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中國70%人群面臨的狀態

2019-07-11   小煥說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將「健康」定義為「不但是身體沒有疾病或虛弱,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 中國高血壓人口有1.6--1.7億人

• 高血脂的有將1億多人

• 糖尿病患者達到9240萬人

• 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萬--2億人

• 血脂異常的1.6億人

• 脂肪肝患者約1.2億人

• 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患癌症!

• 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患糖尿病!

• 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個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目前我國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處於過勞狀態的白領接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白領女性更容易受到婦科、心腦血管疾病的威脅,男性則面臨猝死、慢病、癌症等問題!

中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通俗地說,就是這70%的人通常沒有器官、組織、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覺不適,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經常處在焦慮、煩亂、無聊、無助的狀態中,自覺活得很累。

我國很多學者都提出過亞健康的評價方法或診斷標準,其中陳國元、陳青山、劉保延、陶茂萱等學者提出的評價方法或診斷標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0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從中醫的角度對亞健康的概念、常見臨床表現、診斷標準等進行了明確描述,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症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

亞健康與國外的慢性疲勞綜合徵是一回事,都是對以慢性疲勞為主要特徵的一組軀體心理症狀的研究,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美國是最早開展慢性疲勞綜合徵(CFS)研究的國家。1988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正式命名了「慢性疲勞綜合徵」並確定了定義。1994年,國際慢性疲勞綜合徵研究組(由美國牽頭,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研究者共同組成)對慢性疲勞綜合徵的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

慢性疲勞綜合徵定義:臨床評定的、不能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慢性疲勞。該疲勞是新發的或有明確的開始(不是終生的);不是持續用力的結果;經休息後不能明顯緩解;導致工作、學習、社交或個人活動能力較以前有明顯下降。

由於各研究採用的亞健康定義不統一、應用的調查問卷或量表不統一,各研究報道的亞健康檢出率差別也較大,大多在20%-80%之間。亞健康的檢出率在不同性別、年齡、職業上有一定差異,與出生地、民族無關。一般女性的檢出率高於男性。

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飲食不合理、缺乏運動、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長期不良情緒等。

亞健康的主要特徵包括:身心上不適應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症狀,如疲勞、虛弱、情緒改變等,其狀況在相當時期內難以明確;與年齡不相適應的組織結構或生理功能減退所致的各種虛弱表現;微生態失衡狀態;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學改變。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軀體方面可表現為疲乏無力、肌肉及關節酸痛、頭昏頭痛、心悸胸悶、睡眠紊亂、食欲不振、脘腹不適、便溏便秘、性功能減退、怕冷怕熱、易於感冒、眼部乾澀等;心理方面可表現有情緒低落、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懼膽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應遲鈍等;社會交往方面可表現有不能較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工作、學習困難,不能正常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等。

關於亞健康的知識信息,我們了解的還不夠,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對於自己處於亞健康狀態,毫不自知。所以我們要關注自己以及家人的健康,以便調理亞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

如果真有亞健康,確實需要改變了,包括工作和生活狀態,日常工作方式,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更健康狀態。

關注煥生匯健康管理為您預防、調理亞健康!遠離慢性疾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