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腦海里能翻湧起詩句的一款茶

2019-08-24     山東匯久文化傳媒



仔細分辨,每一朵芬芳都很細緻

仿佛昏黃的燈光里,一個人湊近來的耳語

......


雨下的也細緻


適合聆聽你慢慢靠近的腳步聲


只是那些急切的香味,匆匆趕路


而糾結在了一起


仿佛星群浩瀚。


----摘自余秀華《細雨里的一棵桂花樹》





《1》

茶百科2019桂花香鳳凰單叢,是品飲之前就帶著強烈定義的茶。

鳳凰單叢最知名的十大香型里,如果說柚花香還能讓小編這個北方人一愣怔的話,桂花香簡直就是個大寫的 so easy!

南方「有三秋桂子」,北方也是「八月桂花遍地開」。

故鄉的小院裡就植著一棵桂樹,中秋時節,媽媽會教我們做蜂蜜桂花釀。選微雨後的天氣,摘下小小的十字瓣花朵,揀去碎葉、小梗和花殼,攤在乾淨的石板桌上晾去水分,裝進玻璃罐子,再往裡面倒入適量蜂蜜,混合後密封。

半個月、一個月...待桂花鮮活的明黃色漸沁入蜂蜜,變成有些橙黃、橙紅的色調,就可以享用啦。

杯子裡倒上白開水,開罐子挑出一大勺,輕輕攪拌,桂花的香撲鼻,呷一口,蜂蜜的甜醉人...

所以,當拿到這一款茶的時候,還沒打開,它的香氣口感滋味就已經自動腦補完成。


《2》

「勝券在握」的投茶注水,出湯聞香。

咦?

怎麼和想像的不一樣!

花香雖然高揚,湯色也是純凈的金黃色,但茶湯的滋味卻稍平,不夠細膩,甘甜感不是太明顯。

再細細咂摸,新近炭焙火的氣息尚在,茶湯入喉後口腔內會覺得有點燥,但生津明顯。

存疑,繼續沸水沖泡。

第五道開始,茶湯順滑感出來了,顯出了「厚」「肉」的湯感,滋味清甜。

第八道,熱嗅公杯,是很優雅的花香,像百合的優雅清淡。茶湯中香氣柔和,如蘭似桂,不膩不沖。

第十一道,略坐杯,湯色明黃,令人心生金秋時節收穫的喜悅。

這款桂花香鳳凰單叢茶的第一次試飲結束。

心中是大大的疑惑:雖香氣湯色俱佳,但作為一款產于海拔1200米的高山鳳凰單叢茶,總感覺其滋味、口感、耐泡度的表現是不足以匹配其特質的。

第二次品鑑,順理成章。


《3》

次日,午後,大雨不期而至。

立秋之後,暑氣仍存,夏日的餘威也只有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中可消解一二。

聽雨喝茶話江湖並非經常,品鑑、記錄、分享茶才是工作的真相,卻也比前者更容易收穫驚喜。

(第二次)投茶量做了調整,從第一次的6克調整到了7克。

第一道茶,湯色是黃偏紅棕色調的蜂蜜水色,蓋香花香、炭火香。湯感柔,微有苦。

第二、三道湯,沸水之下,色金黃明亮,杯麵香清甜,生津回甘。

不似第一次試飲時,一開始就撲面而來的高香張揚。

這次的香,是「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悠然、從容。細細柔柔的沁在茶湯中,水乳交融。

也不再是第一次試飲時的湯感平。

第四道時,公杯桂花香明顯,啜一口茶湯,又是驚喜。滋味平和細膩,水中含香,飲罷口腔甜潤,很是舒服。

更大的變化出現在第七道。

出湯時即可以感覺到茶湯的漿感、膠感,從公道杯順溜的滑向品杯。入口再次驗證,醇厚順滑,還有甘蔗水一般的清甜。

葉底的氣息變化也很給力。

開始有炭焙的火工香,深嗅才能捕捉到其掩蓋下的甜膩的花香;待到後面,是熟悉的木質味,待到第十道左右,叢味、苔蘚味、山韻,這些明晰其身份的味道自然而然的出現,也吹散了第一次沖泡品飲的沮喪。


這才是你本來的樣子嘛!

自十二道開始,甘蔗甜的口感就再也沒有離開。香氣化入湯中,回味香甜。

至於耐泡度?說出來令人難以置信(驕傲不已)!

茶百科小夥伴共沖泡了二十一道之多,從下午喝到傍晚,從傍晚喝到天黑啊,就是接收不到茶湯結束的信號---水味。

湯色清黃,持久不減,滋味一直清甜,一直回甘,一直淺淺的桂花香,清長悠遠......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感覺已經淪陷在了無邊無際的茶香中,入了禪定。

實在是喝不動了,強行end。


《4》

湯感從平到醇,耐泡度從十一道到二十多道,香氣從高揚到早早的低姿態融入茶湯,叢味山韻從不著痕跡到清晰易尋。

迥然不同。原因何在呢?

可能是投茶量。足夠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6克增加到7克,對茶湯滋味的展示真的是決定性的那個「點」。

可能是泡茶心境。有了第一次品鑑打基礎,心情更放鬆,泡茶手法也更隨意自然。很多茶友們也會有類似的體驗,所處的環境與心情不同,泡出來的茶滋味也會不一樣。寧靜時,快樂時,鬱悶時等不同心情去喝,都會有所不同。

也可能是天氣(多雲/雨)?

也可能是時間(上午/下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好茶的好,就是處處給你驚喜不斷,神秘莫測,它有活力、有生命、有變化,於不經意間不期而遇。。。

本文轉載自網絡,著作權屬原作者聶蕊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_N14GwBJleJMoPM78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