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真大啊

2019-08-02     建築小哥80後

大馬哈魚屬鮭科魚類,是鮭魚的一種,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它們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卻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長大。每年秋季,在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圖們江可以見到這些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是肉食性魚類,它們的本性兇猛,到大海後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而在幼魚期則以水中的底棲生物的水生昆蟲為食。大馬哈魚可以長到6公斤多重,它們是珍貴的經濟魚類,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卵也是著名的水產品,營養價值很高。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中國黑龍江省撫遠市的黑龍江畔盛產大馬哈魚,是"大馬哈魚之鄉"。

中文學名"大馬哈"魚,來自於黑龍江省的赫哲語的音譯

不同命名

【地方名】麻哈魚、馬哈魚、大馬哈魚、鮭魚、麻糕魚、。

大麻哈魚

【俗 稱】北鱒魚,大發哈魚,達發哈魚,果多魚,羅鍋魚,孤東魚,齊目魚,奇孟魚,花斑鱒,花鱒。

外文名】亦作calico salmon或dog salmon;俄語為Кета。

鮭科(Salmonidae)有淡色細點的北太平洋食用魚類,學名為Oncorhynchus keta. 重達3.6公斤(8磅)。在秋季繁殖季節,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遊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魚孵出數星期後即入海。

營養價值

大馬哈魚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肉味十分鮮美,大馬哈魚一般體重3.5千克,最大超過了5千克。大馬哈魚的體形如紡錘,口大嘴長,腹部呈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由於其繁殖習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進入我國的屬秋型,故又稱秋鮭,通常比一般的大馬哈魚要大得多,最大的個體達7.5千克。它不僅肉味鮮美,魚籽比魚肉更為珍貴,其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營養價值極高,7粒大馬哈魚籽就相當於一個雞蛋。用它製成的魚子醬盛到盤子裡猶如紅色的珍珠,閃閃發光,能引起人的食慾,故"身價"極高。所以極受歐美各國大眾的歡迎。

生活環境

貝加爾湖中的大馬哈魚數量比較多,捕獲量很大。

大馬哈魚是溯河性魚類,分布於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主要有6種:大馬哈魚、駝背大馬哈魚、紅大馬哈魚、大鱗大馬哈魚、孟蘇大馬哈魚、銀大馬哈魚。在這些種類中,除孟蘇大馬哈魚只產於亞洲海岸外,其餘幾種在美洲海岸和亞洲海岸均有分布 ,從漁獲量來看,無論亞洲沿岸還是美洲沿岸,駝背大馬哈魚均占據首位。

駝背大馬哈魚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北部,但在美洲海岸也分布很廣,從北冰洋的科爾維

駝背大馬哈魚

利河直到加利福尼亞的聖洛林士河。駝背大馬哈魚在海中主要攝食魚類和甲殼類,食慾特別鮮美,生長也很快,2~4齡可達到性成熟。

到達性成熟後,駝背大馬哈魚便開始洄遊到河中產卵。在洄遊過程中,它們逐漸完成精卵的發育,來到產卵場時,精卵已經成熟,兩頜顯著擴大,背部明顯隆起(駝背大馬哈魚的名字便由此而來),體色改變。產卵時,先在礫石底質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狀巢,然後將卵產於其中,產完後,便用沙石將卵埋藏起來。儘管如此,駝背大馬哈魚的魚卵還是大量地被兇猛魚類如紅點鮭所吞食,而且由於產卵巢被後到的魚在產卵時又挖掘起來,以及封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最後能孵化成仔魚的已經微乎其微。駝背大馬哈魚的產卵量極少。幼魚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都在產卵巢中生活。幼魚離開產卵巢後,便開始向海中洄遊,並在那裡長肥長大。

大馬哈魚的魚子和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它們一般把卵生在淡水系統的江河上游的沙礫區域。卵孵化出幼苗並生長一段時間後然後順流而下進入鹹水系統的海洋之中,在物質富饒的海洋中生長發育積蓄能量,經過4年左右的生長達到性成熟後,又會洄遊淡水江河中產卵。大馬哈魚主要棲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區最多

