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兩首關於讀書的詩,讓人敬佩的讀書人,發人深省!

2020-04-23     中華詩詞彙

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設立這個日期是為了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說到我國古代的讀書典故,可謂是數不勝數,「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映月讀書」、「螢囊映雪」等典故更是老少皆知。這些勤奮的年輕人、這些古老的典故如一盞明燈照耀著我們的學習之路。

當然,關於勸學、讀書的詩詞、文章亦是不少,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送東陽馬生序」;如顏真卿的《勸學》里曾寫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如陸遊教導自己的孩子所寫的詩《冬夜讀書示子聿》里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長輩教導自己子女讀書的詩更是讓人看得感動、顯得真實。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兩首關於讀書的詩,卻是兩位讀書人自身狀態的描述,而意境卻截然不同。

我們先來看第一首詩,如下: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這是一首描寫自身讀書生活的詩,也是一首惜時之詩。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春深」是指的晚春,暮春,詩人由於太專心念書,卻不知道時光飛逝,猛然間才發現已經是暮春時節,但是詩人並沒有被自己的認真學習狀態所感動,反而覺得時間過得太快,只想學習更多的東西,但是時間卻如同不夠。詩人將「金子」比作流走的「光陰」,勸誡人們要好好學習,珍惜光陰。當然,這句詩也成為了千古名言,一直勉勵著後人珍惜時間,豐富自己。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這句詩解釋了詩人為何為猛然發現已經是暮春時節,原來是道人們來逗笑自己,自己才從周公、孔子的教導里跳出來。道人本就是清靜無為,而詩人竟然需要道人來逗笑,又從側面反映出自己讀書的專心。

接來下,我們來看第二首詩,如下:

《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這首詩雖是寫清明,但是寫出了詩人求學時期的清貧的生活。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清明時節應當是出門踏青的好日子,然而在這種好日子裡,詩人卻無花無酒,心情孤寂。詩人更是自嘲,說自己如「野僧」一般,更加顯得清貧孤寂。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這裡有一個典故,「新火」,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伍子胥,定清明的前一、兩日為寒食節,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節。

詩人向鄰居討來的新火本是生活所需,但是詩人卻點燃了書桌上的燈,用來發奮讀書。讀書變成了詩人的寄託,和先前感到的孤寂完全不同,詩人將他的痛苦與孤寂化作動力,隨他苦讀詩書的燈,仿佛點燃了生命的火炬,照亮了他前進的道路。

縱觀這兩首詩,第一首描寫了詩人讀書時的精神狀態,而後一首則是詩人自嘲自己讀書生活清貧。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對比,表明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時代,讀書人發奮向上、認真讀書的學習狀態。與他們相比,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已經相當的充裕,但是人卻變得浮躁,浮躁得甚至翻不開書了,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1JrqXEBfwtFQPkds_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