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抗疫十大黑科技盤點(下)

2020-04-29     江蘇省科協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阻止疫情的擴散,很多人一直在抗疫一線奮戰。除了人力以外,設計與科技也在積極參與這場抗疫戰。你知道嗎?不論是「火神山」「雷神山」的拔地而起,還是無人機喊你回家戴口罩,這其中都離不開科技的助力,我們的醫療技術和各種黑科技,更是讓世界刮目相看。本期繼續帶大家盤點在抗疫前線中的黑科技。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裝配人員調試口罩機。

無人機

醫院消毒可以用機器人,那戶外區域消毒怎麼辦呢?這時無人機便派上了用場。早在2月初,無人機領軍品牌大疆就出動了大疆防疫服務隊使用無人機對深圳龍崗區寶龍工業園進行消毒。據悉,該工業園區總占地面積約為60萬平方米,作業用時為兩小時。噴洒區域主要為園區內操場、道路、廣場等公共區域。

除了能消毒,無人機還能用來運輸物資。疫情暴發後,順豐就成立了無人機特別行動組幫助疫區解決物資運輸的難題。就連收費站的登記核查也派出了無人機懸掛著二維碼,方便交警對車內人員快速進行登記核查、測溫等。

在交通疏導及防控宣傳上,無人機擔任起「空中衛士」,為抗疫提供了眾多實質性的幫助。

比如我們看到有些一線防疫工作者使用無人機來檢查轄區內是否有聚集情況。對於區域人群聚集,無人機可自動靠近人群上空,採用高精度紅外測溫,對所有人進行在線測溫。確定無發熱異常後,再進行喊話驅離,督促人群散開。還有些無人機掛上貨倉之後可以用來派送快遞,在最短時間內將物資運送到需要的地方,既保證了送貨時效,也能最大程度上降低人員往來,避免交叉感染。

遠程醫療平台

3月3日,雲南首個AR/5G的三維數字化遠程會診系統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啟用。這意味著即使患者不在場,專家們也可以隔空進行診斷。醫生只要戴上VR眼鏡,一個三維立體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就會出現在眼前,肺部病灶一目了然。本次疫情已調動了全國醫療力量,然而在5G時代,各地的醫療力量不必親赴一線也能救死扶傷。比如華為為火神山醫院捐贈的遠程醫療平台,可以直接對接到遠在北京、上海的優質醫療專家。該方案由華為TE20視頻會議終端+5GCPE+智慧屏+華為雲組成,系統支持1080P高清畫質。

據了解,華為雲WeLink如今開放了「遠程醫療方案」,包括提供遠程診療、遠程探視、遠程會議、病案收集、定向推送等五大功能。通過「遠程診療」和「遠程探視」,專家醫生即可進行全方位的高清遠程會診指導,及時診斷和醫治,群眾也可以通過視頻會議遠程探視家人,避免感染風險;「遠程會議」則提供1080P高清會議體驗,具備多終端入會,4K高清共享,多人同時標註等功能,可千人同時在線;「病案收集」可實現在後台統一查看和便捷統計案例,數據看板支持隨時查看和一鍵導出,讓疫情管理更智能;「定向推送」通過華為雲WeLink小微助手來推送疫情防範指南、疫情注意事項等內容,實現信息快速傳遞。這套系統將進一步提高病例診斷、救治的效率,並一定程度上緩解武漢一線醫護人員調配緊張的情況,減少外地醫療專家前往武漢的風險。

AI算法和5G新應用

根據浙江省疾控中心的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是基因組序列最長的病毒之一,用常規方法快速檢測基因組全貌非常困難,而臨床的診斷卻要在基因信息的基礎上進行。而阿里達摩院的AI算法,是基於當前最新的診療方案、鍾南山等多個權威團隊發表的關於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特徵的論文,突破了訓練數據不足的局限,基於5000多個病例的CT影像樣本數據,學習訓練樣本的病灶紋理而研發建立的。算法可將3~4小時的分析流程縮短到半小時,因此醫生可以儘快掌握病毒是否有變異以及特徵,為防控、治療提供更多依據。同時阿里達摩院也宣布向科研機構免費開放阿里雲超算系統的全部算力,在基因診斷、藥物篩選上的速度會比常規手段更快。

除了運營商和終端,今年的一場疫情,讓人們對於5G帶來的改變有了新的認識,讓5G徹徹底底應用起來,其高速率、低時延的特性,也正是醫療領域所需求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之初,火遍全網的「雲監工」項目,正是基於5G網絡,將視頻信號傳到了我們的手機當中。除此之外,在此次抗疫行動中,5G熱力成像測溫系統、5G雲端智能機器人、抗疫新聞發布會的5G全網直播讓人感嘆5G幾乎是無處不在。5G短時大量的數據收發能力,也能與強大的本地AI性能相匹配,可以說5G是本次抗疫戰爭的科技中堅力量。

投影式血管成像儀能顯示血管分布圖像,幫助醫護人員快速找到血管。

航空技術製造口罩機

也許你想像不到,你戴的口罩可能是運用殲-20技術製造的。近日,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在接到製造全自動口罩機的任務後,半小時「組隊完畢」,4小時完成任務評估、組建設計隊伍,3天完成圖紙設計,16天造出樣機。

為了儘快完成口罩機的研製,分布在全國6省份的7家單位近700名專業人員投入了研製生產,通過運用殲-20技術製造全自動口罩機。這種口罩機和傳統口罩機相比,24小時不停工,每台一分鐘能產100隻,已製造24台機器,預計日產300萬隻。設備開機後,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可自動完成生產任務,一人可同時操控多台機器,具備用人少、效率高、穩定性強等優勢,充分緩解了眼下傳統口罩廠人力短缺的燃眉之急。

據了解,在接到命令時,造飛機的他們連口罩機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通過充分運用殲-20、殲-10等先進戰機的研發經驗,全面採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及無紙化設計技術來研製全自動口罩機。從零起步到成功研製出具備單台日產能14萬隻的全自動口罩機,中國航空人完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交付。

投影式紅外血管成像儀

不知大家在醫院有沒有遇到過,掛水時由於護士找不到血管被白白紮好幾針的經歷,那過程想想都瑟瑟發抖。

在疫情期間,我國的醫療團隊為提高靜脈穿刺效率,採用了西安中科微光影像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投影式血管成像儀。當你把這款儀器照著需要尋找血管的皮膚區域,它便能直接顯示出血管的分布圖像,這樣醫護人員就能快速地找到血管進行靜脈穿刺,以後再也不用白白多挨針了。同時它還適用於嬰幼兒、老人、腎病及血管外科等各種臨床使用場景。

更高級的是,這儀器的2.0版本在亮度上還有多種模式可以選擇切換,比如綠光模式、藍光模式、優化模式、紅光模式、紫光模式、深度識別模式等,而且還可以通過拍照把照片保存在內存卡中,從而更好地輔助臨床進行血管評估。不僅功能強大,外觀也很輕巧便捷,可隨身攜帶。該儀器還獲得了我國2019「好設計」金獎。

當然,除了文中說到的這些,在本次抗疫中還有更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應用在一線,正是這樣設計+科技的組合,才鑄就了「一道抵擋」病毒的壁壘。疫情終將會被戰勝,但為抗疫奮鬥過的人不會被忘記,參與過抗疫的新技術也將會被更廣泛的應用,我們也期待更多的人因科技而受益。(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G7zx3EBfwtFQPkdjS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