形態特徵

大馬哈魚一般體長60厘米左右而側扁,略似紡錘形;頭後至背鰭基部前漸次隆起,背鰭起點是身體的最高

大麻哈魚

點,從此向尾部漸低彎。頭側扁,吻端突出,微彎。口裂大,形似鳥喙,生殖期雄魚尤為顯著,相向彎曲如鉗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上頜骨明顯,游離,後端延至眼的後緣。上下頜各有一列利齒,齒形尖銳向內彎斜,除下頜前端4對齒較大外,余齒皆細小。眼小,鱗也細小,作覆瓦狀排列。脂鰭小,位置很後。尾鰭深叉形。

生活在海洋時體色銀白,入河洄遊不久色彩則變得非常鮮艷,背部和體側先變為黃綠色,逐漸變暗,呈青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8-12條橙赤色的婚姻色橫斑條紋,雌魚較濃,雄魚條斑較大,吻端、頜部、鰓蓋和腹部為青黑色或暗蒼色,臀鰭、腹鰭為灰白色。到了產卵場時,體色更加黑暗。而北美的大麻哈魚產卵時體色變紅。

【原形態】 大麻哈魚,體稍側扁,一般長約60cm。頭大,吻長,突出,微彎,尤其雄魚在生殖期吻彎曲如鉤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鰓孔為近。口大,牙扁而尖銳,頂端向內微彎,上下頜各具1列大牙。鰓孔大,鰓耙19~25。體被細小圓鱗。側線明顯。側線鱗132~148(19~26/18~24)。背緣自頭後漸次降起直至背鰭基部。背鰭3~4,9~11,起點距吻端與距尾鰭基約相等。脂鰭小,和臀鰭相結,臀鰭2~4,12~15。胸鰭1,41-16,較小,位低,腹鰭1~2,8~11。尾鰭叉形。頭背和體背青黑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臀鰭、腹鰭灰白色。

生活習性

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龍江作生殖洄游,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

大麻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產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產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厘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圓坑,稱為"臥子";雌魚產卵於臥子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覆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產卵後雌雄魚長期徘徊於產卵場周圍。它們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遊,洄遊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臥子"產卵,體力消耗殆盡,產卵後的大麻哈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遍體是傷,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因此產卵後7~14天即死亡,艱苦地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終生只繁殖一次,產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大麻哈魚

大麻哈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大麻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里死"。大麻哈魚是一種海河洄遊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育肥、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產卵場生殖。在我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衍化為英語Salmon。

大麻哈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遊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飢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向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產地產季

大麻哈魚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中國以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為最多,圖門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厘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中國江河的大麻哈魚有3種:普通大麻哈魚(O.keta)、馬蘇

大麻哈魚

大麻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麻哈魚(O.gorbuscha)。

洄遊進入我國黑龍江、圖們江等水系,烏蘇里江較多,9~11月份為生產旺季。烏蘇里江盛產大馬哈、鯉、鰱、鱖、鯽等魚,是中國最大的大馬哈魚產區。

產卵秘密

秘密一

大麻哈魚在海洋里生長4年左右之後,會不顧路途遙遠,千里甚至萬里迢迢準確洄遊到它誕生的淡水江河中產卵。由於大麻哈魚數目之眾,並且它們的這一旅行是單程的(一般產卵後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遊會把他們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帶回到內陸,養活了內陸許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種十分依賴大馬哈魚的動物,北美的大馬哈魚洄遊區域內就有200多類物種把大馬哈魚當做賴以生存的食物,這一區域的森林裡80%的氮是由大馬哈魚從海洋帶進來的。所以,大洄遊實現了大自然內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秘密二

大馬哈魚之所以要洄遊,那是因為大馬哈魚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當然,應該還有其他原因。

秘密三

大馬哈魚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準確回到出生地至今仍是一個謎。最新研究顯示,大馬哈魚的大腦中有一種鐵質微粒,像指南針一樣,能夠幫助它們在地球上準確找到前進的方向。

秘密四

大馬哈魚洄遊至江河,由於突然接觸淡水,它們的腎臟和其他器官要適應突然缺鹽的環境,對它們是一個生死考驗。一般情況下,它們進入江河後會停止進食,甚至停止喝水,它們奮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體內貯存的能量。

秘密五

大馬哈魚做好產卵準備時它們的體色會發生明顯變化,變得非常鮮艷,比如北美大麻哈魚就會變成紅色(參見形態特徵目錄下的圖片)。當然,這一變色過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而是從洄遊至江河性激素大量分泌時就開始的。在產卵後,大馬哈魚會因體力不足而死去。

秘密六

大麻哈魚魚子

大馬哈魚的魚籽是鮮艷的紅色的,且直徑有7毫米,相對一般魚籽來講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做魚子醬的上等原料。

