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成都太古里,有一排古樸簡單的房子。與太古里的時尚、潮流、熱鬧不同,這裡是一片清幽之地。看倦了繁華,想尋求一份寧靜,沿著大慈寺路尋找,看見一條叫「東順城南街」的街道,那古樸的房子就在這裡。
房子裡時不時傳出幾聲清脆悅耳的聲音,幾句四川風味兒的調子......相信你一定會被這美妙的聲音吸引,帶著滿滿的好奇心進去探個究竟。
推開門,正對著你的是一個面積不大的舞台,台上約有五六位藝人,他們持有不同的樂器,而中間形狀如梯形的就是揚琴,吸引你來的清脆悅耳的聲音就是由它發出來的,而這古樸的房子就是四川揚琴傳承基地。
No.1
四大門派之佼佼者
揚琴是中國民族器樂中具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但它並非土生土長的民族樂器。
在中世紀時期,擊弦樂器德西馬琴(Dulcimer)流行於歐洲各地,在匈牙利稱之為「欽巴龍」;羅馬尼亞稱「昌巴爾」;白俄羅斯稱「銑巴爾」;傳入中國後,先稱「洋琴」「蝴蝶琴」「扇面琴」「打琴」,後稱「揚琴」。
(揚琴也稱「洋琴」)
清人徐珂著《清稗類鈔》(洋琴條)說:「康熙時,有自海外輸入之樂器,曰『洋琴』。半於琴,而略闊。銳其上而寬其下,兩端有銅釘,以銅絲為弦,張於上。用錘擊之,錘形如箸。其音似箏築,其形似扇,我國亦能造之矣。」
揚琴雖是舶來品,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傳統音樂之中,成為一種典型的中國樂器,而且還派生出了不同的揚琴演奏流派,較為著名的有廣東揚琴、東北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四大流派。
而四川揚琴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曲改會」的座談記錄,已故藝人李德才、雷子云、李明清及還健在的藝人劉松柏、肖必大等人介紹,過去揚琴的演唱是一人多角,自彈自唱,以說為主,以唱為輔,其曲牌唱腔簡單生硬,常有一些難聽的尾音,說白時還使用「醒木」,俗稱「話鼓揚琴」。通過發展,才形成了如今四川揚琴的「五方」形式。
(四川揚琴)
據藝人相傳,四川揚琴這一演唱形式大約始於清代乾隆年間,在嘉慶年間已十分流行。
嘉慶六年,有個叫楊燮的成都舉人,寫有《錦城竹枝詞》百首,其中有「清唱洋琴賽出名,新年雜耍遍蓉城。淮書一陣蓮花落,都愛廖兒《哭五更》」。詩句提到了當時成都地區的藝人在傳統佳節時賽唱揚琴,決出名角的盛況。
道光年間,四川揚琴的發展態勢日漸成熟,人們也有了自己喜愛的一些藝人,如謝海樓、康明欣、李蓮生、李德才等。
據說改漁鼓為盆鼓始於謝,他不僅將鼓用於揚琴伴奏之中,還在演唱時加有簫、笛、磬、木魚等樂器。李蓮生是盲藝人,人譽「賽天化」,即賽過當時著名藝人胡天嘉和王化友之意。繼李蓮生之後,最有影響的藝人首推李德才。
李德才善於吸收四川揚琴的各派之長,發展了「哈哈腔」的潤腔手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德派」唱腔,其操琴之技尤精,善奏《將軍令》,號稱四川揚琴的「泰斗」。
(五位老藝人上演《大宴董卓》)
舊時藝人行會用「百壽圖」記載揚琴藝人的師承世系。在「百壽圖」上寫上藝人的生卒年月,按班輩排列圖上,圖之下方留有一些空白,待藝人死後書入此圖;每逢年節會期,行會即展出此圖,令後輩藝人行禮叩拜。
一些熱愛四川揚琴的人不僅現場觀看演出,而且也私下學習操琴演唱。有些業餘愛好者們的表演水平也很高,他們互稱「票友(玩友)」。
建國後,揚琴藝人一躍成為文藝工作者,他們整理傳統曲目、改進音樂,尤其對接班人的培養傾注了心血。
在李德才、雷子云等老藝人的專心培育之下,造就了近百名揚琴專業演員,如徐述、劉時燕、付兵等人。這些年輕演員功底紮實,操琴和演唱水平都很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演唱一些現代作品,如《小二黑結婚》《菊花勸母》等。
最重要的是城東區曲藝隊揚琴組於1986年應邀赴巴黎參加國際藝術節活動,四川揚琴,甚至是中國揚琴首次登上國際舞台,被法國藝術家譽為「真正的藝術」。
