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2019-10-24     新片場

《雙子殺手》好看嗎?答案有很多。

此前,很多人說《雙子殺手》口碑撲了,一大原因就是作為公認的世界電影風向標的美國媒體評價爆冷。

爛番茄新鮮度29%(7評),MTC是33分(0好評2中3差)創下了李安的口碑新低

但同時《雙子》在法國卻是口碑一片向好,普遍四星好評,從導演、劇本、表演到視效、拍攝技術,逐個誇了個遍。

看完這種兩極口碑,不免讓我想起上一次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剛上映時,也面臨著如此局面。

時隔三年,李安這次又失敗了?還是我們錯怪他了?

其實也不難理解,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地區的觀眾對同一部電影有很大的觀感差異。

美國媒體一向都是更看重劇情,看重娛樂性,而法國媒體則更注重影像,在意的是作者性。

《雙子殺手》主創

但是!別人的評價只能是參考,還是只有自己真正看過影片,尤其是在CINITY廳親自體驗過4K 120幀「頂配」《雙子》後,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了這部影片究竟如何。

今天廠長就為你詳解李安這個「電影技術殺手」的拍攝奧秘!

劇情撲了還是爆了?

終於等到18號零點的首映,抱著對技術的滿心期待以及對劇情的低要求進了影院!

先不說影片如何,影片放映完人們都不約而同自發地鼓起了掌,而演職人員表結束滾動時又是一陣掌聲,我想這是觀眾對於一名電影的先驅探索者最大的肯定。

說回劇情(可能略涉嫌劇透),在我看來其實並不複雜。

這是一部披著克隆、特工、動作片皮的李安式哲學電影。

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在準備退休之際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殺手的追殺。

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多歲的自己,一場「我與我」的對決即將展開…

很多人說這部影片很「李安」,因為雙重父子關係等等,將老亨利(51歲的史皇)和小克(23歲的史皇)解讀成父子關係,以為李安又想來探討倫理關係和弒父情結。

亨利和小克之間更像是年齡跨度較大的「兄弟」,嚴格來說是年老的「自己」和年輕的「自己」的自我對話

亨利與小克之間的追逐戰更像是我們年輕的時候偶爾會預感到老去的自己會有多面目可憎,所以小克對亨利的追擊雖然心有疑惑但仍毫不留情;

而年紀大了往往會對於自己的一生有所悔恨和遺憾,希望可以穿越回去勸誡自己。

所以亨利對小克多次忍讓,並在最後阻止小克殺死反派,也是因為他希望年輕的「自己」不要重蹈覆轍,能有一個完整的心和完整的人生。

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網上眾多討論故事劇情的帖子五花八門,但大多數人在意的故事,卻並不是技術狂熱者李安感興趣的

李安在採訪中說:「故事並不吸引我,但是這個元素,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電影和他自己,兩個人並排演戲,而且這兩個都是真人,那是是以前看不可能經歷的感覺。我很期待看到,這樣演出來的戲是什麼樣的感覺。

說穿了,李安根本沒想通過這個劇本表達什麼深度的內容,而是更像是一種對自己拍電影技術的挑戰

兩個史皇的互殺?

劇情之後不得不提的就是李安帶來的新技術。

我們以為李安是文藝片專業戶,只是近幾年才開始沉迷技術,事實上李安在學生時期就已經是一個「技術痴」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自己曾提到:「導演(director)就是給方向(direction)的人。從學生時代起,我拍片就有個目的:想練習一樣新技巧。……直到現在,我還保持這個習慣,每拍新片總希望能觸摸一些新技術。我拍片的胃口很大,有很多好奇心,學到某個技術,就會有快感而且我希望做出不同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我就有很大的滿足感。」

《雙子殺手》對於李安來說要解決的第一難題,就是如何完美還原一個年輕30歲的威爾·史密斯。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用CGI技術打造一個「人」

2015年的《終結者5》通過CG實現了施瓦辛格年輕化,2016年的《美國隊長3》也讓小羅伯特·唐尼重回小鮮肉,但是無法與現實演員長時間進行互動。

今年的《阿麗塔》是一個由3萬台電腦、800位特效人員耗時2年打造出的超級高仿「虛擬人」,她可以和真人演員在現實場景中一起出現,但是這仍然顯而易見是一個假人

事實上,這並不算是什麼新技術,但從沒有一部電影像李安這麼大膽,讓數字打造的23歲的史皇跟50多歲的史皇在現實場景中進行如此長時間的互殺對手戲!

