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老年,究竟是清靜休養好,還是勤奮用腦好?這雖受各人個體差異、生活習慣、閱歷不同而不能千篇一律,但國內外有關學者一致認為:老年人除了應該保持良好的習慣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要儘可能地多動腦、多動手。
常言道:「腦怕不用,身怕不動。」研究發現,人在進行體力和腦力勞動時,其大腦血管常處於舒展狀態,大腦細胞得到充分供血、供氧。如果能合理利用大腦,不但不會減短壽命,反而有利於延緩衰老。
勤奮好學之人,往往遠離「酒、色、財、氣」,不易沾染惡習,可以避免「恙嗔之心」「慍怒之氣」的干擾,自然有利於身心健康。美國心理學博土雷米曾經發現,外出工作的婦女要比家庭婦女患病率低。進而得出結論:勤奮工作有益健康。
許多熱愛事業並有成就的人,常常會覺得最難忘的時光往往在艱苦工作的時候。工作在人與現實生活之間架起了橋樑,使人們能與社會廣泛接觸,參加集體活動,得到友誼、溫暖和真誠。這對身心健康大為有益,因而使人不容易患病。
古今中外許多名人的故事也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機械記憶力雖逐漸減弱,但由於知識積累和工作經驗的不斷豐富,智力的自然衰退並不顯著。我國唐朝名醫孫思邈的醫學巨著《千金要方》,是他在100歲時完成的;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重要農業科學著作《農政全要》,是在63歲時才動筆寫的。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教授在80歲高齡時開始寫《中國哲學史新篇》,直到這本著作寫完後才與世長辭,享年95歲;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在71歲時完成了長達20萬字的著名小說《復活》撰寫;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第1033項專利,是在81歲取得的。
可見,勤奮好學、積極用腦、熱愛生活,是對自己生命、前途、事業充滿信心、活力和勇氣的表現,往往會形成一種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對身體起到一種良性的、有益的刺激作用,同時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和臟腑功能,既有利於保持心理健康,還可延長生理壽命。然而社會上有些老年人退休後,剛過60歲就自認「風燭殘年」,失去進取心、精神懶散、無所事事,以至削弱了抗病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使身心憔悴,過快衰老。
勤奮雖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狀態、生活方式、工作方法,但也要注意合理安排時間,講究勞逸結合,量力而行,絕不能過分緊張,超負荷工作,更不能思慮過重,操勞過度,以防積勞成疾。老年人平時要注意科學飲食、均衡營養、生活規律、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暢、精神快樂;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鍊,提高身體素質和抗病能力。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