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過客唐伯虎,終是天上桃花仙,他寫的一句詞如今火遍全網!

2020-04-29     中華詩詞彙

一句「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突然就火遍了全網,許多有才華的網友更是給它續上了後半句,如:「朝迎暮色晚見辰,豈不思君,怎不思君」。一句溫柔的表白情話,如同一顆細小的石頭掉進了水裡,讓人平靜的心裡盪起了漣漪。

如此溫柔的情話,卻是出自於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說起唐伯虎,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便是周星馳在《唐伯虎點秋香》里的那個華安形象,風流有才,又不失幽默,最後抱得美人歸。再深入了解,大家可能會知道那句「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而這句「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則是出自於唐伯虎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現實中的唐伯虎也沒有周星馳所扮演的那樣逍遙、洒脫,而是一個徹底的人生輸家。

唐伯虎從小聰明伶俐,十四歲時,結識才子文徵明,連文徵明的父親也誇讚唐伯虎的才學。1485年,唐伯虎初露鋒芒,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蘇州府。但是唐伯虎從來不是虛心之人,他放浪不羈、不拘一格,直到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來臨。

1494年,年僅24歲的唐伯虎的父親去世,然而悲劇沒有停止,接下來的一兩年里,他接連承受著喪母、喪妻、喪子、喪妹之痛。親人離世、家道中落,年紀親親的唐伯虎卻滿頭白髮。在他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唐伯虎開始認真讀書,準備科考。

常言道:不怕別人聰明,就怕別人聰明還比你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28歲的唐伯虎應天府鄉試第一名,故後世亦稱他「唐解元」。唐伯虎以為,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的目標不僅是中進士,更是要連中三元,不僅是他,連世人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只是,在1499年,唐伯虎遇到了足以改變他人生命運的人——徐經。說起徐經,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孫子的孫子,卻是走遍全國的千古奇人徐霞客。唐伯虎與徐經結伴而行,當年的考試題目格外的生僻,但是在眾多學子中,唐伯虎與徐經卻答得很優秀。質疑聲來到,舉報來到,二人鋃鐺入獄。

受不了酷刑的徐經,終於承認自己買題,龍顏大怒,二人終生不得參加科考,不僅如此,兩人還被貶作小吏。以唐伯虎的性格,他當然不會去做小吏,甚至以此為恥。

巔峰產生虛偽擁護,黃昏見證真正信徒。只是真正的信徒又何其少,曾經被萬眾期待的天才,跌落了神台,嘲笑聲、譏諷聲絡繹不絕。家庭不和,妻子出走......罷了,遠離這世俗,從此流連花間,縱情酒色!

1507年,唐伯虎建成了桃花庵,做起了自己的「桃花仙」,一首《桃花庵歌》更是流傳於世。

《桃花庵》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唐伯虎通過這首詩為表達其樂于歸隱、淡泊功名的生活態度,但是誰又能說,這首詩就沒有飽含他的對生活的失望以及人生的無奈呢?

唐寅曾在臨終前,曾寫過一首詩,如下

《臨終詩》

明代:唐寅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對於我而言,陽間與陰間又有何區別,是當時在異鄉漂泊罷了。初讀感覺洒脫,仔細品來,陽間與陰間無差別,這是對人生何等的失望,人間如陰間,我都只是過客。所謂的洒脫,只不過是外表的堅強罷了。

終於,1523年,「過客」唐伯虎離開了這人間,去天上做「桃花仙」了!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這首《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下銷魂。

愁聚眉峰盡日顰,千點啼痕,萬點啼痕。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這是一首閨怨詞,詞人以女子的口吻寫下了這首詞!

「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春天到來,春雨滴在梨花上,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女子卻沒有心情出門欣賞,而是緊閉房門,只因相思之苦,就這麼靜靜地發獃、思念,虛度了光陰光陰。

「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下銷魂」,不是不願出門,而是確實毫無心情,因為遇到了美景、樂事無人述說,賞花也會想起你,賞月也會想起你,而你不在我身邊,只有無盡的銷魂罷了。

「愁聚眉峰盡日顰,千點啼痕,萬點啼痕」,整日裡一臉愁容,臉上無數的淚痕,都是思念你的緣故。「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從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著天色雲霞,走路時想念你啊,坐著時也是想念你!

縱觀此詞,詞人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被相思折磨的女子的痛苦,別具心裁令人嘆服!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3QZ0HEBfwtFQPkdRW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