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唇魚是水中的黃金

2019-08-02     建築小哥80後

黃唇魚,閩粵人稱金錢鮸、金錢猛魚,又名(魚高)。溫州人稱黃甘,屬硬骨魚綱鱸形同石首魚科,體長、側扁,尾柄細長。近海暖溫性稀有底層魚類,棲息於近海水深50~60米海區,幼魚棲息於河口及其附近沿岸, 分布於東海和南海北部。為肉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和蝦、蟹等大型甲殼類為食,幼魚則以蝦類為食。黃唇魚是中國的特有魚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基本簡介

黃唇魚

黃唇魚,閩粵人稱金錢鮸。溫州人稱黃甘,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系近海暖溫性稀有底層魚類。黃唇魚體長、側扁、尾柄細長。吻突出。頭部被圓鱗,體被銀元般櫛鱗。體背側棕灰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胸鰭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銅鈴,上側位;口端位,斜裂;牙細小,上額外行牙和下額內行牙擴大;背鰭連續;臀鰭第二鰭棘粗長,尾鰭楔形,為名貴珍稀魚類[3]。

黃唇魚體長1~1.5米,重15~30公斤。大可達80餘公斤。由於數量稀少,加上沿海各地捕撈強度加劇,目前瀕臨滅絕。

外形特徵

成年黃唇魚

黃唇魚成年後體長一至一點五米,重十五至三十公斤。最大可達五十餘公斤。體背側棕灰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色。胸鰭基部腋下有一個黑斑,背鰭鰭棘和鰭條部邊緣黑色,尾鰭灰黑色,腹鰭和臀鰭淺色。

黃唇魚是中國的特有魚種,體長、側扁,尾柄細長、吻突出,頭部被圓鱗、體被銀元般櫛鱗,體背側棕灰帶橙黃色,腹側灰白,胸鰭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銅鈴,上側位;口端位,斜裂;牙細小,上額外行牙和下額內行牙擴大;背鰭連續;臀鰭第二鰭棘粗長,尾鰭楔形。為名貴珍稀魚類。

黃唇魚體型呈長的紡錘型,背部隆起,腹部從胸鰭至肛門較平直,臀鰭至尾柄急速向上收窄;魚頭背部呈八字型,中等大,側扁;吻稍尖,吻長大於眼徑,眼徑大於眼間距;口前位,口裂從吻端向下側傾斜,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有齒,尖細;體長為體高的3.4倍,為頭長的4倍,為尾柄長的3.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3.4倍;頭長為眼徑的5.75倍,為眼間距的7.2倍,為吻長的3.8倍,為口裂長的2.9倍。[1]

鰭式:背鰭VII,I-24,胸鰭15,腹鰭I-5,臀鰭II-7,尾鰭18。背鰭起點在體長的三分之一處,第三棘最長,為頭長的52%;胸鰭尖長;腹鰭胸位,在胸鰭的下方,第一鰭條延伸突出,呈線狀;尾鰭呈標槍頭狀。

鱗片形狀:橢圓型0.8:1.0,細櫛鱗,頭、軀幹、尾部都被鱗。

側線鱗 :側線完整,前半部呈向上的弧型,後半部較平直,至尾柄末端為62個,尾鰭處另有18個不明顯的側線鱗,直至尾鰭末端。

頭至肛門為體長的60%,鰓瓢4,鰓耙11。胃呈T字型,長為眼徑的4倍,寬為眼徑的2倍。腸長為體長的63%,較粗大,有兩次盤彎。膘中等大,一室,膘重為體重的1.78%,膘的前端有兩條氣管,直通至頭部的耳石處。

黃唇魚體背棕黃色,腹側灰黃色,各鰭色素較深,呈灰黑色。胸鰭腋下有一園型黑斑。

品種介紹

按魚體外型區分,黃唇魚有兩種:

一種頭鈍,叫大鷗,又稱排口或大頭黃唇魚,棲息在10米以上的深水處,純海水區域較多;