秘密七

大馬哈魚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會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

大麻哈魚跳躍小瀑布

布,這時,大馬哈魚會跳過去,這是大馬哈魚經過六百萬年的進化而來的能力。它們這一跳,有時相當於一個人跳過了4層樓的高度。 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衍化為英語Salmon。

秘密八

一般太平洋大馬哈魚洄遊產卵後都會死去,而大西洋大馬哈魚則不然,他們是年復一年的洄遊產卵。但是太平洋大馬哈魚的被腐蝕的屍體滋養了江河,為它們成長中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本目錄下內容參考自BBC製作的紀錄片《自然界大事件之大麻哈魚大洄遊》)

分類

我國江河的大馬哈魚有3種:普通大馬哈魚(O.keta)、馬蘇大馬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馬哈魚(O.gorbuscha)。

北美大馬哈魚有五種:粉紅大馬哈魚(Pink salmon ),馬蘇大馬哈魚(Chum),銀大馬哈魚(Coho),紅大馬哈魚(Sockeye),大鱗大馬哈魚(Chinook salmon)。

經濟價值

大馬哈魚是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體大肥壯,肉味鮮美,可鮮食,也可膠制、熏制,加工罐頭,都有特殊風味。鹽漬魚卵即有名的"紅色籽",營養價值很高,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在我國,大馬哈魚為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Chum salmon,由遼寧、黑龍江輸往日本。

大馬哈魚不僅是黑龍江省的大型珍貴特產魚類,也是我國淡水名貴魚類之一。其肉質細膩,呈紅色,味鮮美,脂肪含量極為豐富,營養價值相當高。含蛋白質為14.9~17.5%,脂肪為8.7~17.8%,水分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熱量,鈣50毫克,磷153毫克,鐵1.9毫克。此外,還含有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其卵晶瑩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鹽、鈣質及維生素A、D,被公認為宴席珍膳。將其鹽漬成"大麻哈魚籽",便是聞名於國際市場的"紅魚籽",極受歐美各國大眾的歡迎。居住在黑龍江省的赫哲族人還用大馬哈魚皮製革,做成皮衣服、長拉靴、煙包和錢包等。大馬哈魚的肉、肝、精巢和頭,均有藥用價值。其肉有補虛勞、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療水腫、消瘦、消化不良、膨悶脹飽、嘔吐酸水、抽搐、腫瘡等症。魚肝可提制魚肝油。精巢可提制魚精蛋白和配製成多種魚精蛋白製劑,適應治療過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應;它對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顯的止血作用。

人工孵化大馬哈魚

高額的利潤,廣闊的前景推動了大馬哈魚的人工養殖技術的發展! 北京市懷柔區首次成功人工孵化大馬哈魚,預計可成功出苗2500尾。大馬哈魚的人工養殖技術進一步提高,趕超英美。不少消費者有疑問,人工孵化技術多久能夠投入生產,促進大馬哈魚的經濟發展,讓更多的人能夠吃上這種名貴魚種。

據了解,大馬哈魚苗已能在北京,天津,黑龍江等地人工繁殖,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珍貴經濟魚種的養殖空白,優化海產養殖結構,促進大馬哈魚養殖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傳說

大麻哈魚

相傳唐王東征時來到黑龍江邊,正逢白露時節,被敵人圍困,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正當唐王一籌莫展之時,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請玉皇大帝,向東海龍王借魚救飢?"玉帝便令東海龍王派一條黑龍帶領鮭魚前來鎮守這條江,人馬得到魚吃,力量倍增,大獲全勝。馬原來是不吃魚的,自此馬便開始吃魚了,但也只是吃鮭魚。所以便把鮭魚叫作"大馬魚"。許多年後,又是白露時節,有一個叫什爾大如的部落首領所率人馬被敵人追到烏蘇里江邊,前無進路,後有追兵,糧草又斷,十分危機,此時一謀士便向什爾大如獻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東征時向東海龍王借魚以解燃眉?"黑龍聞知,復率鮭魚來到烏蘇里江邊,什爾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龍江、烏蘇里江一帶定居下來,這些人的後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後,便有大批的鮭魚來到黑烏兩江。赫哲人稱"大馬魚"為"達烏依瑪哈",後經演變,就把鮭魚叫做"大馬哈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Q74X2wBUcHTFCnfhkH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