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玩手機,老師生氣拍照群內「質問」,爸爸解釋後群內安靜

2019-11-12   愛知教學園地

以前,老師和家長溝通需要面對面,而如今依靠微信群就可以實現即時交流。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老師與家長的交流總少不了「告狀」。

孩子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拍照「掛」家長群,爸爸的解釋讓群內安靜了

昊昊幾年上三年級,這天晚上,昊昊的父母忽然發現自己孩子似乎犯了錯,被老師拍照「掛」在了家長群:別的同學認真寫作業的時候,昊昊卻低著頭悄悄玩手機。

老師在群內發言:「孩子上學期間不能帶手機,我多次強調,可是總有犯禁的,這次居然上課公然玩手機,太讓人失望了。」

看到寶寶被「掛」在幾十人的群里「晾曬」,昊昊媽忍不住了在群內發言:「張老師,昊昊從來都很省心,這次就算犯錯了,您至於把照片曬出來嗎?點名說嗎?」

這一下,看熱鬧的家長們坐不住了,紛紛替老師抱不平:

「昊昊媽,老師也是好心,你這態度過了吧?」「孩子犯錯不讓老師管,以後這孩子得成什麼樣啊。」「這麼小的孩子就玩手機,這不影響其他孩子嗎?看看,孩子眼睛都紅了,肯定是玩手機玩的。」

這時,昊昊爸說話了:「張老師,很抱歉,因為孩子奶奶住院了,孩子想奶奶,可探望時間有規定,老人也不願孩子多去醫院,怕過了病氣。祖孫倆只能在微信上說說話,手機是孩子趁我不注意,早上偷偷帶走的,給老師和各位家長添麻煩了,真的很對不起。」

剎那間,家長群安靜了。

孩子闖禍,要先「問」,再「斷」,不要「掛」

可以說,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影響著孩子。但孩子闖禍的緣由是什麼,卻會被忽視。

在大人眼中,孩子調皮搗蛋,不守規矩,所以孩子一旦闖禍就要馬上矯正,而家長群就成了曬孩子過錯的「大曬場」,照片拍攝「罪證」,文字加以描述。但實際上,這種「掛錯」的方式並不可取。

公開「掛錯」會傷害孩子自尊

心理研究表明,三歲的孩子已有了羞恥感和自尊心,當自己的照片被掛在群里,供人議論參觀,這實際上和在大庭廣眾之下打罵孩子並無二致,對孩子是一種心理傷害,使孩子對老師和學校充滿畏懼。

公開「掛錯」會讓家長憤怒,打罵孩子

很多家長看到老師在群里「掛」自己孩子,第一反應不是詢問、引導,而是把怒氣一股腦地撒在孩子身上。

輕則訓斥,重則打罵,甚至還有家長把打孩子的視頻發到群里,只為向老師「表忠心」,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稱職的家長。

對孩子而言,老師是有權威的,但在發現孩子闖禍時,採取恰當方式

及時制止:讓孩子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做法錯誤。

詢問原因 :老師要耐心詢問孩子犯錯的原因,有些錯誤確實情有可原,但是大人不分青紅白的批評只會寒了孩子的心。

老師應恰當使用家長群:家長們在群里雖見不到面,但是肆意掛人,也會讓孩子和家長產生羞怯感和自卑感。建立家長群的初衷是為了及時交流經驗,反饋校園信息,若成了「批鬥場」,便失去了意義。

老師應與家長保持溝通:老師不可能360度無死角的照顧到每一個孩子,孩子難免犯錯。這時,老師應與家長及時溝通,了解情況,商量改正方法;家長也應與老師積極交流,讓老師更加了解孩子的情況。孩子犯了錯,與其興師動眾地宣揚批評,不如問清緣由,再做 「診斷」,才會標本兼治。

寶媽們,你們的家長群有過類似現象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