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新村,一住30年

2019-12-26     直擊科學


提到雨花新村,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


地處中華門以南,雨花台景區以西的雨花新村,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


雨花新村是雨花台區第一個擁有規範配套的小區,在當時的南京是名副其實的「明星工程」之一。不少人在這裡出生,長大,又在這裡養育下一代,一住就是三十年。


走進雨花新村,可以看到南京生活真實的那一面。



走進雨花新村,最先看到的就是一號路兩邊遮天蔽日的梧桐樹。


高大的梧桐矗立在道路兩旁,雖然已到秋冬,梧桐葉依然十分茂密,陽光從樹葉縫隙中灑向地面。雨花新村的小孩,都是在梧桐樹蔭下成長的。


作為當時的「明星工程」,雨花新村的設計也有很多巧思。


「s」型的一號路作為主幹道,依託高低錯落的地形,把小區分為五個自然村。大部分住宅都是南偏東的朝向,日照充足。


沿著一號路,可以依次走過幼兒園、小學、中學。住在雨花新村的小孩,不出小區就能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在以前可是很難得的。


實驗幼兒園就在小區主入口,既方便家長接送,又不會干擾居民生活,安排十分巧妙。


共小和共中離得不遠,小時候放學總喜歡第一個衝出來,流連在校門口的小店。在共小上學不用家長接送,和小夥伴一起邊走邊玩,幾分鐘就能到家。


在共中上學的時光,也是雨花新村的小孩青春記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校園建得越來越好,在操場上跑跳的美好時光,卻再也回不去了。


白天學生們在上課,小區里顯得更加安靜,來往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老友們坐在路邊閒聊、曬太陽、下棋…


走進雨花新村,熟悉而親切的生活氣息總是撲面而來。


仿佛自帶結界一般,走進這裡,外面喧鬧的世界都被隔開,梧桐樹蔭下來往的人是另一派悠閒自得的模樣。



闞老二鴨子店,應該算是雨花新村的頭號網紅了。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買鴨子的隊伍也越來越長。即便如此,附近居民還是習慣到他家去斬份鴨子。緊實細嫩的鴨肉,鴨皮烤得脆脆的,配上鮮甜的滷子,隔著櫥窗就能聞到讓人心動的香味。


在附近居民的心裡,雨花新村好吃的可遠遠不只是鴨子。


五村飯店占據了小區入口的絕佳位置,一進來就能看到。雖然是飯店,他家出名的卻是干挑面。現炒的澆頭配上筋道的麵條,一碗下去大寫的滿足。


五村餛飩就在五村飯店旁邊,比起從雨花新村「火出圈」的汪家餛飩,五村餛飩的名聲似乎只在附近居民之間流傳。


換了招牌的五村餛飩,店面還是很狹窄,不到飯點就坐滿了人。餛飩都是現包的,隔著透明的櫥窗可以看到裡面包餛飩、下餛飩的全過程。


剛煮好的餛飩浮在湯里,透過薄薄的皮可以看到裡面飽滿的肉餡。湯底並不十分濃郁,喝起來也很清爽,和餛飩搭配起來正好。


共中對面的鐘老頭砂鍋,是不少人學生時代的記憶。


小份的三鮮砂鍋只要12元,價格親民,配料卻很豐富,香腸、牛肉、火腿腸、鵪鶉蛋、海帶、青菜…吃一份就很滿足了。


他家的辣油也很香,寒冷的冬日來一份熱騰騰的砂鍋,再舀上一勺辣油,身心都溫暖了。


天天小吃也是附近居民的「固定pick」,即使是工作日,一到飯點還是坐滿了人。


這些藏在小區里的美食店,比起難得一見的絕世美味,更多的是從小吃到大的家常味道。對於這些和我們一起長大的老店,一句「味道沒變」就足以讓人安心。



除了雨花新村一村到五村,能仁里、普德花園部分也屬於雨花新村片區。


在成為電影取景地之前,能仁里農貿市場就是雨花台人氣很旺的菜場了,甚至連住在江寧的人也會跑過來買菜。


人氣旺的秘訣之一,是品種齊全。走進能仁里菜場,兩邊蔬菜擺得很整齊,看不出一點髒亂。


從各地來的時令鮮蔬在這裡匯聚,規整的擺放在不同的籃子裡,等待被挑選。西紅柿,土豆,大白菜,蘿蔔…光是配色就足夠賞心悅目了。


能仁里菜場的品種齊全,絕不止蔬菜這麼簡單。


從當季的螃蟹草莓,到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滷菜,再到床單被套定製,在這裡可以找到滿足生活需要的各種商品,逛一圈的滿足感遠大於逛商場。


買完菜順便帶幾支鮮花回家,感覺冬天也被點亮了。擺在地上一筐筐的蘋果價格便宜,在這裡可以輕鬆實現「蘋果自由」。


人氣旺的秘訣之二,是菜場裡的小吃店。到了能仁里,即使不買菜,也會被各種香味吸引,逛一圈下來胖三斤是不成問題的。


作為電影取景地的夫子廟麵館,原本就深受附近居民喜愛。


小籠包和老滷麵幾乎是每桌標配,他家的小籠包比南京湯包稍小一點,麵皮很軟,輕輕一咬,裡面鮮甜的湯汁就灌滿口腔。


電影帶來的熱度漸漸消退,來打卡的人少了,熟客的喜愛卻一點也沒變,點上一籠坐在店裡慢慢吃,是專屬於附近居民的悠閒。


阿財菜餅也是能仁里的一大網紅,已經開了二十多年。切成段的韭菜粉絲鋪在麵皮上,加一個雞蛋攪散,再在爐子上煎到焦黃,光是配色和散發的香味就讓人食慾大增。


薄脆的餅皮包裹著滿滿的內餡,一口下去,蔬菜和麵餅的香味在舌尖交融,層次豐富。菜餅個頭也不小,吃一個解饞又飽腹。


全國各地的美食在能仁里彙集,皮肚面、砂鍋和辣糊湯也能在一家店混搭,桂花酒釀大元宵、安慶餛飩、活珠子、羊肉湯…在冬天,能仁里的小吃店是住在這裡的人抵禦寒冷的盔甲。


走出能仁里,抬頭就是呼嘯而過的一號線,城市的快節奏卻沒能影響到這裡。


買完菜不著急回家,和相熟的老闆韶家常,在路過的鮮花攤和小吃店駐足,最後拎著剛買的菜晃晃悠悠的穿進小巷,才是能仁里的真實生活圖景。


古龍曾經寫過,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就放他去菜市場,他會重新萌發對生活的熱愛。


不管是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的老居民,還是剛剛來打卡的年輕人,在這裡看看人間煙火,都能感受到冬日裡不一樣的溫暖。


隨著時間變化,雨花新村也在一點點改變。原來的四村菜場拆了,小區里有了新的商鋪,經過出新,居住環境也更清爽了。


但無論如何,一直不變的是熟悉的鄰里,共小和共中的下課鈴聲,頭頂的梧桐和在梧桐樹下生活過的日子……縱然時光變遷,在雨花新村普通又熟悉的生活,一直不會改變。


來源:南京吃喝玩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fsPQG8BMH2_cNUg4c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