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蘇省科協)
從南京鼓樓向東眺望,有一地處鬧市、風景秀麗的小山,山上有一座白色塔樓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這就是南京人盡皆知的雞籠山和北極閣,這裡也是與人們息息相關、風雨相隨的江蘇省氣象台所在地。
雖然雞籠山不是很高,北極閣也不巍峨,但山上的一草一木、閣上的一磚一石都有一段源遠流長、氣象萬千的歷史。
古人曾在這裡觀雲測天
從很早時起,北極閣就和觀星沾上了關係。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只有天文台而無氣象台,這是一個誤區。其實,過去古人觀象既觀天象,又觀氣象。人們發現某些恆星位置可以表現為相應季節,所以在以農耕為主的古代,對天象及其節氣的觀測非常重視。此外,觀象台也對寒、燥、濕、旱、澇、風、凍等氣象現象進行觀測。
據史料記載,早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六朝劉宋時期,雞籠山(又名欽天山)上即建有觀雲測天的「靈台候樓」,並設專職官員觀天象、測風候,提供數據,編制曆法,我國古代氣象和天文發展史由此發端。
南京大學考古與歷史學專家蔣贊初在其著作《南京史話》中有一段記載:「南宋時帝王在雞籠山腰及附近大規模擴建皇家花園--華林園,又在雞籠山的最高處築有『日觀台』,又名『司天台』,作為觀測天文和氣象的地方,這也可說是今北極閣氣象台的最早開端。」書中記載,南朝一些科學家長時期在司天台上觀天測象,何承天、祖沖之等人就曾常年活動於雞籠山、九華山及附近的國學館,修訂《元嘉歷》《大明曆》等中國古代曆法。
康熙皇帝登臨欣然題字
明代朱元璋時期,改「雞籠山」為「欽天山」,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彼時觀象台規模已相當壯觀宏大,配置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渾天儀、簡儀、圭表等觀象設備,既觀氣象又觀天象,我國古代氣象和天文發展史進入巔峰時期。明觀象台建設近一百年後,義大利利瑪竇重遊南京,參觀欽天山觀象台,當時台中仍有司天者在台考察天象。
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欽天台逐漸式微,規模大不如前。直至清朝康熙七年,欽天台方被廢棄,台內留存數百年的明代觀測儀器,也被全部轉移到北京。最終,欽天台的渾天儀、簡儀等原器又轉回南京並被放置於如今的紫金山天文台內。
與六朝雞籠山和明代欽天山輝煌燦爛的天文氣象歷史相比,北極閣作為一座樓閣的歷史則要短暫和悽慘得多。1684年,清康熙皇帝南巡,登臨欽天山遊覽,佇立觀象台,暢觀金陵山川、俯瞰玄武風光,欣然題字「曠觀」二字。是年冬天,地方官員便在此立碑建亭,並在欽天山建起北極閣等建築。據考證,其取名「北極」,是源自該閣位於六朝古都之北,從此「欽天台」被「北極閣」正式取代。清乾隆時期,雞籠山北極閣勝景,以「雞籠雲樹」名列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遺憾的是,北極閣在咸豐三年(1853年)被太平軍焚毀。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後,又因張勳在辛亥革命時將指揮所設在北極閣,遭江浙聯軍炮轟而毀損嚴重。到民國在北極閣上建氣象台時,其已搖搖欲墜並被徹底清除。因此,如今雞籠山巔的四層六角形塔式建築並非清時的北極閣,而是民國時期在北極閣原址上改建的氣象台。
中國近現代氣象的發祥地
雖然北極閣上不見閣,但沒有了北極閣的氣象台塔樓,則由此成為中國近現代氣象史上的標誌性建築。
1927年,胸懷「科學救國」理想的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在雞籠山籌建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次年在此建立了中國近現代第一個國家氣象台,北極閣因此成為中國近現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人們也沿襲原名將氣象台塔樓及其周圍建築統稱為北極閣。
竺可楨1921年留美回國後,先在東南大學任教氣象與地理,編寫了我國第一部氣象教材,隨後開始選址建氣象台。最終他選定了北極閣--因為這裡高爽開闊。隨後,竺可楨多方奔走,爭取民國政府的支持,籌集資金、規劃設計,前後耗時三年,連同研究所、氣象台、圖書館、道路等一應設施均告完工。
竺可楨於1929年至1937年期間,創辦了四期氣象學習班,這些學員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成了當時的氣象業務骨幹,我國老一輩著名氣象專家如胡煥庸、涂長望、呂炯、程純樞、趙九章、黃廈千等人均曾在研究所任職或從事氣象科研工作。
竺可楨還倡議建立了中央研究院院士制,1948年,第一屆院士大會在北極閣召開,他本人也當之無愧成為我國首位、當時唯一的氣象地理學科的院士。在此之後,北極閣又相繼走出了6位氣象院士。
新中國成立至今,北極閣一直是江蘇氣象台所在地。2010年3月,經中國氣象局和江蘇省政府共同立項,在北極閣氣象台原址上建成了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並定期對外開放。(嵇刊/文 吳宇 劉成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