《雙子殺手》的最特別之處也在這,一個演員同時飾演年齡跨度如此大的兩個角色,不僅要在外形轉換上做到天衣無縫,也要在情感切換上毫無違和。

尤其是4K+120幀的高清影像下,所有細節都必須無懈可擊。

李安再次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製作者Bill Westenhofer、以及全球頂尖CG特效公司Weta Digital合作,動用500名視覺特效師,花了整整兩年,打造出一個23歲的威爾·史密斯

整個特效團隊解構了威爾·史密斯的每個身體部位,細緻到每一寸肌膚。

《茶煲表哥》(1991)

他們回顧了威爾·史密斯早期所有角色,包括電視劇The Fresh Prince of Bel-Air、《六度分離》、《絕地戰警》、《獨立日》等,還有生活中的素顏視頻,如家庭錄像等,幾乎找來了他20多歲時的所有視頻素材。

1989年威爾·史密斯21歲時的錄像視頻

特效團隊還劃分成不同的組,研究牙齒的,研究嘴唇的,研究皮膚的等等。他們還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威爾·史密斯的眼睛,因為眼神是演員表達情緒的最重要武器,細緻到鞏膜、角膜、脈絡膜。

當然,工作遠不止這些,他們需要模擬肌肉運動、血液循環、呼吸頻率...

而在拍攝時,威爾·史密斯只需帶上一個頭部裝置,在臉上布滿攝影機跟蹤的點位,模具上的兩台攝像機可以完整記錄他每一個細微的面部表情。

特效師再通過模具校準臉上所有的跟蹤點。然後跟蹤點通過電腦進行數字空間上的計算轉換,在虛擬形象上重構整個面部和表情細節。

於是電影里的小克就有了如假包換的皮囊和豐富而變化的表情情緒。

雖然可能是為了展示小克的逼真,各種近景特寫實在有些多……

當然也要感謝威爾·史密斯是個無畏而敬業的演員,既能演出中年亨利的成熟和滄桑,也能演出青年小克的天真和衝勁。

在看電影時,即使明明知道小克是一個假人,是虛擬的,但還是會被他躲閃的眼神、因為煩惱而擰在一起的眉毛、感到被欺騙被背叛的流淚而吸引。

李安說「有些人說這是技術,但事實上這就是藝術。」

「我們模仿的是上帝造人的過程。創造一個鮮活真實,看起來有自己思想的真人。」

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120幀怎麼爽?

第一遍,我只是看了一個60幀的點映。但當廠長在「滿配」模式下二刷過後的感受,就一個字:

爽!

120幀,才是李安在這部片中注入的最大野心!

但與CGI造人技術不同的是,120幀拍電影,卻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沒有一個定論。

然而必須知道的是,現階段普遍的24幀只是時代選擇下的剛好夠用,並不是極致

其實一開始電影的幀率並不固定。

例如早期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是 16幀,而愛迪生則推薦採用 46幀進行拍攝。

直到30年代學院派才定下24幀為電影拍攝標準,其實我覺得這更應該叫「底線」。因為這是人眼能接受的最低極限,再慢就會識別出是連貫的照片而不是一段動態視頻了。

80多年來,電影藝術一直被稱為「24格的真理」,因為24幀畫面細微的卡頓感和我們常說的動態模糊(Motion Blur)以及膠片帶來的較暗的色彩效果已經成為對所謂「電影感」的一種固有印象,所以我們才說24幀看起來像電影。

而且,據李安講解:「24幀/秒只是行業習慣,其實就是片商為了低成本考慮,它本身是低幀率的,沒有什麼科學道理。」

任何時候都不缺尋求突破的人,早在1956年的時候上映的《環遊世界80天》就是用的30幀每秒拍攝,可惜這個幀率當時的影院都不支持,還是只能以24幀播出。

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嘗試用48幀來拍攝,然而全球當時只有1/150的影院的螢幕支持這個幀頻,48幀的版本在中國始終沒能播放出來,但是這也傳遞給了世界電影一個信號:

高幀率電影正在進入全球影迷的視野。

2016年李安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爭》帶來了更真實的120幀,但是全世界也只有6家影院支持,大多數人都未能感受到120幀的真正體驗。

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北美媒體也曾總結過「HFR(高幀速率)電影」遇冷的原因:

「額外的細節,超真實的畫面有時候會阻礙觀眾的注意焦點。從而影響整個觀影體驗,尤其是這個故事還並不讓你喜歡。」

可是對李安而言就如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拍國語片前,我想再試一下好萊塢的技術,畢竟他們的工業體制相當完善,我想看一下我還能做什麼。」

在李安看來,120幀只是一部電影最正常不過的幀率,「電影的幀率固定在24幀是因為比較容易做到,包括亮度也是因為如果太亮膠片就會燃燒」

李安介紹道,電視目前已經可以達到60幀率,據研究,人眼在超過800幀率時才會無法辨認。

以前一直是電視追趕電影,但是現在卻是一成不變的電影規格被電視遠遠甩在後面。電影的24幀已經太久了,

如果再沒有新的突破,那麼家庭影院可以看的影片為什麼還要花更多的錢去電影院看呢?

