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元英語:暑假孩子貪玩不學習,教你巧治拖延症,效果立竿見影

2019-07-24   邦元英語

孩子把暑假作業留到開學前一晚;制定好了複習計劃,考前還是要抱佛腳;總說自己學業繁忙,但大塊的業餘時間都在玩遊戲;晚上熬夜,上課經常遲到:這些都是拖延症的表現。

在網際網路日益繁榮的今天,這一代青少年在學習之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誘惑,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想要治療拖延症,首先就要從培養意志力,抵制誘惑開始。

作為家長來說,無需過多地催促孩子,這對拖延症患者來說是無效的;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以及學習熱情的變化,適時地給出你的建議。



如何判斷是否得了「拖延症」?

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專家雷恩認為,人人都有拖延的時候。

如果拖延只是發生一兩次,是正常的;但如果總是找藉口拖延,實際內心不願做事,那就很可能患了拖延症。

總結拖延症有以下幾個特徵:

1.從任務計劃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拖越久;

2.每次開始行動都要等整點,到了整點,依舊不肯動手;

3.即使決定要開始做最重要的事,還是要先去做些別的事,比如泡杯咖啡;

4.不容許別人占用自己的時間,自己卻不珍惜;

5.總是在等待一個 「好心情」、「好時機」才做重要的事;

6.無法專心做一件事,總被某個一閃而過的念頭打斷轉而去做別的事。

拖延症心理成因

1.沒有自信。因為每次任務都完不成,對自己評估越來越低,即使完成了任務,考出了高分,也認為是自己運氣好。暗示自己一直拖著沒做事因為「我太忙」。

2.頑固。對別人的催促沒有反應,認為等自己準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

3.壓力過大無法紓解。重要的事情越多、壓力越大越容易拖拉。

4.牴觸情緒。有些人牴觸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而拖延;有些學生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所以對他布置的作業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一種形式。

5.強迫傾向。拖延成了習慣,形成了強迫心理,比如下決心早睡,卻還是每天熬到半夜。

6.完美主義。太想把一件事做好,一直都在想各種各樣的計劃,結果卻一直沒有行動。

當出現以上心理狀況時,人們會傾向於選擇較為輕鬆的事情,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追求及時行樂,以網遊、同學聚會或是熬夜看劇等項目來減輕壓力,獲得暫時的滿足感。

但是一旦沉溺其中,便會使拖延進入惡性循環,即使是考試報名這樣的小事也會被一拖再拖。



如何擺脫拖延症

拖延症的產生,是與意志力有關的。

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棉花糖實驗」。

參與實驗的小朋友需要與棉花糖「共處一室」,等待一段時間(通常為15分鐘)後,當實驗者返回房間時棉花糖還沒有被吃掉,則小孩可以再獲得一顆棉花糖。

實驗結果顯示,只有不到1/3的孩子能夠通過遮住雙眼,或轉過身去不看、不碰棉花糖,堅持到實驗者返回。

棉花糖實驗證明,意志力存在缺陷是人類的天性;那些能夠經受得起誘惑的人,也經過了一番努力。

培養意志力,抵制誘惑

強化意志力=積極的態度+專注的精神

延症患者會因為沒有完成既定的目標而降低對自己的評估,產生焦慮和牴觸情緒。

根據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拖延症患者都會對自己的拖延行為感到內疚。而這種內疚,恰恰會給他們帶來更大壓力,降低工作和學習效率。

因此,想要治癒「拖延症」,首先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即使計劃完不成,也無需自責。當孩子飽受 「棉花糖」誘惑折磨的時候,如果能夠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夢想,未來要從事什麼職業等等……時常提醒自己,那麼壓力也會變成動力。

保證充分休息時間,讓自己精力充沛

此外,我們還可以嘗試給無聊的事情增加一些趣味性。如果常常因為經受不住手機的誘惑而無法開始學習,不如試著使用學習軟體,不僅讓學習變有趣,還能起到督促作用。



「內外兼修」培養

丹尼爾·文格納的「白熊實驗」,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心理的「反彈效應」。

實驗要求一組實驗對象嘗試在5分鐘的時間裡不要去想像一隻白色的熊,另一組則不作要求。

整個實驗過程要求實驗對象用語言刻畫他們腦海中想像的東西,當想到一隻白熊的時候就按鈴報告。

實驗結果是,前一組實驗對象按鈴次數是後一組的兩倍。這個結果被後來的很多不同實驗反覆證明。

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有時候,人越是要讓自己專注於某件事,偏偏就會心猿意馬

因此,拖延症患者不必太過糾結於自己的「不專心」,應該通過觀察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狀態,尋找自己專注力的規律,制定更合適自己的學習計劃。

作為家長來說,無需過多地催促孩子,這對拖延症患者來說是無效的;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以及學習熱情的變化,適時地給出你的建議。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容易受環境影響,建議他們試著與專注力較強的同學在一起,這些外界因素,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專注力,久而久之便可養成良好的習慣。

合理制定計劃

完美主義者的問題在於高估自己的能力。

因為完美主義,所以迫切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遲遲不肯行動。

與此同時,他們也更容易輕視哪些看起來無聊但絕對有能力完成的事情。

由於拖延,這些「小事」很有可能會因為一些突髮狀況,或因為錯過了最佳解決時機而令整個計劃變成「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