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22歲喪母,30歲喪妻,49歲喪子,再難也要一"笑"而過

2020-10-19     左岸楓

原標題:蘇軾:22歲喪母,30歲喪妻,49歲喪子,再難也要一"笑"而過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須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如果像蘇軾認為的這樣:每個時代都有成大事的人,他們不僅具有超乎世人的優秀才能,而且還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那麼蘇東坡自己是否又符合這個標準呢?

先生之難,難於生活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所取得的成就範圍也比較廣。比如說文學研究、書法研究、甚至是政治問題,都是後人可景仰的方向。

蘇軾有很多稱號,比如鐵冠道人和東坡居士。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曾經評價蘇軾為:全才式的藝術巨匠。而蘇軾又被劃分到了豪放派,文學成就又影響了後世。

蘇軾從公元1056年開始,遠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然後在仕途中發光發熱。但因為蘇軾和每一個"運動"者的觀點都不一致,導致最後不斷被貶。

縱觀蘇軾一生,大家會發現他一路走來實在是太難了。年少時期家庭和睦,親人之間的感情非常融洽。然而22歲的時候,母親離開了自己。過了8年,蘇軾30歲時,他的妻子又去世了。再過去一年,父親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蘇軾在42歲的時候差點也追隨家人而去,45歲的時候開始在官場上猛地的走下坡路。蘇軾和王安石、司馬光等人意見各不一致,總是被貶的那一個。49歲的時候愛子痛失,60歲時還在被貶,最後過了6年,悽慘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但不論這一條路如何難走,蘇軾留給後人的背影都是比較偏向於樂觀性的。對於很多難事兒一笑而過的態度,也留給了後人很大的教育啟示:能夠把自己變得更快樂,也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

一笑而過,是不得不笑

如果拿蘇軾和李白單獨出來做對比,會發現這兩個人看上去都比較樂觀。但是李白和蘇軾最大的差異,還在於一個是瀟洒的笑,一個是不得不笑。

這裡的笑,是特指樂觀對待生活的態度。李白的樂觀,從笑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瀟洒的狀態。也就有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給後人留下的一種印象,就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感覺。

而蘇軾的樂觀用笑來體現的話,那就是不得不笑的態度。因為他再不笑,可能就會瘋了。經歷了多種坎坷之後,就等同於是走進了一個迷宮。

如果蘇軾不幫助自己多找一條出路,也許只能困在這個迷宮裡面,然後撞在迷宮的牆上,只能留下悲劇。所以蘇軾的笑,有著對待生活的愛,也有著對待百姓的尊重。

大家都知道蘇軾被調遣到了徐州這個地方,就是名義上的貶官。但蘇軾在這裡卻並沒有消極度日,而是積極修建了水利工程、修建了著名的黃樓建築,甚至大面積去綠化,種了很多青松。然後邀請了很多名人志士來徐州,共同建設地方,造福百姓。

蘇軾不論是被貶官到了哪裡,只要他還在官職上,都明白自己的肩膀上還有一個責任,也就沒有辦法讓自己完全墮落。在這樣強大的為民請命的動力之下,蘇東坡不得不振作,只要心繫百姓,那麼就不得"不笑"。

公元1091年蘇軾被召回京城後,又因為政見不合再度被貶。這一貶就直接被流落儋州,後來北宋換了執政者,新帝登基,又因為政見不合,蘇軾被貶到了惠州。公元1097年,當時已經62歲的蘇東坡依然沒有被朝廷遺忘,再度被貶低,到了如今海南地帶。

但是在每一個被貶低的地方,蘇軾都沒有忘記造福百姓。比如說在海南時,蘇軾就大辦教育,發展學堂風。在蘇軾的管理下,海南有很多優秀子弟都考進了進士。

直到現在人們到海南去旅遊的時候,還能夠觀賞到一些著名的旅遊景點。比如說東坡村、東坡井,甚至是東坡樓等等。人們為了紀念蘇軾,還專門將當地的一種語言稱之為是東坡話。

也就是說,東坡的不得不笑,在官場上最終還是迎來了一個比較好的結局。而這種結局也是比較符合蘇東坡自己的官場願望:只要能夠造福百姓,在哪裡都可以發揮才能。

一笑而過的方法,是自我開解

東坡保持樂觀,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開朗的主要原因,其實離不開這三個。第1點是因為自己樂觀,第2點是會轉移注意力,第3點是善於交流。

樂觀是因為蘇東坡喜歡搞惡作劇,同時也能夠欣賞不同地方的優勢。

曾經蘇東坡想要整蠱一位信仰佛教的朋友,於是就跟這位朋友說:既然你信仰佛教,為什麼不化妝成為一個佛教信徒,去參加禮佛呢?

於是這位朋友就聽信了蘇東坡的建議,然後化妝打扮一番,參與了寺廟活動。主持看到這位男子面有佛像,於是就建議其留下來,並當場就給這位朋友剃度了。

蘇軾看到後哈哈大笑起來,開心的像個孩子。從這則現象當中大家也可以看出,蘇東坡即便是生活中各種不如意,但不會忘記找樂趣。

另外,蘇東坡有一雙欣賞美的眼睛。比如說蘇軾曾經被貶到嶺南,心情可想而知非常糟糕。但是這時候卻聽聞嶺南有一種美食是荔枝非常甜,於是就做了一首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即便是被貶,也能夠在被貶的地方發現美。這也是一種豁達的胸襟,同時也是自我開解、幫助自己找到樂趣的一種方式。

其次,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主要在這三個方面,比如說做飯,遊玩和寫詩。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對於詩詞、書法甚至是書畫等方面的創作成就比較高,這種創作也並不會因為官職上被貶而被放棄。

同時蘇東坡在做飯方面也小有成就,比如說東坡肉直到現在還很有名。像遊玩就更好解釋了,比如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作下的古文。

最後關於交流方面,在蘇東坡身上可以找到兩種體現方式,第1種方式是寫信,第2種方式是認識新的朋友。

蘇東坡即便是被貶到了不同的地方去當官,但是他卻沒有忘記與他人交流。通過寫信的方式和自己的親人以及老朋友們保持聯繫,當然這也是自我開解的方式,可以找到傾訴的對象,也可以找到被關懷的溫暖。

關於交友,是因為蘇東坡的性格比較豁達,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優,認識到了很多不同的人。這可以從別人的思維方式里,找到幫助自己成長的點,是自我開解的另一個渠道。

於是,這才有了蘇軾苦難一生的自述:我太難了,但我一笑而過。現實中比蘇軾過得容易的人應該大有人在,但像蘇軾一樣樂觀的人,應該少之又少。所以,大家憑什麼不快樂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SRmQXUBd8y1i3sJJp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