低、高幀率觀影《雙子殺手》示意圖

「電影之所以這麼好,是因為一百多年來,一個接一個的天才,一個接一個的工匠,多年來汲取觀眾的反饋,它變得非常複雜。」

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詹姆斯·卡梅隆曾表示,採用每秒48幀或者60幀畫面的方式拍攝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3D技術,製造出更加真實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義上給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

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而4K+120幀+3D的《雙子殺手》則真實到可以看見人物臉上那些細小的皮膚顆粒、花園裡飛舞的蚊蟲(以前只能通過演員拍臉的動作和常識知道那裡蚊子很多)。

120幀在《雙子殺手》中的好處,更具體一點的例子,就是兩代史皇的這場追車戲。

早年間,攝像機架在摩托車上,開30邁的速度,用反覆的抖動、橫移、高速剪輯可以做出100邁速度的效果。

因為在24幀下,速度再快觀眾也看不清。

但如今最大的進步就是:李安拍一場摩托車追逐就有無數種方式更過癮的呈現。

他可以用長鏡頭第一人稱拍摩托車高速狂奔、

可以拍第三人稱視角摩托車甩尾飛去、

可以拍摩托車追逐時,演員相互射擊、

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可以拍摩托車摔毀,甚至爆炸的細節。

甚至連摩托車行駛過程中自然的車尾抖動,都看得一清二楚!

不得不說,這是我看過最舒服最刺激的一次3D電影。

李安說:「當你體驗這個電影的時候,就開啟了完全不同的觀影體驗,那是另外一個世界,而這是屬於數碼應該做的事情。」

尾聲

有人說:「(李安)是在錯誤的時間做(可能是)正確的事情。」

但是如果現在沒有人做,所謂「正確」的時間又什麼時候才會來呢?

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不可否認的《雙子殺手》帶來的技術革新確實對行業內產生了震盪,至少會有更多的影院支持高幀率電影。三年前,國內能夠放映120幀的影城僅有2家,到10月18日《雙子殺手》上映時,國內能夠完整演繹4K+3D+120FPS的影城已經有超過30家

華夏與Real D,與李安在加拿大的數位技術工作室進行技術合作,研發出了一套整合了「4K+3D+120fps高幀率(HFR)、高動態範圍(HDR)、廣色域(WCG)、沉浸式聲音(Immersive Sound)」的全新放映系統,取名為「CINITY」

通過李安和華夏電影,好萊塢大片有史以來,第一次徹徹底底的將中國設為了主場,也為中國觀眾帶來了最前沿的觀影體驗。

目前為止,支持60幀/3D放映的影院已達5000多家,支撐80%的中國票房市場。現在全國已經有30塊CINITY銀幕。10月底會有將近50塊,到年底會增加到100塊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次CINITY影廳的建設,更多體現了國人的智慧和國人通過近些年市場變化之後所做出的應對策略,在未來也會有希望打破歐美對高端影城技術的壟斷。

而硬體的升級也給了更多人探索的信心,也會有更多好劇本和想法被發現、被創作、被呈現在觀眾眼前。

李安:你們可以罵我,但電影是無辜的

李安與他的技術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十年前,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技術撬動了中國的電影市場,不僅收穫了13.78億元的高票房,還使得IMAX被大眾接受且愈發普及。

十年後的今天,無論最終《雙子殺手》在國內票房如何,都不會是高幀率電影的句號,而只是高幀率電影的又一次嘗試和起點。

電影看了100多年也是這個樣子,演了很多東西,其實很多東西已經僵化了,制式化了。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觀眾有點疲憊,尤其是美國。我覺得反而中國觀眾對看電影這回事還挺帶勁的,所以我覺得充滿了希望。」

還記得,3年前《比利·林恩》上映的時候,李安曾經說過:

「這就是電影該有的樣子,你們可以罵我,但技術是無辜的。」

-The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fW3A24BMH2_cNUg1D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