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均糧食產量超過世界水平,每年仍大量進口?

2019-07-25     有農有藝

中國農業科學院於近日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預計今年我國農產品供給總量仍將較為充足,糧食產量將持平略增。從2003年起直到現在,我們的糧食每年都在增產。

增產的原因不外乎高質量種子的研發、增產肥料的大量使用、農用機械的廣泛使用等。儘管我國農民數量已在減少,但不斷擴大的耕地面積和不斷提高的土地產出率,已讓我國每年的糧食增產成為不爭的事實。

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目前,我國國內糧食供需總體寬鬆,庫存充裕,糧食儲備已經大大超過世界糧農組織規定的17%至18%的安全警戒線。

但是從每年的糧食進口數據來看,我國每年又都在大量進口糧食。以大豆為例,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9500多萬噸,2018年進口8800多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年度進口量占全球總量的60%左右。為什麼在糧食逐年增產、糧食儲備已超世界平均水平的前提下,我國每年仍然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呢?

這是因為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已經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短缺已經成為當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突出問題,需要通過進口來調劑餘缺。一方面品種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穀物雖然保持較高自給水平,稻穀連續多年產大於需,口糧在數量上已經得到保障,但是玉米已連續兩年出現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另一方面城鄉居民糧食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對優質糧食需求持續增加,而國內優質糧食供給不足。如小麥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口糧,國產小麥以中低筋品種為主,蛋白質含量較低,製作高端麵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麥國內供應不足,需要通過進口來解決。

此外,我國糧食進口量的逐年遞增還有其他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為了避免「穀賤傷農」,政府設定了糧食最低收購價,使得從農民手裡收糧的價格遠遠高於從國外進口糧食的價格,使得國內農產品相關行業傾向於從國外進口糧食;二是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農產品關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成為農產品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使得外國農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

糧食安全作為保證國家安全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的。作為農業大國,我們既要與世界其他各國建立好糧食貿易關係,又要解決好糧食供應的結構性矛盾,減少對國外其他國家糧食進口的依賴,才能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與國家穩定。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P5QLGwBmyVoG_1ZCU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