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lan Krumholz是耶魯大學的一名醫學教授,同時也是耶魯大學紐哈芬醫院結果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在醫院裡觀察到了一些和以往與眾不同的情形,以下是他的自述:
現在,整個醫院裡仿佛就只在治一種病——新冠肺炎。
我從美國和許多國家的醫生那裡聽到了類似的反饋。我們都在想:那些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病人都去哪兒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工作的耶魯大學紐哈芬醫院,已有將近300名新冠肺炎的患者,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但其他科室里的病人卻明顯下降,在平時,我們可沒有這麼多空置的病床。
以前我們醫院總是滿負荷運轉,病人們沿著急診室的牆壁,坐在輪椅上等著普通病房甚至重症監護室的床位。我們都讓病人能儘快出院,這樣就可以為等待的人騰出床位。但這場流行病讓醫院的服務需求發生了巨大轉變。
一些病床的空置確實是有意為之。我們取消了非必要的手術,讓許多病人免於住院治療。通過遠程醫療,我們也為部分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護理,從而減少了醫院的人流量。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令人震驚的是,疫情暴發後,很多急診需求也已消失。平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小組都是隨時待命,現在卻是無所事事。同事還告訴我,網上連心臟病相關的諮詢都減少了。由心臟病專家組成的在線社區「@angioplastyorg」進行了一項非正式調查,幾乎一半的受訪醫生都表示,現在心臟病發作的入院人數減少了40%到60%,有五分之一的醫生甚至說減少的量超過60%。
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西班牙的醫生報告說,3月最後一周心臟病突發的急救量比疫情暴發前減少了40%。還有同行反映,近期急性闌尾炎和急性膽囊疾病的患者也有所減少。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人們寧願呆在家裡忍受痛苦,也不敢冒著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來醫院。許多亟需急診的病人往往是忍到病情惡化才尋求醫療救助。來自香港的醫生報告說,近期被送來的病人大多是心臟病發作的末期,此時搶救通常救不回來。
當然,患者的減少也可能是因為,居家隔離過程中,飲食、社交和運動模式的變化消除了一些誘發心臟病和中風的因素,比如過量飲食或突然的體力消耗。這個假說值得研究,但似乎也無法說明這麼巨幅的就診量下降。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實際上,當下心臟病發作的數量應該較往常更多。研究表明,呼吸道感染可能使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倍。以前我們敦促人們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保護心臟。
此外,壓力也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禁足令加劇了大家抑鬱、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這些都會導致心臟病發作風險加倍。在家辦公使得緊急干擾增多,也會顯著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我們希望所有病人都不要耽誤治療,治療時機決定了心臟病和中風患者的預後情況。如果對病毒的恐懼使人們推遲甚至放棄治療,那麼死亡量將遠遠超出直接感染病毒的人數。醫院不僅有能力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還能治療其他患者。
儘管上級部門努力避免醫療資源擠兌,但只要醫護人員做好防護,也是可以照常為其他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慢性病患者如果缺少必要的護理,可能也是個巨大的健康威脅。
總之,心臟病和中風雖然威脅生命,但完全可以搶救。切莫因不敢去醫院而耽誤病情,悔之晚矣!
原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原文標題:Where Have All the Heart Attacks G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