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上癮後,我秒殺了半個朋友圈

2019-08-04     懷左同學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我的好友 「錢某某」。

錢某某,江湖人稱「錢姐」,關注她的人,都過得 獨立,溫柔,多金,體面。

她只關注四件事:男人、女人、戀愛、婚姻。

她教會你,她解放你的心靈,讓你自由;她的讀者,有全世界最世故的精明,也有人世間最單純的善良。真的,我喜歡的女作者不多,但錢某某,是我特別欣賞的一個。

關注錢姐,做一個萬里挑一,寵辱不驚的女人。

喬布斯把蘋果做大後,有媒體說——偏執和表現欲,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特徵。

羅永浩火了後,也有人說——率真和幽默,更能影響一個人的人格魅力。

總之,在這成功學泛濫的時代,我們不停地從名人身上挖掘其「性格特徵」,以羅列出成功所具備的品質,殊獲捷徑。

可稍有智慧的人都會發現,這些挖掘,皆是徒勞。

特定的性格,總需要放在特定的環境,才能投射出超越平庸的光芒。

那究竟有什麼品質,是夢想彼岸者們所兼具的呢?

01

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中,寫到美國曾有這麼個研究組織。

他們歷經十餘年,上至採訪政界、商界無數名人,下至調查在校學生的成績因何所影響。

最終所得結論是:一個人能否實現目標,跟任何性格特徵都無關,除了自律。

請放心,我今天不是來說教的,也不是用雞湯來勸大家要努力的。

我想給將來,或現在已經是父母的讀者,傳遞一個觀念——自律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品質。

這些已經過科學驗證的辦法,可以教你如何讓一個孩子獲得超強的自控力。

02

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一生會面臨諸多選擇,而你需要時時做出判斷的,無非是這兩個——

要麼先苦後甜,要麼先甜後苦。

你是忙完工作再休息,還是拖到最後一天再熬夜加班?

你是先忍一時之苦,還是決定及時行樂?

心理學專家說,延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選擇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因為現實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若選擇先甜後苦,「甜」不會變濃,「苦」卻會翻倍。

因此,你要從孩子5歲起,就讓他/她學習這個「延遲滿足」原則。

比如兒童遊樂場的攀爬機正擠滿了小孩。

你可以跟孩子說:

我們等一會兒再來玩好不好?到時候不用排隊,也沒人催你,你就能玩得更開心。

比如吃美味的奶油蛋糕。

你可以建議他/她:

你先吃蛋糕再吃奶油好嗎?這樣你就能嘗到更甜美的滋味哦。

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你又可以給他/她灌輸「延遲滿足」的原則。

我們先做完作業再看電視好不好?這樣媽媽就不用催你,你也可以看得更開心。


你每天準時9點睡覺怎麼樣?因為你今天熬夜了,白天就會打瞌睡,會遭到老師批評的哦。

當你不厭其煩地教導孩子這些道理時,孩子就會把這個「原則」內化為一種習慣,最終成為自己一種常態。

在成年後,孩子會因此受益終身

他/她不會因一時的縱慾,而不得不遭受巨大的懲罰。

他/她不會與毒品相伴,不會墮入暴力與放浪的深淵。

因為已形成潛意識的「原則」告訴他/她:圖一時之樂,卻要承受長期的痛苦,這是很不划算的事。

03

給孩子足夠多的愛

這話聽起來好像很俗。

但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中國大多數父母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他們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

他們會用「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等威脅的話,來達到自己的控制欲。

在這種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她會對未來充滿恐懼,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

斯科特是個心理醫生,他寫到過不少關於青少年的病例。

有一個叛逆的高中生,在父母的脅迫下,來找斯科特看病。

少年脾氣差,不願意學習,甚至還有一次,差點用匕首插入同學的喉嚨。

斯科特問:

你知道如果你殺了人,你會進監獄的嗎?

少年說:

知道啊,我還知道會被判多少年呢。

斯科特又問:

那為什麼還這麼衝動?

少年答道:

沒意思,這個世界沒意思,未來估計也沒什麼意思。

經過反覆誘導,斯科特發現,少年是在父母的輕視中長大的。

在孩童時期,父母每次對他的承諾,幾乎都會落空。

一到周末就把他寄養在別人家,父母給予的愛少之甚少。

所以從記事起,少年就潛移默化地產生這樣意識——我是不重要的,我是廉價的,所以就乾脆及時行樂,無所謂代價。

缺少愛和溫情的教育,必然是不幸的。

你需要對孩子投注足夠多的時間和關注,小小的親吻,足夠的鼓勵,及時的批評和警告,都要落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你必須放棄「拋棄「這個詞。

孩子在6個月後就會意識到自己是個個體,從而對父母會產生極強的依戀。

不管你做了什麼,媽媽都不會拋棄你。


父母永遠是愛你的,不論發生什麼。

你需要讓孩子意識到這些,感受到父母足夠的愛,他/她才會意識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只有感覺到自己有價值,才會重視自己的時間,才會覺得未來值得期待。

這樣的孩子,不會得過且過,也不會提前透支未來的快樂。因為他/她知道,他/她是一個「重要」的人。

04

父母自己要尊重自律的原則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父母。

她一邊在麻將桌上玩得不亦樂乎,一邊恬不知恥地道:

不要學媽媽,你好好寫作業,做個乖孩子。

男人上一秒剛揍完妻子,下一秒就來教訓女兒:

誰特麼叫你欺負弟弟的,不懂得讓著點啊?

這種教育下,即使當時孩子可能因害怕懲罰,而一時服從,心底卻是十分地排斥。

他/她會積怨——為什麼你們可以,我就不可以?

這種積怨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疏遠感,以及在成長過程,一有機會,就會效仿父母的「縱樂行為」。

所以當父母生活毫無自律可言,對子女的自律教育,也註定會失敗。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父母就是他/她的上帝,也是他/她模仿得最多的對象。

你看書,他/她會好奇地看一看。

你說話謙遜有禮,他/她也會試著模仿。

當你生活井然有序,言行舉止都頗為得體時,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孩子會想:

爸爸這麼做,媽媽也這麼做,看來我也要這麼做。

所以《少有人走的路》里說得對——沒有自律原則作為後盾的管教,不會起到任何積極作用。

05

曾與友人聊天。

他說:

你們這文人那,就是喜歡把事情搞複雜,養個孩子有這麼多套路嗎?

我說:

當然,童年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他不屑地道:

你看我們從小被打到大,還不是安然無恙地長大了?

我搖了搖頭,說道:

所以有的人成為了董卿,有的人成為了蔡康永,高曉松;而有的人,卻只能暗淡一生,比如你我。

身為父母,或因貧窮,或因學識有限,我們無法給孩子800萬的學區房,也無法給他/她太多人生上的啟迪。

自律上癮後,我秒殺了半個朋友圈

但沒關係,斯科特有句名言:當一個人擁有了自律,也就擁有了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

當你用足夠的耐心和愛,讓孩子擁有超乎常人的自控力。

那麼待孩子羽毛豐翼後,他/她就會攜帶著這把「工具」,敲開更多智慧的大門,以及收割下更多的財富和榮耀。

這才是父母對孩子最珍貴的饋贈。

-互推-

*大家好,為了公眾號發展壯大,我們會不定期選擇一些公眾號互推,過程沒有涉及任何費用,文案由對方提供,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大家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關注,如有打擾請見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ghYf20BMH2_cNUgCm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