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宅家帶娃:和孩子一起變著花樣做美食,孩子收穫的不只是口福

2020-02-07     若蘭媽咪的育兒日誌

今年春節,我們帶著若蘭寶貝回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年了。小姑子聽說我們今年回家過年,大年初一,夫妻倆帶著小外甥也趕過來了。

前兩年因為若蘭比較小,我們都是留在西安過的年,等天氣回暖之後才回老家的,所以今年小姑子一家都是第一次見到若蘭寶貝。不過,若蘭竟然和小姑子一家一見如故,不僅姑姑、姑父叫的親,和小外甥更是親熱的不得了。一個像小尾巴似的黏著叫「哥哥」,一個一眨眼沒見著,就滿屋子轉的找「妹妹」。

我們原計劃是大年初三帶若蘭去外公外婆家玩兩天,就返回西安的。受疫情影響,大年初二,村裡外出的路口就被封了,我們只好暫時待在老家看情況。因為不能出去玩,兩個小娃娃整天只能窩在家裡,就有些憋不住了。

怎麼辦呢?我想著平時一日三餐都比較簡單,因為根本沒時間翻騰,這次剛好趁著假期,給孩子們變著花樣做美食,既可以讓孩子們飽飽口福,又能打發無聊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這項有趣的活動,培養親子感情,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一舉多得!

正月初一:翠玉白菜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節日美食。到現在,餃子就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了,還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心中團圓的象徵,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訴求。

按照傳統習俗,過年的餃子,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取「更歲交子」之意。不過,我們老家的習俗是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大約是因為現在的人儀式感沒那麼強了,沒有多少人願意大半夜的煮餃子吃,所以乾脆等到初一早上起來再吃吧。

餃子的包法比較多,但講究一些的人家,」過年「吃的餃子,一定要包成這種」元寶「形,寓意「招財進寶」,符合中國人過年」圖吉利「的想法。

翠玉白菜餃子

今年春節,我想讓若蘭也感受一下傳統的」年味兒「,除夕晚上,我們全家齊動手,一起包餃子。因為若蘭特別喜歡吃餃子,平時隔三差五我都會包給她吃,普通的餃子就太沒有新意了,所以這次我就換了個花樣,包了這款」翠玉白菜餃子「。包好的餃子白肚綠邊,就像一棵大白菜一樣,不僅模樣清新可愛,而且白菜諧音」百財「,有」百財聚來「的美好寓意,也是相當的應景和討喜的。

」翠玉白菜餃子「的做法

這款」翠玉白菜餃子「的做法,難點在於餃子皮的製作,具體步驟如上圖所示:

首先,挑選新鮮的菠菜洗凈,下鍋汆燙10秒撈出,加少量水打成較稠的菠菜汁(沒有榨汁機,可以用刀切成末,然後用紗布包住擠出汁);用準備好的菠菜汁代替清水,和一個綠色麵糰,另外用清水和一個白色麵糰,用濕毛巾蓋住醒半個小時(醒面的時候可以抽空製作餃子餡,我用的依然是若蘭最愛的雞肉香菇餡)。

然後,取大小適中的一團綠麵糰,擀成筷子厚的長條狀;另取大小適中的一團白麵糰,搓成大拇指粗的長麵條,再用綠色面片緊緊包裹住白色麵條,來回搓動,讓綠色和白色面充分黏住;再把搓好的長麵條切成大小適中的小面劑子(圖6所示的就是切好的面劑子的橫切面),用雙手把麵糰形狀調整得圓潤之後,按扁成中間白、四周綠的小圓餅。

最後,把外綠內白的小圓餅擀成薄厚適中的餃子皮,按照正常包餃子的方式包成餃子即可。

這幾隻是若蘭捏的,我整理了一下,反而更像「白菜」

這次包餃子,我們全家齊上陣,就連若蘭寶貝也參與進來了。菠菜是若蘭爺爺去地里挖回來並擇好,洗乾淨的;若蘭奶奶負責擇榨汁,和面;若蘭爸爸負責做餡,我負責擀餃子皮和包餃子;若蘭也拿了幾個面劑子,有模有樣的擀皮,放上餡,想學我的樣子包餃子,但不會捏邊,只好從中間捏成一團,我給稍微整理了一下,大家都說若蘭包的那幾隻才最像「白菜」。

