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流口水是脾虛、鼻翼發紅有口氣多是胃熱、眼易疲勞是脾胃不足……這些都是脾胃功能失調的表現。脾胃是後天之本,負責全身營養物質的運輸和吸收。五官也要靠脾胃滋養,尤其是面部。如果脾胃不好,通過「察言觀色」就能看出來。
1.看面色
健康的面色是明潤光澤的,如果脾胃虛弱,運化出了問題,面部就會發黃或發白,缺少光澤。
若面色發黃,枯槁無光,稱為萎黃,多為脾胃氣虛,氣血不足;
若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為脾虛濕蘊;若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者,多為脾胃氣血虧虛。當然,面部顏色因人而異,有的人較白,有的人較黑,關鍵是看面色有沒有滋潤的光澤。
2.看眼瞼
《靈樞大惑論》提出了「五輪學說」,其中眼瞼屬脾,眼瞼與脾胃關係密切。
健康人的眼瞼紅潤,若眼瞼淡白,多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若眼瞼發紅,多為脾胃濕熱;若入睡後眼瞼不能完全閉合而眼珠外露,多為脾虛清陽不升;
若上眼瞼下垂,難以抬舉,多為脾氣虛衰,肌肉鬆弛所致;
如果眼睛易疲勞乾澀,多是脾胃不足的表現。
3.看鼻子
鼻居面部中央,屬脾,與足陽明胃經有聯繫。健康的人鼻端微黃明潤,若鼻端晦暗枯槁,多為胃氣衰敗;
若鼻端紅腫生瘡,多為胃熱;
若鼻端色白,多為脾胃氣血虧虛;
若鼻愛出血,血色淡紅質稀,多為脾虛不能統血。
4.看口唇
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如果口唇發白,沒有血色,往往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如果口唇乾燥,甚至起皮,或發紅,表明脾胃有熱。還有些人會流口水,尤其是睡著了流口水,要注意口水的性狀。口水清淡無味,多是脾胃虛弱;
口水比較黏稠,還有臭味,往往是脾胃有熱或飲食積滯。
5.看齒齦
中醫認為「齦護於齒」,為手足陽明經分布之處,觀察牙齒和牙齦能判斷胃腸功能。
若牙齒乾澀,是胃陰受損的表現;若牙齦淡白,多為脾胃氣血不足;
若牙齦紅腫疼痛,多為胃火亢盛;若牙齦萎縮,牙根暴露,多為胃陰不足;
若牙齦出血,口氣臭穢,多為胃腸實熱。
中醫理論認為,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故眼下是調養脾胃的好時機。因為長夏氣候濕熱,多需要祛濕熱養脾胃。
醫生給出以下幾點調理建議:
- 飲食忌冷熱交替
脾胃不好,飲食切忌不要冷熱交替著吃。
脾胃虛寒者,可多吃點羊肉、芒果等溫熱食物,少吃冷飲。
脾胃積熱者,少吃辛辣、油炸、煙燻食物,如燒烤,少飲濃茶、咖啡,多吃新鮮蔬果。平時可用荷葉、厚朴花、陳皮煮水代茶飲。
- 作息規律、適量運動
超過晚11點睡覺,對脾胃功能影響很大。
因此,必須早睡、儘量避免熬夜。很多脾胃病與運動不足有關
因此,每周堅持3~5次中等強度的運動,每次30~50分鐘,使氣血運化起來。
- 按摩腹部、做艾灸
坐臥行時均可按摩腹部,可以單手或雙手疊放,掌心對著肚臍,緊貼皮膚,稍微用力,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圈2~3分鐘,意念集中在掌心。
也可選擇足三里(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三陰交(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中脘(臍部正中上4寸處)等穴位,每天每個穴位按揉3~5分鐘,每日2次。或在穴位上約10厘米處灸10~15分鐘,感覺溫熱舒服即可。
來源:人民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w7TrXQBd8y1i3sJlI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