No.2
坐地傳情
四川揚琴的「五方人」,分為生、旦、凈、末、丑。他們各唱一角,併兼操樂器。當劇中人物較多時,可一人兼多角。
四川揚琴表演接近戲劇,它雖近劇而非劇,因為其主要特點是「坐地傳情」。它不是用表演,而是坐著操琴演唱,「以聲曲傳情」 。用音樂來塑造刻畫人物,用聲腔來抒發傳達感情。
人物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都要在觀眾的耳朵中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揚琴大師李德才曾說:「四川揚琴是根據人物性格定情發聲。」從人物的性格、身份、境遇、特定情節出發,運用不同的發聲部位、共鳴腔體、音色變化、潤腔手法去表現人物性格、境遇、感情。
(「天府錦繡」展演)
李德才用聲音塑造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明生動,各具特色。比如他演唱秦香蓮怒斥陳世美的情節,運用了噴口唱法,牙關緊閉噴出聲音,憤怒斥責陳世美的三不孝,令觀眾不由自主地對演唱陳世美的演員怒目相視。
發展傳統揚琴,要求演員要掌握聲樂技巧,這樣在表演複雜的唱腔時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比如唱「哈哈腔"時,運用橫膈膜與腹肌配合,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對抗運動,用一股衝擊力量,通過咽腔部位打出來,聲音效果圓潤、纖細、靈巧。
傳承人劉時燕在談到唱《秋江》時說:「 『水流因河急,心焦為郎才'的一串『哈哈腔』,用聲弱唱得欲斷又連,使人感到一個柔弱女子內心深處的顫慄。」
關於「坐地傳情」,傳承人付兵講道:「前輩藝人在『坐地傳情』上下了很大功夫,除了在伴奏樂器上不斷改變,追求和諧動聽之外,在唱腔的曲調、發音吐字等方面也不斷創造和改進。這使得四川揚琴成為成都曲壇上音樂性極強的曲種之一。」
No.3
畢其一生,僅為一事
傳承人付兵可謂是真正的「琴痴」。在四川揚琴傳承基地,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坐在台子中間,一邊排練即將演出的曲子,一邊認真指點著一群年輕藝人。
每一首曲子他都做到極致。雖是年邁,但他卻精神抖擻,跟得上時代的潮流,頭上戴著時尚的鴨舌帽,初次見面就用「比心」的手勢表示心與心的交流,雖是四川人,卻說一口標準又稍帶北方口音的普通話,說到驚訝處會說「哇塞」,講到很認同的地方會冒一句"Verygood" ....這位老人很新潮。
勤學技藝
付兵從8歲開始就與揚琴結緣,師從四川揚琴大師雷子云。付兵說他的揚琴技藝是家傳的,他的祖輩、父輩都是四川清音藝人,父親付萬才是位琵琶琴師,母親吳碧華是位盲人,唱得一口好清音,得名「賽月秋」。
出身在音樂世家的付兵,擁有比常人高的音樂天賦。在師父雷子云的教導下,付兵勤學唱腔,生、旦、凈、末、丑,又苦練「五方人」,即揚琴、京胡、三弦、碗碗琴、鼓板,一人包攬整個舞台的所有技藝。
(四川揚琴《三祭江》)
提及恩師雷子云,付兵有說不盡的感激、敬意和緬懷。他說:「我的師父雷子云是位盲人,但十分盡職。記得有一次師父拄著拐杖來為我上課,因為有個地方修路,地上有個大坑,他不小心栽進坑裡,整個踝關節都摔斷了,但是他毅然爬起來,拖著斷了的腿,咬牙堅持為我上課。我看著鮮血淋漓的師父,暗下決心一定不能辜負師父對我的希望,努力把四川揚琴傳承下去。」
在付兵心裡,雷子云十分溫和。有一次,付兵在書場學藝,因調皮貪玩記不住詞,父親用雞毛撣子把他打得嚎啕大哭,雷子云聽見哭聲後,在書場一排又一排的木椅中慌張地到處摸索,欲救他於棒下。在師父的教導之下,付兵學有所成,有了自己的處女作《杜鵑山》,這在當時的曲藝界引起了很大反響,直至今日仍被視為教學藍本。
四川揚琴規範化第一人
付兵不僅是四川揚琴的傳承人,更是四川揚琴眾多歷史資料的守護人,四川揚琴規範化的第一人。
「1959年出了一本書:《四川揚琴音樂》。但由於時代原因,只能從盲人藝人的口述中總結揚琴藝術,所以關於揚琴的歷史等問題總是模糊不清。後來通過努力之後,四川揚琴從源流、沿革、伴奏等,都有了規範。」
