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吃「伏羊」 夏季養生好方法

2020-08-02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

原標題:三伏吃「伏羊」 夏季養生好方法

中醫治病分列八法,但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熱衷的首推「補法」。「伏羊」入肚,擇時治之。據海慈醫療集團治未病科戴淑青主任介紹,冬病夏治不止三伏貼敷等中醫藥療法,在仲夏時節飲一碗羊湯,對常年飽受冬日之苦屬於寒濕體質的朋友們來講,可以說是大有裨益。

對於冬季易發或易加重的疾病,可以藉助自然界仲夏陽氣旺盛之機,採取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激發人體元陽之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三伏介於小暑和處暑之間,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一段時間,同時也是人體借補天陽、大開大泄之時。此時進補一碗羊湯,藉助排汗的辦法,可以幫助人體除寒祛濕,連並冬春之毒一起趕走,從而達到溫中散寒、補益氣血的目的。

伏天吃羊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堯舜時期,相傳堯帝時期,堯臣烹羹為之獻,堯食之而「受壽永多」,故封之於彭,後稱彭祖。至今在徐州(原彭城)仍然流傳著「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諺語。

羊肉湯具有補虛祛寒、溫補氣血、益腎補衰、開胃健身、助元益精之功效。對於冬季常發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風濕痹證及胃虛、陽痿等陽虛症,適當吃點羊肉有助於發散留滯在體內的寒氣,溫養通脈,促進恢復臟腑氣機升降如常。另外,食用羊肉對於防治骨質疏鬆、貧血等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還可安心止驚,抗衰老,防寒暖身,增強免疫力,所以羊肉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

哪些人群適合吃伏羊?

三伏天高溫悶熱,人們喜食寒涼,過度吹空調,極易損傷陽氣,所以這類人群可吃適量羊肉以溫中散寒;患有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遇寒加重者,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椎腰椎退行性病變等骨關節疾病表現為局部關節冷痛、發涼或陰雨寒涼天明顯加重者,胃痛、腹痛、腹瀉等胃腸疾病遇涼更甚者,女性痛經辯證為虛寒者均可適宜。另外,素日有手腳發涼,怕冷,出虛汗、惡食寒涼、等辨證為脾腎陽虛或寒濕困脾的亞健康狀態者,或久居陰寒處者及婦女產後身體虛弱、乳少者亦可宜之。

三伏天氣候炎熱,易傷津液,而羊肉的辛溫之性更易導致燥熱內盛,損耗陰精。因此有身熱、骨蒸潮熱、五心煩熱、煩躁、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瘡瘍、面紅舌紅、苔黃等實熱證及虛熱證皆當慎用或禁用。

羊肉湯有散熱、溫經、通絡的作用,所以三伏天不宜在溫度較低的地方(如空調房)喝羊湯。而夏天的西瓜性寒,也不宜與溫補的羊肉同食,不然很容易鬧肚子。關於伏羊的食用方式,是每一伏服用一次,每次量約1斤。

在伏天進補「伏羊」之前,您可以諮詢專業的中醫專家,通過體質辨識,在您的「伏羊藥膳」里有針對性地加入一些清利甘淡的佐味中藥,從而可以減少一些濕熱蘊生的副作用,亦不失「伏羊」的進補之功。

伏羊藥膳

材料:羊肉500g,山藥1根,胡椒粉,鹽

步驟:

1.將羊肉切成一寸方小塊,洗凈。

2.將山藥洗凈去皮,切滾刀塊。

3.將羊肉和冷水一同入鍋,焯水去掉血沫,撈出後洗凈。

4.將羊肉放入高壓鍋中,放入和肉齊平的水,放入山藥。

5.高壓鍋煮10分鐘,出鍋前加入適量鹽與胡椒粉。

功效:羊肉性溫,味甘,為補陽佳品。山藥滋陰健脾胃,一起煮能防止羊肉的燥熱。胡椒引火歸元,最大化發揮羊肉的溫補作用。體質虛寒者服用最佳。

注意事項

1、忌與茶同食

茶水是羊肉的「剋星」,因為羊肉中蛋白質含量豐富,而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吃羊肉時喝茶,會產生鞣酸蛋白質,使腸的蠕動減弱,大便水分減少,誘發便秘。

2、不宜與醋同食

酸味的醋具有收斂作用,不利於體內陽氣的生髮,與羊肉同吃會讓它的溫補作用大打折扣。

3、不宜與竹筍、栗子、半夏同食

羊肉不可與竹筍同食,破壞維生素A,且易中毒;不宜與栗子、半夏同食,影響吸收,不易消化。

溫馨提示:

夏季吃羊肉,要注意的就是「降火」,應採用清淡的烹飪方式。建議儘量採用清燉,避免燒烤等方式。

科室推介

海慈醫療集團治未病科積極探索中醫治未病的新思路,秉承祖國醫學天人相應理論,重點突出傳統中醫特色,崇尚自然綠色療法,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中醫預防理念,針對中醫體質偏頗人群、亞健康人群、病前狀態人群、慢性疾病需實施健康管理的人群、其他關注健康的特殊人群開展中醫特色保健與治療。治未病科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傳變為宗旨,提高生活質量,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供稿:治未病科

編輯:范曉苹 李均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eH0r3MBeElxlkkaGI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