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
這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熱度頗高,和朋友聊起這部劇時,他們都說非常真實。可能這也是現在電視劇的一個走向,就像我前段時間陪女朋友一起看的《少年派》,裡面有很多接地氣的現實元素,容易引發一大波人的共鳴。
走心的內容,確實能夠吸引我們的目光。
今天我繼續看劇時,英子在橋上奔跑,然後想跳海的情節讓我淚奔了。
我為英子感到難過,因為沒有人不畏懼死亡,想要擁抱死亡的人,那得有多痛苦才能那麼義無反顧啊!
其實出現這個讓人淚奔的場景,前面已經有很多伏筆了。丁一自殺,劉靜得病,英子想上的學校上不了,離婚家庭,再加上控制欲極強的媽媽,我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絕望。
站在橋上欲跳海的英子,一邊哭一邊對她的媽媽宋倩說:「你從來都是憑著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你都是想為我好,但那都是你想的,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你們已經對我夠好了,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
「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
這一句句扎心且讓人淚奔的話語背後,有三個非常可怕的字眼——「為你好」。這三個字實在太沉重,很多時候說不得,也沒法說,背不動,但還不得不背。
01 每個人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在《小歡喜》這部劇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為了照顧女兒英子,為了讓女兒考上清華北大,幾乎一手包辦了英子的一切。
她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專心陪伴女兒學習;她給女兒的房間裝上透明玻璃,只是為了方便看到女兒的一舉一動;她為了不讓女人參加天文館的演講,使出了渾身解數……
她已經為女兒設計好了人生之路,想讓女兒按照她的安排,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要有任何的反抗和其他意見。
所有的安排,她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所以你全部都要聽我的;
我是為你好,所以你一定要考清華北大;
我是為你好,所以你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
一直到英子承受不住巨大的痛苦而想要跳海時,她還在問:「你為什麼非要去那個南大呀?」
我就是想逃離你!
也許一直到那時,她還是不理解:我做了這麼多都是為你好,為什麼你要選擇輕生,你要如此傷害我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在考慮問題時,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哪怕做的不是正確的事情,也會找種種理由合理化自己。我們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不得已,是可以被原諒的。
英子的成績其實已經很好了,但媽媽還一直不滿意,不停地敲打英子。媽媽在極力控制英子的一切,時間一久,英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慮她媽媽的感受,思考媽媽會不會發火。因為媽媽一旦發火,後果每次都很嚴重。
在這樣的母女關係中,英子慢慢變成了討好者。她外在的所有善解人意,都是因為內在的討好;她所表現出來的活潑調皮,其實都源於內心的敏感。
日積月累,英子的難受只能留給自己,一直處於內耗當中,不斷吞噬著她的生命力。「為你好」就像一把鈍刀,每天往她的心裡接近一點,而所有的這一切,她的媽媽根本沒有察覺。
因為媽媽覺得,我都是為你好。
我為你好,我就是正確的。
02 為你好,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控制欲
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父母打著愛的名義來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最後發生矛盾時,他們只會說三個字——為你好。
越長大我才越發現,其實比作為更難的,是不作為;比控制更難的,是適當放手。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同時因為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已經積累的經濟基礎,會自然而然地指導自己孩子的人生。
例如:你好好學習,爭取考一個好大學,以後找個穩定的工作,然後我們這輩子就安心了。
或者你畢業之後回咱們家,我們給你湊錢買套房子,再幫你找個工作,談個對象,我們也就放心了。
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所以在看電視時,常常感同身受。我當年讀書時,父母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畢業後我們給你找關係在縣裡找一份工作,這樣你一輩子就舒坦了。」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找其他話題岔過去,因為我不想回我們那個小縣城,也不想做父母安排的那份工作。我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想法,我真的想靠自己的能力去外面體驗一番。
