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禪」活動的興起與廢除,背後反映出什麼政治意義?

2020-10-13     左岸楓

原標題:古代「封禪」活動的興起與廢除,背後反映出什麼政治意義?

引言:

「封禪」,是古代皇帝與天、地通話的儀式。作為國家最高的一項祭祀活動,融合了國家政治,神仙思想、陰陽五行、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思想內涵。從古至今,歷代帝王的「封禪」因經濟、政治、文化和地理因素等原因,幾乎都在泰山舉行。

但又因為各種原因,由秦始皇興起的「封禪」,到唐朝後逐漸衰弱,宋代後逐漸消失,明清徹底廢除。今天,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來討論「封禪」興起與廢除背後的政治意義變化。

秦始皇時期,「封禪」興起

(一)表示國家的大一統

據可考證的史料記載,「封禪」最早由秦始皇在泰山舉行,而秦始皇作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一統國家的帝王,統一了六國。有這一先例,以致後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舉行「封禪」,一定要一統天下的帝王才有資格。

(二)證明自己統治的正統地位

秦始皇統一天下是通過武力征服六國,各國只是在實力上屈服,其實內心並沒有承認。秦始皇似乎也擔心這一點,

為了鞏固統治,所以秦始皇就效仿上古帝王的「四方巡狩」制度,想要通過一場隆重的儀式來彰顯自己的開闢歷史的功勞,同時也向征服的國家的子民表明,自己一統六國,靠的是上天的意志,自己的統治地位才是正統的。

(三)「封禪」作為國家興旺,天下太平的標誌

「封禪」還源於人們對自然的的崇拜和敬畏,後來由於統治者的宣傳,自然現象便於國家治理聯繫在了一起,以至於人們相信,國家的興亡更替與虛無縹緲的天意聯繫在一起。

國家治理的好,就會天下太平,才能成功「封禪」。秦始皇完成國家大一統時候舉行「封禪」,漢武帝要結束漢朝以來70年邊境問題之際舉行「封禪」,唐高宗有「永徽之治」、唐玄宗有「開元之治」.......他們的「封禪」來的「實至名歸」,於是「封禪」就成了統治者宣揚自己的功績,表示天下太平,穩定民心,鞏固統治的政治手段之一。

唐朝時,「封禪」原有的意義逐漸衰弱

(一)最有資格的唐太宗,五次「封禪」失敗,文治武功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可他五次提出「封禪」都未能成功舉行,表明當時的政治十分混亂。

第一次,是在貞觀初年,這時是他剛剛接手這個國家的時候,各項事情都未完成,民生凋敝,百廢待興,而「封禪」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暫時被擱置;

第二、三次,是因為唐朝是在經歷幾個朝代的戰亂後建立起來的,「封禪」的相關禮儀制度都幾乎消失,為了完善相關禮儀制度,耗時太長而被擱置;第四次,遇到天災,碰上「彗星之變」,被取消;第五次,遇上人禍,邊境戰亂再生,內地災禍不斷。

唐太宗時期,由於天災、人禍不斷降臨,導致「封禪」多次被議,又多次擱置,可在這個時期的政治仍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說明「封禪」,已不再成為必須,而變成了錦上添花的物品。

(二)武則天嵩山「封禪」,打破歷史

武則天統治時期,國家的經濟政治仍在不斷發展,作為歷史上的第一個女皇,她的「封禪」也與以往不同,打破了歷朝歷代只有男性主持國家祭祀典禮的傳統,也打破了泰山作為「封禪」唯一地點的地位,決定「封禪」的地點在嵩山。其實這與當時的政治變化密不可分。

一方面,唐朝中葉時期,各個世家大族,都舉家移居京城,長安、洛陽等地,使得這些地方成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打破了以往政治、文化中心不在一處的局面。文化中心的不斷遷移,使當時的人們對「封禪」的地點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因為嵩山「六合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更是得到不少人的推崇。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武則天的個人喜好。她認為自己與周天子有著淵源,周武王曾在嵩山祭天,所以她才會決定在嵩山「封禪」。

武則天時期,因為歷史原因和自身當政的影響,「封禪」徹底打破了以往歷史,這次的「封禪」,不僅地點改變,而且見證了一個唯一一個女性當權的朝代的誕生。

(三)唐玄宗「封禪」泰山,成為李氏天下回歸的象徵

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頗有撥亂反正之意。因為在唐玄宗眼中,武則天是一個篡位者,所以她「封禪」的嵩山肯定不能再用,為了彰顯自己穩坐江山的正統地位,所以決定在泰山「封禪」。

宋代「封禪」意義的消失

這個主要發生在宋代,因為宋代的重文輕武,導致軍事力量衰弱,沒有能力統治全國,於是這時出現兩個朝代並行的局面——大宋、大遼,被後世稱為南北朝。

當時的宋朝皇帝為了向世人說明自己的正統地位,於是組織大臣,根據古代「封禪」禮儀,總結出「正統論」——自己身在「封禪」之地,繼承漢族,當為正統。至此,「封禪」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到後來,這項祭天儀式就逐漸不為皇帝重視了。

明清時期,「封禪」被廢除

宋代「正統論」的確立對中國古代政治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此,「封禪」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一個王朝的興亡更替就不再與虛無縹緲的天意有聯繫,統治者的實際統治才能開始逐漸被關注,傳統儒家的「君權神授」觀念開始逐漸被消解。明清以後的歷代帝王,也都不再舉行「封禪」。

總結:

封禪的興起與廢除,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變遷,「封禪」由秦始皇興起,到唐朝後逐漸衰弱,宋代後逐漸消失,明清徹底廢除,其實反映的是皇權在長達千年的不斷演變中逐漸擴大。

對皇帝來說,證明自己「受命應天」的正統地位也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而且,隨著歷朝歷代的制度變化,這項儀式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所以,「封禪」也逐漸從帝王們趨之若鶩的祭祀大典,成為一個錦上添花的物品,淪為儒「不著於經」的瀆天淫祀,明清時期被歷代帝王所廢除,逐漸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參考文獻:

1.《泰山文化淺析之帝王「封禪」》

2.《「封禪」的起因》

3.《泰山「封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yGHInUBd8y1i3sJnb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