另一種頭較尖,叫白花,又稱尖頭白花,常棲息於鹹淡水河口海域的中上層。東莞海域兩種黃唇魚都有,大頭黃唇魚較少見,尖頭白花較多。

生活習性

黃唇魚

尖頭黃唇魚生活在海、淡水交匯的河口海域,鹽度在0.5-18‰之間,有時溯餌,可直至河口淡水處;喜居水深、有魚礁、水流較緩的海域;黃唇魚在水清時集群,水濁時分散。黃唇魚以魚、蝦為食,東莞海域的黃唇魚,12-5月吃蝦為主,6-8月吃彈塗魚為主,9-11月吃鯔魚為主。在農曆23-26日最低潮、平流水、吹東風時,黃唇魚苗便會成群浮上水面;當開始漲潮、水流動、不是吹東風時,黃唇魚苗便散群下沉。

黃唇魚棲息於近海水深50~60米海區,幼魚棲息於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一般體長為1~1.5米,大者可達50公斤以上。該魚以蝦、蟹等甲殼類及小魚為食。喜逆流渾水,厭強光;3~6月向沿岸洄遊,產卵繁殖。在此期間,由於其鰾內空氣振動在水下傳出媚媚動聽的聲響,時強時弱,且有音樂之旋律,100米周圍海區可聞其聲。以往,溫州洞頭、南、北麂漁場及甌江河口段也時有捕撈。

黃唇魚在清明至穀雨時期產卵。根據歷年捕獲的黃唇魚性腺發育的資料統計,東莞海域,天然生長的黃唇魚,體重要達15kg以上時,才有完全成熟的卵。卵巢重可達魚體重的20%,卵粒大小如鯉魚卵,吸水後比原來大30-50%,估計為粘性卵。黃唇魚在清明至穀雨左右產卵,東莞海域的產卵場,在龍穴到大虎一帶的獅子洋海域,該處雖為河口,但洋面開闊,各處水流情況不同、深淺不一,最深處有30多米,沉船較多,底部為沙質或蚝殼底。產卵後雌性黃唇魚腹部鱗片粗糙,疑是產卵時,摩擦硬物所致。

東莞海域在鹹淡水交界之處,飼料生物資源豐富,而大型的浮游生物可形成食用的「蝦春」,對幼魚的攝食及成魚的生長發育非常有利。清明後魚卵孵化的幼苗,經40多天的生長,到端午節左右,東莞海域可見6-8cm的黃唇魚苗,農曆八月體重為50-150g,農曆十月為350-400g。有人在港養水域放入天然水域捕獲的黃唇魚種進行養殖,不投餌料,以大排大灌的方法,引入天然餌料,放養時體重50-200g,經14個月養殖後進行檢查,捕獲其中一尾,其體重為1kg。

分布範圍

黃唇魚

黃唇魚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西北部的福建、上海、浙江、香港和澳門沿岸,亦有記錄於台灣海峽。國外分布於越南一方的北部灣等地。

在香港,黃唇魚主要棲息在南面水域,如青山一帶水域、索罟灣和蒲台島等。

主要分布於河口,可見於半鹹淡水和海洋。

長江、舟山群島、閩江和珠江河口的香港至太平水域曾是它們的繁殖地,夏季期間繁殖於半鹹淡水的河口沙質或泥質環境。有集體產卵的習性。在珠江河口,根據漁民的資料,在環境適宜的時節會有較多的產卵個體,東莞仍有黃唇魚繁殖。[2]

產區介紹

黃唇魚

黃唇魚主要產區在廣東沿海和閩南漁場。棲息在近海水深50~60米海區,幼魚棲息於河口及其附近沿岸,大多體長為1~1.5米,大者能達50公斤以上。該魚以蝦和蟹等甲殼類及小魚為食。喜歡逆流渾水,厭強光;3月~6月向沿岸洄遊,產卵繁殖。在此期間,由於其鰾內空氣振動在水下傳出媚媚動聽的聲響,時強時弱,且有音樂之旋律,100米周圍海區可聞其聲。以往,溫州洞頭、南、北麂漁場及甌江河口段也時有捕撈。

2004年11月中旬至2005年2月下旬,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黃唇魚頻頻現身粵東南澳海域,僅自撞漁網被誤捕的就達12條。為南澳島50多年來所罕見。