30歲時,付兵已經開始思考揚琴的規範化問題。他用了10年時間著了一本書:《四川揚琴》。該書囊括了四川揚琴的源流沿革、藝術特色、伴奏及演奏等等,也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
(《四川揚琴》)
付兵花了3年時間在四川廣播電台整理修復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殘缺的錄音資料,並復刻了一份錄音帶。1988年,四川省遭到一場特大的水災,四川廣播電台的倉庫被淹沒,揚琴的原始錄音資料和修復的錄音資料也都因洪水毀於一旦。幸運的是,付兵保存著這些錄音資料的復刻版本,這算是對珍貴資料很有遠見的一次「搶救」。
付兵把復刻版本的錄音資料進行整理,把以前口耳相傳的曲目,完整清楚地規劃類別並用文字記下歌詞,譜成五線譜,又對之前很多只是「傳說」「相傳」 之類的說法進行考證,這才有了《四川揚琴》。
而他做的貢獻不限於此。據了解,付兵還將出版另外一本書:《四川揚琴傳統演奏技法及伴奏》。付兵介紹,在這本書里,不但有傳統樂曲的五線譜,還準確指出了四川揚琴的27種技法標記。這些都承載了他對四川揚琴的執著與深沉的愛,也是「琴痴」付兵對四川揚琴今後發展的希望。
從學四川揚琴至今,付兵已經傾注65個年華,無論是表演技法方面還是理論方面,他對四川揚琴都有自已特有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他將演奏揚琴時左右手各執一琴竹(也叫簽子,四川揚琴演奏工具)的竹法,總結為38種,包括單音、左右彈輪、雙音、長輪(密竹)滾奏、反竹、襯音、頓音、琶音、撥弦、上下滑音、泛音等。他介紹道,四川揚琴彈出的各種輕重緩急的聲音刻畫著一定場景,傳遞著人的各種感情。
傳承新解
在付兵的工作室,兩幅書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琴緣」和「琴藝」。這兩幅書法筆力蒼勁,富有韻味,也是付兵一生對四川揚琴的總結(此外還包括「琴韻」)。
「琴緣」是付兵與四川揚琴的緣分,也包括因四川揚琴與人結下的緣分。
付兵彈得一手好琴,很多人都想向他拜師學藝,他的徒弟分散在全國各地,有的是國家一級演唱家,有的是國家二級演唱家,有的在大學擔任四川揚琴教師。就與人的緣分來說,付兵把它視作人生的第一層。
第二層「琴藝」,即他對四川揚琴技法和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第三層「琴韻」,付兵在掌握傳統的基礎上對四川揚琴進行創新,又在此基礎上將之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走向國際。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視為最高層。
(一杯茶,一首曲,觀眾座無虛席)
關於四川揚琴的傳承,付兵有著特殊的理解。他說「傳」和「承」的關係是母體和子體的關係,「傳」是先賢們一字不落地、一首曲子一個版式都不能動地教給他們,是他們在先賢們的基礎上,在新的唱詞或劇目中進行變革,利用現代揚琴演奏技巧,在「傳」的基礎上進行「承」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這樣四川揚琴才能保持強大持久的生命力。
傳承四川揚琴首先要抓住「傳」的根,然後再在根的基礎上,掌握多種不同風格、演奏技巧和演唱方法,然後再「承」,再發展。
付兵基本掌握了四川揚琴的所有技巧,他把先賢們的技藝傳下來,並進行了一些創新,把四川揚琴繼承下來。
對四川揚琴的未來,付兵堅信八個字:執著、奮進、刻苦、努力。這是他對四川揚琴傳承道路的概括,也是對後人的寄託。
付兵畢其一生僅做了一件事情,而且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四川揚琴的輝煌不只是代表過去,更激勵了新一代揚琴愛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藝術高峰。」
- THE END -
圖丨部分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