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一代優秀藝人的不斷離世,戲曲的傳承會不會斷檔?

2019-05-02     荷露團珠

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繼承這方面主要是靠「口傳心授」這種方式傳承。中國戲曲幾千年的這種傳承中,如果一個劇種能夠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興旺期,那麼就得有上一代優秀的藝人把他們身上的絕活兒,傳授傳承給他的徒弟、學生、傳人後代,大部分時候,戲曲的傳承,基本上都是這麼個情況。這也就是伶界學戲需要拜師的原因和由來。

一個連續的、不間斷的藝術傳承,需要一輩一輩的這樣繼承下去,後輩這樣繼承有幾個好處,第一,能夠非常系統的得到上一代的好東西,好玩意兒,並且從他們的師傅那裡,得到的是關鍵和第一手的絕活和傳承,第二,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一些由於學習而不得,而浪費的時間(這些問題在當今的戲曲界全部出現了,這個問題以後再詳細講)

京劇大師梅蘭芳教授徒弟李世芳劍套子

那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戲曲的繁榮和穩定,都是需要和依靠這種方式達到的,比如我們以前寫過的梆子花旦大王老十三旦侯俊山,見到後輩荀慧生覺得是可造之材,就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他《小放牛》《花田錯》,等花旦經典戲裡的絕活和關鍵,使得這些戲在老十三旦去世以後,能夠被荀慧生髮揚光大成為花旦經典,荀派名劇,這就是傳承的力量,經典也就這樣被不斷的保留和傳承下來了。

崑曲,被稱為曲牌體。京劇,被稱為板腔體。崑曲據說有將近500年的歷史,作為京劇的前身的「花部亂彈」,在清朝的中晚期。花雅之爭中勝出,那麼作為當今以板腔體為主的中國戲曲。其主要特點就是以「角兒」的藝術為主要支撐。有沒有角兒,是衡量這門藝術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一個指標和要求。

京劇的「四大名旦」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戲曲中都是以「角兒」作為衡量這門藝術,或者說這個劇種的主要硬指標。那麼,以京劇舉例,「四大鬚生」,「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他們的劇團都是以這些名角兒的名姓來人命名的,人們看戲也主要是看這些「名角兒」去了。

「角兒」這個詞在中國戲曲里,涵蓋的內容和涵蓋的面是非常廣非常大的。京劇輝煌的那些年代,就是「名角兒」爭奇鬥豔,輝煌耀眼,絢爛多姿的時代。老一輩的一些藝人,那些名角,他們不但代表那個時代的最輝煌的成就,並且還滿身的絕活和技藝。這些玩意兒就是支撐京劇,或者說戲曲受到受眾喜愛接受和追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當今的這些戲曲,比如說京劇,雖然也掛著某些名角的噱頭,但是,這些和過去以「名角兒」來支撐舞台的局面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放眼今天的戲曲圈子,以「角兒」為主的這些局面已經是蕩然無存了!因為這些所謂的名角無論從方方面面來衡量,都是很不夠格的,我稱他們為偽「名角」。所以這也是京劇或者說戲曲,現在沒有人看或者是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當今程派的「五小程旦」

那麼為什麼說隨著老一代優秀藝人的不斷離世,戲曲的傳承會出現斷檔?這到底是是個什麼情況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也有幾個方面,首先,由於「溫格」,幾十年一刀切刨根一樣的取締傳統文化而造成的斷代原因,使後輩們不能從前輩身上學到能夠傳承的真本事,真玩意兒,真絕活,那麼隨著老一輩優秀藝人的不斷離世。藝術也就被帶走了,那麼這個劇種的輝煌也就被葬送了,衰落也是必然的。

當然,京劇成了今天這種情況,也有49年以後所謂「樣板戲」模式對傳統戲曲的顛覆和影響。我常和朋友們講,「樣板戲」和傳統京劇是兩種玩意兒。當然,這個話題比較大,說清楚也不很容易,以後會詳細講,今天不多贅述。所以今天的戲曲藝術,或者說京劇藝術,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東西。它既不是以「角兒」為主的一種模式,也不是「嚴格程式內的自由度表演」,它變異體現在的方方面面,最突出的就是受樣板戲影響,加入了很多西方戲曲的因素。什麼彩排呀總譜啊等等這些東西,過去傳統戲曲里都是沒有的,那些沒有才是戲曲程式化模式的具體體現,那也是戲曲得以吸引觀眾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

不倫不類的新編戲

而當今的這些變異模式,恰恰是剷除了傳統戲曲的好的一方面,弄的不倫不類,既沒有繼承過去傳統戲曲好的因素,也沒有把西方戲劇人家有些方面為什麼好弄清楚,就這樣的轉基因戲曲卻成了今天戲曲的主流,而最重要的傳統戲曲的一些關鍵的地方,卻在今天的戲曲模式里越來越不被重視,當做糟粕被剷除拋棄,這也是戲曲玩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這些很多人是非常不清楚的。

那麼,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也就是戲曲的傳承很正常不被人為的,或者外力強迫剪斷的情況下,是不會出現斷檔這樣的情況的,那麼為什麼今天會有此一問呢?因為今天的中國戲曲由於人為的這些因素已經出現了斷檔,而且這種斷檔的嚴重後果在不斷的發酵和產生後效應。

當今戲台上「起不完的解」,「探不完的母」!

現在,很多劇團幾齣老戲,如同車軲轆轉一樣的演個沒完沒了,其原因就是別的戲不會演,絕活失傳,或者有老藝人會,但是後輩技藝不到家來不了。別說一些重要的絕活失傳了,很多現在常演的戲,貌似很多如今的大名角都是稀里糊塗的,這些現象真是比比皆是。舉一個例子,那年,我們去拜訪江新蓉老師,老太太在示範《武家坡》身段的時候就說,程先生出場亮像以後,會有一個捋腰巾子的身段動作,當時江老師還給示範了一下,行雲流水真是漂亮之極,別看動作簡單,既合理又優美,可是這個身段,我從很多的所謂程派傳人那裡都沒有見到,多數就那麼糊裡糊塗的一帶而過,細節啊,沒了細節可看度還在哪裡?最典型的就是劉桂娟給程先生的配像,也是稀里糊塗,我同樣沒見到這個身段,為什麼沒有?不會唄,就是沒有傳承下來的原因。所以,如果一件藝術精品被偷工減料的大打折扣,你還怎麼要求它能讓人追捧喜歡而念念不忘?

程硯秋大師演《武家坡》

這就是當今的戲曲的真實現狀,這還不叫斷檔嗎?這其實還不是最要命的,隨著老藝人的不斷的離世,這個斷檔會越來越嚴重,隨著各種不利因素的集中發酵,京劇,或者說戲曲何去何從,實在是令人擔憂,不容樂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eeSD2wBmyVoG_1ZOu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