正月初三:Q彈雜蔬雞肉丸子

丸子,又稱圓子,一來有著團圓和美的寓意,二來做法豐富,蒸煮煎炸樣樣都好吃,餡料也是豐富多彩,因此也成為過年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在我們老家,過年前好幾天,家裡的主婦們都會炸很多的豬肉丸子,正月里用來招待親戚,紅燒,汆湯或者做下酒菜,美味又方便。

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都不走親戚了,所以就沒有提前炸。正月初二晚上,我和若蘭講過年的飲食習俗,就提到了過年要吃丸子。若蘭就問那我們今年怎麼沒吃丸子呢?我就答應第二天(正月初三)一定讓她吃上象徵著」團圓和美「的丸子。

因為若蘭還小,我嫌油炸的豬肉丸子太油膩,就並且把豬肉換成了雞胸肉(雞,諧音」吉「,過年吃雞,大吉大利,不但鮮香美味不油膩,寓意也不錯哦。),又加入了各種蔬菜粒,改炸為蒸,做成了這款肉香濃郁,鮮味十足,Q彈有嚼勁的」雜蔬雞肉丸子「。

這款」雜蔬雞肉丸子「的做法也很簡單,具體步驟如上圖所示:

首先,準備好所需材料。我準備的有雞胸肉,西蘭花、胡蘿蔔、水果玉米粒,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家裡有的食材進行搭配。將雞胸肉泡去血水,剁成泥;西蘭花、胡蘿蔔分別切碎,和玉米粒一起放入鍋中焯水。

然後,將焯好水的玉米粒、西蘭花、胡蘿蔔放入雞肉泥中,再放入1勺澱粉、少許鹽、雞精、白鬍椒粉調味,用筷子朝著一個方向開始攪動,直至雞肉上勁。

最後,手上粘一點點油,取適量的攪打上勁的雞肉餡,搓成丸子的形狀。全部搓好後放入蒸鍋中蒸熟,裝盤後擠上一些番茄醬和低卡的沙拉醬即可。

在做丸子的過程中,若蘭和小外甥都有參與。那個西蘭花是若蘭給掰成小朵的,玉米粒有一小半是若蘭剝下來的。搓丸子的時候,小外甥全程參與,甚至比我搓的還要好一些(人家搓的更圓)。

蒸好的金色玫瑰花餃子

正月初五:金色玫瑰花蒸餃

中國傳統年俗,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按照老家的習慣,」破五「要吃餃子(過年、進伏、冬至... ...各種節令,似乎都少不了餃子的身影)。「破五」的餃子講究餡兒是一個肉丸的,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與象徵財富的元寶的樣子很相似。此外,餃子裡還有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一頓「破五」的餃子,那麼就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頭,可以增加財富,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

但是,前天才剛剛吃過餃子(正月初一包的翠玉白菜餃子,還給若蘭留了一些,初三早上煮了,若蘭和小外甥兄妹倆當作早餐,又吃了一頓),小外甥問我能不能再給換個花樣(我娘家和婆家不是一個市的,兩地的飲食習慣略有差異。新婚第一年,我做了一些老家那邊的菜,用來招待婆家這邊的親戚,大家覺得新鮮。於是,並不擅長廚藝的我,在婆家親戚們眼裡,卻成了」巧手媳婦「)?

我看到中午若蘭吃的紅心火龍果還剩下半個(切開一個,吃了半邊,還剩半邊),於是有了主意,就用那個火龍果染色,做成玫瑰花蒸餃。具體的做法步驟如下圖所示:

玫瑰花餃子的做法

首先,將火龍果榨汁,用果汁代替清水和面,醒好的麵糰搓成長條後切成大小適中的面劑子,擀成薄厚適中(做蒸餃,餃子皮要稍微薄一點更好)的餃子皮;

接著,將5塊餃子皮排成一排,在中間放上餃子餡(如圖4所示),將另一邊餃子皮對摺蓋上來(如圖5所示),注意:邊緣不要壓緊;然後從一頭捲起來(如圖6所示),收尾處捏緊;

最後,整理一下花瓣(我會在這時候,在餡料比較少的地方再補上一些,一方面餃子餡更多一些,口感會更好,另一方面,有了餃子餡的支撐,「花瓣」會開得更好),一朵玫瑰花餃子就做好了。依次做好所有的玫瑰花,進鍋蒸熟,配上蘸汁,就可以盡享美味了!

