視點映畫、天工異彩、Base FX、More VFX等後期企業聯合發起「產業自救、共同『戰疫』」的倡議書,開展產業自救,主要包括4個方面:成立法律服務志願者團隊,梳理並研讀復工復產、金融支持政策;建立項目合作信息庫,實現供求信息及時分享,幫助小微後期企業補充業務量;組織線上分享交流活動,停產不停學;進行疫情期間企業經營情況調研,供相關部門完善扶持政策制定。
一些影視公司也開始在內部採取降薪減壓、穩定人員的方式節流。曾宣發《美人魚》《我不是藥神》《瘋狂的外星人》等多部知名電影的麥特文化宣布,今年1至3月期間員工只發放70%工資。另一家曾參與出品發行《流浪地球》的影聯傳媒也決定,全員復工時間推遲至3月31日,暫停工作期間,員工按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0%領取生活費,即每月1540元。
復盤思考提前布局
「公司年前積累的未完成項目大概能做到4月份。」王璇表示,疫情期間,天工異彩積極洽談新項目,為未來劇組復工做準備。目前,製片方開始普遍認可後期工作不再是拍攝結束後才進行的工作,而是項目籌備期就可以介入的環節,後期工作能幫助導演更好地設計拍攝方式及拍攝效果。「因此後期視效公司早早向製片方爭取合約,有利於疫情結束後快速復產。」
宣發公司也在梳理業務,等待影院恢復營業後儘快提升市場熱度。耀影發行一位宣傳負責人介紹,公司正在準備預計發行的影片海報、預告片等物料,並留意海外電影市場上是否有值得引進的批片項目。
影院作為電影行業產業鏈終端,開始為復工初期提振片方信心做準備。為避免復工初期片方觀望無新片定檔,上海聯和院線正在著手儲備一些復映片的放映版權,充實數字片庫,待影院恢復營業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多元化放映,吸引觀眾回到影院,帶動市場回暖。
影院該如何提升抗風險能力,這是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沈玥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業內一直在研究影院如何升級的課題。除了放映電影,影院還能提供哪些沉浸式場景消費體驗?趁著這段時間,院線和影院都要沉澱下來,好好思考,探尋更多可以融合在影院場景的非票業務,提升自身運營能力和創新營銷能力,實現營收渠道多樣化,促進影院升級疊代。」
「暫停營業」的電影業需要復盤思考自身業務能力;疫情之下,收視率大幅上漲的電視業也在積極思考。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觀察,「電視劇行業的編劇都沉下心來在創作劇本。不過節目製作方要提起注意,疫情期間播出的節目大部分是春節前錄製,而大量節目預計4月底陸續開始錄製6月份開播,觀眾注意力競賽將在6月份達到高潮。暑假時間可能會縮短,收視率難以進一步提升,因此在6月競賽來臨前,創作者能否提升整體實力是關鍵。」
疫情催化行業併購整合,抄底影院資產的黃金時機到了?
疫情之下,藝考應變按下「重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