另外我和父母經常有矛盾的地方就是金錢觀和婚姻觀。在他們的認知里,賺到的錢必須都存起來,買其他非生活必須品就是亂花錢。同時他們覺得你既然談戀愛了,就趕緊結婚,你辦完事,我們就不操心你了。
而我覺得,在學校里打工賺的幾百上千元,本身不多,所以我更願意買點書或者去其他地方窮游一番開開眼。對於婚姻,我覺得兩個人需要慢慢磨合,時機成熟自然而然會結婚。
這方面我也和父母努力溝通過,溝通不暢時我們也會爭吵。他們總覺得他們是對的,因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造就了他們強大的意志,當我和他們講道理時,他們只會用「習俗」「你還小你不懂」等理由來讓我屈服。
所以這些年,我身邊本來很多談得很好的情侶最後分手了,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的意志。
父母覺得孩子八字不合,覺得孩子談的對象家庭條件太差,覺得不能找外地的……到最後,面對父母的控制欲,大部分孩子屈服了,還有一部分擺脫了。
當然,擺脫的過程也是極其艱難的。
03 別人設計好的路,我們不一定喜歡
如果你的人生,從出生到死亡,全被別人設計好了,你會願意嗎?先不要著急回答。《楚門的世界》,就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孩子,從出生,他的生活就被別人完全設計好了,每一個細節,都按部就班。這個孩子叫楚門,他的夢想,是航海。但其實只有他不知道,他的生活,是一場真人秀,24小時,被全球觀眾觀看。
為了留住逐漸長大的楚門,導演甚至設計了一場海難,讓楚門的「父親」溺水身亡。從此楚門開始怕海,繼續留在了桃源鎮。
慢慢的,當他真正開始努力生活時,他發現,原來他的生活,全部都是假的。他流著眼淚,絕望地問:「And who am I?」時,所有人都哭了,但是沒有人理他。最後,他決定反抗,不惜一切去航海,追尋自己的夢想,自己所愛的人時,他終於發現了自己生活的真實。
這部電影我看了好幾遍,每次看完,我的心情都像某些東西噎在了喉嚨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楚門的世界叫桃源鎮,這本來應該是極度美好的名詞,但在楚門看來,其實就是一座牢籠。
靜下來一想,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楚門,差別只是,楚門最終走出了別人給他預設的世界,而我們中的大多數,終其一生,都將在其中徘徊。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被人設計的,我們從小被告訴要講衛生,要聽大人的話,要講文明,講道德,然後是一系列的程序:上學,就業,成家……有時候,我們的生活也會被一些不合常規的事情打斷,但新聞會站出來,摸著我們的頭,輕輕告訴我們:「別怕,那個人是不正常的;那些事過幾天就沒有了,你要堅強……」
長輩告訴我們:「穩定壓倒一切,以後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你的人生就踏實了。」有時候我也在想,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日復一日的所謂穩定嗎?
就這個問題,之前《奇葩說》上面有一期辯題叫做,「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事實上,如果有這樣一個按鈕,很多父母很願意按下。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認定的完美,就一定是孩子所期待的完美;他們未完成的夢想,也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一些沒有考上好大學的父母,在家裡一邊打麻將一邊罵孩子:「我給你出了那麼多錢讓你讀書,你趕緊給我滾去寫作業。」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想笑,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你的以身作則,就是那個模樣?
從來都沒有什麼完美,更重要的,應該是自由意志與發自內心的快樂。
試問有多少父母,尊重過自己孩子的意志和選擇呢?
04 有一種愛,叫適當放手
我其實很喜歡一句話: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這句話放在愛情里合適,放在親自關係里,也同樣合適。
很多父母都發力過猛,想方設法設計孩子的生活,恨不得替自己的孩子而活。這其實是非常自私的表現,你的前半生沒活好,現在卻要完全霸占並指揮別人的生活,那你都替孩子活完了,孩子活什麼呢?
在這裡,我想分享紀伯倫的一首詩中的幾個片段,詩歌的名字叫《孩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你可以給予他們愛,給他們提建議,但儘量不要強加干涉。
揠苗助長的故事,不需要再說一遍了吧。
至於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我覺得如今網際網路世界中的用戶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先不要想你有什麼,你想要什麼,你可以表達什麼,先去考慮一下自己的孩子,他們想要什麼,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可以走出什麼樣的路。
愛不是百分百控制,更不是完全占有。你既想讓自己的孩子一飛沖天,又想一直把他們關在籠子裡,到最後,孩子累,你其實更累。
所以有一種愛,叫適當放手,多去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鼓勵他們自由做選擇,也許某一天,你會發現,其實他們也可以過得很好。
要知道,他們自始至終,都應該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