地處東海、南海交匯處的南澳島,原來黃唇魚資源較為豐富,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期間,這裡的近海和內灣漁民時而捕獲這種魚或發現其死魚浮身。但由於後來幼魚棲息的江河下游、河口和生長海域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人為的過度捕撈,使黃唇魚處於瀕臨滅絕的地步。就南澳而言,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每年捕撈的黃唇魚不但屈指可數,而且魚體逐年細小。1984年4月9日,南澳縣後宅鎮山頂村漁民曾捕到長1.8米、體重達86公斤的黃唇魚,為南海區捕撈史上所罕見。但近10餘年,別說體重20公斤左右的黃唇魚不見蹤影,就是體重10公斤以下的黃唇魚也難得一見。

在南澳海域自撞漁網被誤捕的黃唇魚多為10公斤左右的個體,最小的體重只有7公斤,最大者體重達18公斤,大多被流刺網纏獲,個別為底拖網捕獲。就連過去從未捕得這種刁鑽魚類的浮拖作業以及內灣定置網這次都有誤捕記錄。有關專家根據這些黃唇魚生長期、群體結構等方面的情況分析,認為現身南澳海域的黃唇魚種群可觀,具有一定的生長密度。如果保護得當,無論是安居於當地海域,還是按習性洄遊,將有望達到可持續生長的密度,也為開展黃唇魚的人工馴養、繁殖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生存威脅

環境惡化與人為捕撈使黃唇魚日益減少。在香港,濫捕及水質惡化令黃唇魚愈來愈罕見。香港仍沒有管制禁捕黃唇魚,在本港水域捕殺並非違法。香港政府於2007年提出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議亦有可能影響在港繁殖的黃唇魚。

珍貴价值

藥用價值

黃唇魚魚鰾

據老漁民介紹說,黃唇魚在解放前,溫州沿海各地常有捕撈,視為上等大補品,尤其是魚鰾(俗稱「魚膠」)甚為珍貴,素有「貴如黃金」之說。黃唇魚雖體似黃魚,但魚鰾形狀特殊,呈圓筒型,前端寬平,由兩側各伸出一把細長,約與鰾等長的側管(俗稱鬍鬚)向後深入體壁肌肉層內。其魚鰾上部粘有肥厚的膠原蛋白;以金黃色,鮮艷有光澤和鼓狀波紋為上品。魚膠的特殊功效滋補肝腎功能,賽如高麗(參),止血甚佳,尤對孕婦產後血崩等有藥到病除之效。故從前一般漁村若捕到黃唇魚、舉村慶賀,分而食之。並將魚鰾曬乾,珍藏,以供產婦出血時之急用,可見民風淳樸之一斑。

據說,洞頭縣北沙鄉於1957年捕獲一條65公斤的黃唇魚,漁民將鰾取出風乾後,呈寄北京獻給毛澤東主席,而中央辦公廳將其完璧歸趙,並覆信表示感謝。

據廣東媒體報道,2007年4月初,廣東湛江一漁民也曾捕獲一條重達49公斤的黃唇魚,隨後被一酒店以58萬元收購,酒店烹食了魚肉,留下價值200萬元的魚肚不肯賣。

2010年2月3日,浙江樂清市蒲岐一水產公司從廣東湛江收購的一條黃唇魚,被三位溫州老闆花345萬元買走。該黃唇魚於2月2日由南海漁民捕得,重達140多斤,長約1.5米,最寬處約0.5米。該魚魚鰾重達3斤3兩,魚頭43斤,此兩項價值就高達300多萬元。

