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目的:人是真理的前提

2019-07-19     感知主義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11)

問:科學到底能證明什麼?

答:能證明人感知的存在,但不能證明客觀的存在。

問:你這個提法太新鮮,難道科學證明的一切都是感知的,而不是客觀的?

答:正是如此,一切存在的證明即一切有效的可靠的存在,都是人感知的產物,沒有任何一項脫離了感知即不能被人感知的事物得到證明。但科學本身並未意識到這一點,直到如今,科學還是認為:人們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能重複證明的就是客觀存在的。科學至今沒有認識到人的感知,這是多麼讓人扼腕嘆息的遺憾。

問:科學能認識和證明感知是什麼嗎?

答:科學在薛丁格的測不準定律中淺嘗輒止,他們發現了觀測者,但是他們無法觀測觀測者,他們沒有辦法給觀測者定性,他們無法定義觀測者。這就跟不能定性精神意識一樣,科學畢竟不是哲學。

問:科學命題為什麼只能證偽?

答:準確地說,是只有證偽之法,沒有證真之法。偽可以確定,因為新方法新解釋可以證明前一個命題的錯誤,但證真卻無法進行,因為沒有真作為參照。科學竟然沒有意識到,我們認為的真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們永遠找不到理論上的真相與真理。

問:什麼是理論上的真相與真理?

答:就是客觀真相與真理。

問:沒有客觀真理,那科學在尋找什麼?

答:在尋找相對真理,就是對於事物有效的使用方法。

問:關鍵問題恐怕是相對真理相對於誰吧?

答:只能相對於人,絕不相對於其他生物,也不相對於神或相對於外星生命。

問:那這些相對真理的前提是人,是人們使用的真理吧?

答:人是這些真理的前提和主要因素,但科學的算式中和事物的構成里,沒有人的因素,科學的思維里加不進人的因素。

問:科學思維里為什麼加不進人的因素?

答:因為科學思維就是客觀思維,客觀存在是把人從中分離出去的,客觀存在與人無關。

問:這不是矛盾嗎?相對於人的真理,卻又與人無關?

答:科學忽略了一個總的前提,就是一切存在都發生於感知中,對人來說,就發生於人的感知中。這個忽略是科學的致命傷,直至今天,科學在沒有方向的荒野上狂奔,就是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本身是什麼。

問:科學本身是什麼?

答:科學就是人的感知過程,是服務於人的存在目的的感知過程,科學手段發現的一切就是人感知的一切,絕不是客觀事實的存在,不明白這一點,科學就是盲目的,而且永無出路。

問:客觀存在與感知存在有什麼不同?

答:科學把自己(人)默認為一個不參於計算的常數,在這個常數之後放置了所謂客觀存在的全部認識,這些運算結果會是正確的嗎?可能在某些運用中可以進行,但最終還是證明是錯誤的,量子力學正在證明這一點。科學家們可能至今還未明白,量子力學的波粒二重性就是人這個被忽略的常數的開始進入運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時空質三要素缺失的第四要素赫然出現了,這就是感知要素。

問:第四要素?你發現的?

答:是的,感知是最重要的因素,竟然被愛因斯坦忽略了,豈不是天大的遺憾。這也是相對論必然要被證偽的原因。

問:相對論的局限是由於唯物思維吧?

答:正是,唯物主義的愛因斯坦不可能在相對論里加入感知因素,他的相對論僅相對於客觀,並不相對於人。整個科學都相對於客觀,並不相對於人。直到現在,連量子力學也還沒醒悟過來,要相對於人,要納入感知這個決定性的前提。

問:薛丁格的貓的實驗不是一次猛然醒悟嗎?

答:是一次對於唯物觀的震撼,但人們的注意力放到了測不準上,還是沒有放到觀測者身上來。如果把觀測者不作為常數而作為一個可變數,那這個貓的實驗將更為熱鬧,將得出更多更驚人的結論。科學的盲區就是科學自己。

問:科學能放棄唯物主義嗎?

答:這讓科學很為難,唯物主義不可靠,唯心主義不可行,你讓科學去向哪裡?科學本身是唯物主義的工具,但它已經質疑了唯物主義,有人斷言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其實是指出了一條絕望之路。神並不是人類的歸依,更不是科學的去處。

問:科學的出路在哪裡?

答:科學的出路就是真正客觀的感知主義,遵循感知原理,重新科學地解釋世界,這才是科學要完成的重大使命。

問:讓科學服務於人的感知目的嗎?

答:正是,科學應該是感知主義的工具,用感知理論指導科學實踐,將使科學遭遇的諸多難解的問題豁然而解。將使科學研究別開生面,最最重要的是,科學改變了進取方向,再不像唐吉訶德一樣與風車搏鬥,在若干唯物主義邏輯圈套中白費功夫。科學將完全徹底地為人服務,為人的感知目的服務。其重要標誌是,科學命題再也不是證偽之旅,而是證真之程。真是什麼?就是感知的事實規律,就是感知的真相與真理。這些真相和真理就在人的感知運動中,就在人與事物的整體存在中,是人們需要明白和清楚把握的自身之道,是人的身內與身外的存在之道。(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onE2wBmyVoG_1ZY2_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