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28)
《 我們是存在者還是利用者》
如果生命是有機物質的偶然產物,如果生命是自然世界的附著物,如果人類只是生命中的偶然,是偶然中的偶然,如果存在本身與生命及人無關,存在在我們的存在以外,我們是存在者嗎?我們能代表存在本身嗎?我們無法作出肯定的回答,因為我們更像是固有存在的附著物、棲居者、匆匆過客,我們充其量只能作為利用者,利用存在生存,利用存在來討得一份生存的權利。

作為利用者與作為存在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存在者就是存在本身,他的一切存在原理、存在過程,存在形態、存在規則、存在目的等都與存在本身的實際狀態吻合,存在者應該是存在的代表。而利用者僅僅是利用存在物來實現自己的存在,這種利用是暫時的、權宜的、局部的、選擇性的有限使用,這種利用跟存在的本質、目的與意義毫不相關,並且極有可能存在衝突,因為利用者有自己的利用目的,而這些目的極有可能不被存在所接受。利用者僅僅是存在的局外人,存在對於他只是利用的過程,利用者利用存在來達到什麼目的?誰也不知道。
人有幸還是不幸做了存在的利用者?誰讓人成為利用者?這可能無從考證,但如果人不把自己作為利用者,誰能把人作為利用者?當人把物質作為「第一性」的存在,當大自然被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人是不得不作為利用者存在的。人把自己定義為客居在地球上的人,這就決定了其後的一切成為既成事實。人不得不把自己作為利用者,因為客觀物質被另行定義為與人無關,而人又不得不使用物質來滿足生存需要,選擇利用物質成了人唯一的選擇。

處於利用世界的地位是讓人尷尬的,不但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還有借物不還的嫌疑,更有偷劫搶掠的罪名,我們在地球上的放肆行為都不是天經地義的,可能全都是盲目愚蠢的瞎折騰。因為我們的生存並無目的,無目的的行為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竟然就損壞了地球。艱辛生存的人類其實也活得相當冤屈。利用者的心理地位是卑下的,得小心翼翼、又誠惶誠恐地向不知所以然的物質世界討生活,因為一切都不是自己的,一切都只是利用之物,人在利用的過程中是沒有確定而踏實的地位的,所以,人類把自己跟大自然相比時,自覺渺如塵沙不是沒有來由的,自然世界萬萬年,借居的人類有多少年?人自卑得無地自容不是一個笑話,是一個讓人落淚的心理事實。
人偶然居住在陌生又不可知的地球上像在上演一齣悲劇,所有的人都在祈禱著不可預測的未來與命運,因為悲劇的主角不可更改,人們能做的就是憐憫自己。

誰不嚮往著做一個存在者,心安理得又天經地義地經營著自己的家園,沒有卑下心態,沒有恐懼心理,沒有猥瑣念頭,沒有受虐的遭遇,也沒有暴虐的行為。有的是與一切的和諧關係,是與一切的共同存在,是與存在一起的整體存在。與存在同一目的是最可靠的歸依,與存在保持相同意義是行為的根據,在心無旁騖的目的中存在是幸福的,在實現意義的行為過程中是愉悅的。做一個存在者是最終的歸宿。(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二部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書名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