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鵬人文
來源:知乎
銀行基層從業者,大概是目前最舒適的社會底層人群了。
本人銀行從業,具體單位不方便透露。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說一下吧。
宏觀方面
2009年至2014年,是銀行發展的黃金階段,也是銀行最好進的階段,也是基層員工待遇最高的階段。
1、我國居民整體工資上漲,是從2005-2008年,各行業收入都有了一個大幅提升,一方面是整體經濟上行,另一方面是貨幣貶值。
對銀行而言,貨幣貶值是利好消息,因為再怎麼通脹,付給居民的利息也比不過通脹率,穩賺不賠。
而加入wto後,我國各種製造業開始展現巨大潛力,要投資,就需要貸款,要付錢,就需要銀行轉帳,而且很多企業都是剛剛起步,剛剛開始貸款,不良率也沒有現在這麼高,所以銀行受益匪淺,員工收入也相應增高。
2、為什麼說那時候銀行好進呢?這就是一個人員換代問題。
由於70年代那場著名的政治運動,我國大部分銀行的經營走上正軌是八十年代中期往後的事情,由於業務量增加,開始大規模招人,很多人就是那時候進入的。而85-95年招的這些人到了10-15這會,正好到了內退的年齡,所以出現了很大的人員缺口。
我11年畢業,參加過中行、農行和現銀行的面試,那年我所在的地級市銀行招人,都是千人起步,再往後,很難看到這種盛況了。
而銀行開始走下坡路,是從房地產業的興起和電商的崛起開始的。
一線城市的房地產興起要早一些,而二三線城市大部分是從09年左右開始的。房價開始一路上漲,很多人選擇貸款買房,開發商開發也選擇在建工程抵押貸款。
剛剛說過了,銀行受益匪淺。然而,剛需是有限的,房價上漲的原動力是剛需,當這一波人的剛需被滿足後,樓市就會滯銷,橫盤,對銀行最明顯的影響就是開發商沒錢還貸款,不良開始增多。
所以,人民銀行相繼出台了多項規定,限制或禁止銀行資金流入房地產。
由於以上原因,大概從14年開始,銀行的基層員工明顯收入下降。而在10年左右,四大行開始相繼轉型,從規範文明服務開始,特別是隨著效益的下滑,很多領導將原因歸結為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加大了對規範服務的監督力度,加大對基層員工的任務要求,基層員工的美好生活就戛然而止了。
10年以前,一些偏遠網點的櫃員,上班織毛衣、聽音樂、帶孩子都是常態,工作服也沒有太多要求,而現在,即使隨便離開櫃檯或是看個手機,都是不允許的了。
而繼房地產興衰之後,電商的興起又給了銀行致命一擊。
之前轉帳手續費一直是銀行的重要收入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轉帳過程中的產生的帳戶流水,占了銀行存款日均的很大一部分,而且這部分錢利息低,成本低,深受銀行喜愛。
隨著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支付寶、微信平台進行交易,使得各家銀行少了一大塊收入和存款。
更嚴重的是,隨著支付寶、微信的普及,各銀行之前推出的各種電子銀行都不具備微信支付寶的普遍性,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浪費了很大一部分成本。而銀行的銀行卡要想跟支付寶、微信各種活動掛鉤,銀行還要給阿里巴巴、騰訊錢。
從某種意義講,微信和支付寶起到了國家支付平台的效力 ,代替了人民銀行的功能。
更為致命的的是,電商的崛起和房地產的興起,大大擠壓了實體企業的生存空間。電商往往接近貨源地,本身進貨成本低,又沒有實體所面臨的租金、水電費、營業稅、城管、消防等壓力,所以可以銷售遠低於實體店的價格;而房價上漲,老百姓的錢都去買房置地了,去實體店購物的熱情就大大降低了。
雙重打擊下,實體紛紛倒閉。而很多實體都在銀行有貸款,所以銀行壞帳節節攀升。
從宏觀角度看,現在遠非銀行最黑暗的時刻,在未來的十年中,銀行面臨的政策監管會更加嚴厲、不良貸款會繼續增多,攬存和放貸將會越來越困難,慢慢的會進入一種殭屍狀態,半死不活,而銀行員工的待遇將會繼續下降。
但銀行不會倒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zf一再調控房價,而不是降低房價,保房價就是保銀行,降低房價的後果就是銀行的按揭貸款會出現大量的不良。這個道理知乎很多大v都說了,我就不重複了。
微觀方面
我進銀行8年了,先後干過後台打雜、押運、櫃員、內訓師、聯行、客戶經理、信貸主管、會計、公司部客戶經理、風險管控員,基本基層能幹的,我基本都乾了一遍。最大的感觸是,基層沒好活。
要想像某些大家都懂的鐵飯碗一樣坐辦公室喝喝水、聊聊天,大概只有綜合部(也就是人事科)科員可以。
各個崗位有各個崗位的約束,押運人員下車怎麼下、什麼時間開門,客戶經理放貸款出不良,聯行記錯帳,會計報錯表等等,都有嚴厲的懲罰。
舉幾個小例子:
我干櫃員的時候,有一次結帳,沒關外面大門,一個老頭進來要求辦業務,我說了句大叔,不好意思,結帳了,您明天再來。當時他就火了,開始說的是結帳了為什麼還開門,緊接著又說銀行官僚主義,店大欺客。罵了一會,沒人理他,又開始罵我,辱及父母親族。
我當時剛剛參加工作,很衝動,拿著狼牙棒就要出去,被同事攔下,他一看我要出去,邊罵邊走,我一個狼牙棒扔了過去,沒打到他。銀行處理結果:我被罰2000元,上門道歉。當時我一個月工資是1680元。
他行的一個朋友干客戶經理的時候,一筆3000萬元的貸款黃了。原因很複雜,借款企業老闆在歐洲上市,被上市的運作方設陷阱坑了,窟窿補不上,企業就破產了。
市審計下來定責,看到調查報告中描述,『抵押物保管良好,價值合理`,就說,保管良好價值合理怎麼就能黃了呢,定性:調查不盡職,罰款。
於是他就改了,改成『抵押物評估價值偏高等等。省審計下來定責,又說,價值偏高你還放貸款?定性:調查不盡職,罰款。
總之,就是因為調查報告描述的原因,導致貸款黃了。這種數額的貸款,他一個最基層的客戶經理能決定什麼?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銀行基層從業者,特別是沒關係的基層從業者,都承受了太多不為人知的苦衷。
別人眼裡的光鮮,都藏著很多眼淚啊。還有很多潛規則,不好說,特別是親屬規避這一塊,基本相當於形同虛設,內部選拔幹部的考試,爹給女兒出題的都有。因我還想吃這碗飯,暫時不說了。三年之內,我應該都不會選擇換工作。
最後奉勸那些還沒進銀行的朋友們,如果你的直系親屬中沒有銀行高管(你懂的)、大員(你懂的)、公檢法的(能幫助銀行打官司)、有錢的(能拉存款),最好不要選擇這條路,很艱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3HM9m4BMH2_cNUgrc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