在製作這個玫瑰花蒸餃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烏龍事件」:我們做好進鍋蒸之前的餃子明明是玫瑰紅色的,蒸好之後卻變成了黃色的。

因為蒸餃子的時候是若蘭奶奶(婆婆)幫忙燒火的,火比較大,把鍋底的水都給燒乾了,所以她以為是因為火太大,把餃子給「烤黃了」,十分自責。
我趕緊解釋,這件事還真和她的火大不大沒關係,不應該由她來背這個「鍋」。我們包好的餃子是玫瑰紅色,是因為我和面的時候加入了很多火龍果的汁。火龍果中含有比較多的花青素,那個玫瑰紅色,實際上就是這個花青素的顏色。但是,花青素很不穩定,遇熱就會分解,所以,用火龍果染色的餃子在蒸製的時候自然就會變色。雖然變色後不像玫瑰花的顏色了(其實,玫瑰花也不止玫瑰紅這一種顏色,不過我不清楚是不是有黃色的玫瑰花),但是黃色的也很好看啊,而且變色後並不影響它的口感和食用的。

聽完我的解釋,婆婆如釋重負。若蘭和小外甥哪裡還管得了這些,看著像藝術品一樣的玫瑰花餃子,早已忍不住要流口水啦!我把蒸好的餃子用一個大盤子裝好,再給他們每人一隻裝著蘸汁的小碗,小外甥夾起一個餃子,在小碗里蘸一下,一口一口的吃,若蘭可沒這麼「斯文」,一下搶了五六個,堆了高高的一碗,然後用勺子把裡面的餡全掏出來先吃掉,餃子皮堆在一邊,又搶了一碗,才像哥哥一樣一個一個的吃起來。到最後,若蘭竟然比哥哥還多搶了4個(我一共包了20個,若蘭搶了12個,小外甥只吃到了8個,若蘭沒有吃完,還剩了6個沒有餡的)。小外甥吃的意猶未盡,但畢竟是大孩子了,沒吵沒鬧,又和大人們一起吃了一些普通的餃子,吃飽繼續帶著若蘭一起玩去了。

和孩子一起做飯好處多

因為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停工停產,中小學校(包括部分高校)都延遲了開學時間,專門針對3歲以下幼童的早教中心也暫時停課了,具體開課時間還在等待通知。學校延遲開學,孩子還可以在線上課或者在家學習,但早教中心停課,卻讓很多家長都非常著急。

其實,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上早教不如下廚房!帶寶寶下廚房,陪娃的同時順帶也完成了家務,簡直一舉兩得。在歐美的幼兒園和家庭里,讓寶寶進行烹飪活動、參與三餐的製作也是越來越流行。不管是蹣跚學步還是十幾歲的孩子,與孩子們一起做飯,不僅有趣,好處絕對超過你的想像!

1、促進親子感情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我們往往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親子感情,參加親子遊戲啊、一起出外郊遊啊,其實我們忘記了,家裡最常見的做飯活動就是培養親子感情的良好時機啊。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在絕大多數家庭中,廚房稱得上是最活躍的地方。和孩子一起做飯的時候,孩子和家長之間有著諸多的交流和互動,孩子看著家長做出的飯菜會有自豪感和崇拜感覺!父母通過陪孩子做飯,還可以花更多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讓孩子一起分擔做飯的責任,這也是一種增進感情、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2、吸引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

孩子可以在食物製作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孩子一起烹飪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並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比如:揉麵糰,洗蔬菜,撕生菜,都可以觸摸食物引發觸覺。我們在吃食物時所感受到的複雜的味道來自於舌頭和鼻子的味覺。

3、提升孩子的語言和認知能力

很多歐美幼兒園會將烹飪活動作為教授科學知識的主要形式。老師給孩子們機會去預測每一個步驟(攪拌或者加水等等)之後會發生什麼,並鼓勵他們觀察各種材料在混合、溫度升高或受到外力後的變化(比如,我這次蒸玫瑰花餃子的時候,餃子的顏色由玫瑰紅變成了黃色)。