2012年8月14日,福建省連江縣一漁民,從附近海域拖回一條重達160斤的黃唇魚,他以一斤兩萬多元的價格把魚賣給了一名魚販子,得錢約300萬元。

據黃岐鎮漁民和魚販介紹,十幾二十年前,黃唇魚已比較昂貴,屬於高檔魚類,上世紀90年代,一斤魚從幾十元、近百元漲到數百元、一兩千元。在五六年前,黃唇魚每斤大約在五六千元左右,近幾年價格飛漲,從突破萬元到突破兩萬元,有的甚至以每斤3萬元的價格成交。不過,其中價格的差異,與魚的大小、新鮮程度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黃唇魚為何如此昂貴?福州水產專家稱,黃唇魚各個部位價值不同,最具價值的是其魚膘。一條黃唇魚一般都要按魚肉、魚肚細分賣。通常,魚肉都會轉賣給高檔酒店供食客食用,一斤大約2000~3000元。魚膘和魚頭可作藥材,通過層層轉手,最後流入藥材商和藥店。「黃唇魚的鮮膠(註:魚膘)就是同等重量的黃金價格也難望其項背」,該水產專家說,黃唇魚在廣東一帶俗名黃金魚,所言非虛。

黃唇魚之所以金貴,並不是它的味道鮮美。據黃岐當地老漁民介紹,幾十年前,福建浙江沿海時常會捕到黃唇魚,這些老漁民很多都吃過黃唇魚。其實黃唇魚口感一般,其肉呈瓣狀,較粗糙,還不如大黃魚鮮美。

黃唇魚鰾的醫用價值與魚膠一樣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據分析,500克含蛋白質442克,脂肪l克,鈣250毫克,磷145毫克,鐵13毫克。中醫認為:有扶正固本、大補真元、強身健體之藥效,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可用於治療結核、風濕性心臟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脈管炎、神經衰弱、婦女經虧等症,且對防治過敏性出血紫斑病、腎虧腰痛、食道癌也有一定的療效。

學術價值

由於黃唇魚鰾的形態已經轉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類型,在系統發育上成為石首魚科的一個小支,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於黃唇魚,國家也是有保護它們的,把它們列為中國國家重點水生野生動物,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人工繁殖也正在研究中。

經濟價值

黃唇魚的魚鰾價格高昂,較同等重量的黃金為貴。 魚鰾可製成中國傳統的「鮑參翅肚」中的「肚」,即被認為最上等的花膠,白花膠或稱黃鰲膠,白花膠。

中醫指花膠能療傷鎮痛。魚鱗和魚肉是中藥藥材。

由於黃唇魚非常珍貴,大型的黃唇魚價格甚至高至每條100萬港元。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廣東省受保護物種以及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在中國買賣黃唇魚是違法行為。2005年於珠江河口的東莞市設立一個東起威遠島西岸,南至太平水道南河口,西起廣州交界,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積達686公頃的黃唇魚國家保護中心(黃唇魚市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其繁殖地。

黃唇魚亦於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

黃唇魚至今仍未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中。

在香港,只有占全港水域2%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作禁捕區提供保護,但仍沒有管制禁捕黃唇魚,在本港水域捕殺黃唇魚並非違法。

保護區域

自然保護區名稱:東莞市黃唇魚市級自然保護區;範圍:東起威遠島西岸,西與廣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積686公頃;地理坐標:東至113°39′16″,西至113°36′26″,南至22°45′48″,北至22°48′41″;主要保護對象: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唇魚。

人類捕撈

黃唇魚

黃唇魚面臨沉重的捕漁壓力,由於黃唇魚的魚鰾價格高昂,引致過度采捕問題嚴重,魚獲產量不斷下降,體型也不斷縮小。濫捕令能生長至成熟階段的黃唇魚減少,捕獲的黃唇魚很多也未成年,沒有商業價值。而捕魚科技愈加先進,回聲探測器和炸藥捕魚等科技,也大大加劇過度采捕問題。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填海及發展,污染等威脅到黃唇魚的繁殖和生存。非法采捕問題亦十分嚴重,雖然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和廣東省受保護水生動物,但黃唇魚現今價格可以高至每條100萬港元,強大的經濟誘因令非法捕捉和買賣持續。

在香港,黃唇魚曾是大澳重要魚獲,有「大澳魚」之稱,但濫捕及水質惡化令黃唇魚愈來愈罕見。香港仍沒有管制禁捕黃唇魚,在本港水域捕殺並非違法。香港政府於2007年提出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議亦有可能影響在港繁殖的黃唇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FF1fWwBvvf6VcSZ-J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