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緊張,節奏快,飲食不規律,睡眠不足。很多人會出現餐後腹脹、早飽、上腹痛、上腹部或胸部燒灼感等症狀。
去醫院看醫生,做胃鏡檢查僅僅提示「慢性胃炎」,B超檢查也無明顯異常,醫生只好常常將這類患者診斷為「消化不良」。那麼,消化不良到底是不是病呢?該如何治療呢?
什麼是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國際上根據症狀與進餐的關係,將這種症候群分為餐後不適綜合症(PDS)和上腹痛綜合症(EPS)。前者的特點是進餐誘發消化不良症狀,而後者則是指在餐後上腹痛,可以發生空腹狀態。
當出現胃腸動力障礙時,則出現機械性消化不良,當消化器官分泌胰酶、膽汁缺乏時,則出現化學性消化不良。在實際生活中,機械性消化不良和化學性消化不良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共同發生。
暴飲暴食是病因之一
據統計,在我國,消化內科門診中消化不良的發病比例在53%,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占27%。賴曉波認為,其主要病因就是暴飲暴食,消化酶分泌不足,以及胃腸疾病、胰腺疾病、膽囊疾病影響消化酶分泌。
一些消化道疾病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症狀,如消化性潰瘍、胃大部分切除術後、慢性膽囊炎和膽囊結石、膽囊切除術後、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恢復期、炎症性腸病和腸道手術後。
另外,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會造成相應類似的症狀。因此,消化不良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一旦出現這類症候群,還是需要及時到消化內科就診。
注意症狀與進食的關係
怎樣在生活上預防和避免消化不良呢?
首先需要調節生活方式,注意調整飲食,如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酸性食物和飲酒,注意不要濫用藥物(激素、非甾體類消炎藥、抗菌素等)。生活上保持健康的心態,愉悅的心情,保證休息和睡眠時間,不要熬夜。
消化不良時,最好避免高脂和刺激性食物
當出現腹脹、上腹痛、早飽和上腹部胸部疼痛或燒灼感時,記住症狀出現的時間和頻率,以及症狀出現或消失與進食的關係,這些都可以作為醫生判斷症狀、診斷疾病的依據。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時,千萬不要對胃鏡和B超、抽血查肝功能和腎功能等檢查有牴觸,因為需要排除了上消化道和消化系統的器質性病變,才能下消化不良的診斷。對檢查牴觸容易耽誤病情,得不償失。
千萬不要濫用藥物
被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時,需要服用藥物來緩解症狀。如果確定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首先需要做標準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可以使用抑制胃酸藥物、胃腸動力藥、消化酶製劑進行治療。
藥物可以治療消化不良,但切勿濫用
當上述藥物使用後療效不顯著時,可以使用小劑量抗抑鬱藥物調節腦腸軸,有時候可以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當然,疾病的診斷和藥物的使用都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濫用藥物,尤其是來路不明的中藥和非處方藥。
文:綜合廣州消化疾病中心、羊城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3qbbnMBd4Bm1__Ya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