在熱火朝天的製作過程中,孩子們會有很多機會數數、分類、使用各種測量體積的容器等等,和孩子一起做飯的時候,在描述食物的外觀、感覺和味道時,一些新的詞彙,接觸得多了,就能從生活實踐中獲得。

4、勾起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在孩子與大人一起做菜期間,可使孩子對食物產生興趣,對於挑食的孩子,讓他們使用多種水果蔬菜參與做飯,是增加飲食多樣性的非常好的一個辦法!

孩子們會因為好奇忍不住嘗試每種被加入的材料,如麵粉、蔬菜、油、醋等等,感受每種食材獨特的風味。幫助做菜的孩子會期待著吃掉他(她)做的食物,並且還會使家庭氣氛更加愉快、和諧,孩子進餐時的壓力也會隨之減少。即使原來不願意吃的東西,自己做的也願意捧個場呢。

5、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很多家長都因為孩子挑食、食慾不佳而發愁。做飯的過程,是學習健康飲食的最佳時機!在做飯的過程中,家長有機會向孩子介紹新鮮健康的食物,幫助孩子了解不同的食物是什麼樣子的,它們來自哪裡,我們可以解釋食物如何隨溫度變化,或某些食物如何幫助我們的身體健康,這些可以積累孩子的科學觀。

當和孩子一起做飯時,我們可以從製作家庭餐開始,通過傳遞食譜來慶祝家庭的節日,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季節性食譜,添加到家庭食譜中一起做飯,給孩子傳遞健康加工食品方式,是幫助孩子理解健康文化的好方法。父母不必刻意去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因為潛移默化下孩子會更想要嘗試烹飪出健康的食物。

6、鍛鍊孩子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

有些時候,孩子雖然知道如何把玩具拼插得更穩固,但是因為手指手腕力量不足,沒法實現自己的想法,打蛋、擠檸檬汁、攪拌沙拉、塗果醬、揉麵糰,通過這些簡單的烹飪活動,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手指精細動作,還能增強孩子的肌肉力量,促進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這些能力也都是孩子日後拿筆寫字的基礎,讓孩子在玩玩具或是做手工的時候也能更好地完成。

7、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做飯的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可以得到了很好的加強和鍛鍊。《怎樣教給兒童營養知識》的作者柯尼•埃佛 斯認為:「剛開始與孩子一起做飯很可能會浪費時間,增加混亂,但最終面對孩子所能提供的幫助和他日漸増強的自理能力你會非常高興」。

如果在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她)和大人一起動手做菜,能使孩子越來越早地承擔起為自己做飲食的責 任,並且當孩子長大後需要自己做飯時,他就會越有興趣,越有這方面的能力。

選擇一個他 (她)能勝任的角色,讓孩子們「負責」一些細節,比如:如何擺盤,幫忙撕菜葉、掰豆角,都是 2~3 歲孩子最喜歡做的事!

在孩子參與的過程中,積極肯定孩子的認真、努力,會大大提高孩子的積極性。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自尊,還能減輕家長的負擔。如果做的菜好吃的話,孩子也會感到自豪,而且使他(她)獲得了一種難忘的經歷,並逐漸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孩子養成一種良好 的習慣就意味他(她)的身心是健康而穩定的。

8、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烹飪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在歡快的製作過程中允許孩子試吃,讓孩子選擇冰箱裡有的一種水果或者蔬菜加進去,再品嘗自己的創作,再有趣不過了。

如果吃麵食,不妨給孩子一塊揉好的麵糰和工具,讓他盡情發揮創意,製作出不一樣的「饅頭」、「餃子」或者麵條!

準備一些簡單的模具,在做餅乾、做點心的時候,讓孩子一起用模具壓出造型,即使是 2 歲的孩子也能做出造型豐富的餅乾、點心呢。

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孩子學習好,而是讓孩子喜歡學習。只要有心,在家裡也可以為孩子提供早教環境,讓孩子邊學邊做,感受學習的樂趣。趁著假期,趕緊行動起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cFDIXABgx9BqZZIBvx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