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美軍發起秋季攻勢,西線的美軍第一軍與志願軍四十七軍在驛谷川展開激戰,在正洞反擊戰後,雙方大規模交戰停止,戰線趨於穩定。
這時美軍騎兵1師8團C連的一個加強排占領了風樹洞東側高地、松峴東南高地、內峰洞東北高地三個小高地為美軍騎兵8團的警戒陣地。
美軍警戒陣地的功用以前給大家介紹,但是這個警戒陣地卻稍有不同,除了擔負正常的任務外,另有一個功能是掩護美軍坦克襲擊志願軍陣地,因此非常討厭。
志願軍四十七軍141師423團決定用一個班,採取夜襲的辦法首先敲掉風樹洞東側高地,打破美軍「品字形」結構,以後再根據情況攻打另兩個小高地。
任務交給了7連3班,加強一挺輕機槍和一門60迫擊炮,由7連副連長郭文宣帶隊。
郭文宣觀察地形認為,美軍三個小高地構成了「品字形」防禦,互相之間能給予有效的支援,要想打掉風樹洞東側高地只有採取夜襲的辦法,偷偷接近,速戰速決。而風樹洞東側高地的美軍又有三個地堡,成一字排開,這樣的話,如果從側翼接近,只有一個地堡能形成接觸,另外兩個地堡難以觀察志願軍行動。於是郭文宣把自己手下這十幾個人分成三個突擊小組,一個機槍組,一個60炮組。1951年11月16日晚20時10分,志願軍從西北向風樹洞東側高地開始接敵前進。
21時30分,志願軍進至風樹洞西北第二無名高地凹部後,將60迫擊炮配置於此,其餘小組沿著山脊繼續前進。
21時45分,3班偷偷抵近至美軍鐵絲網旁。郭文宣遂命令第1組摸進鐵絲網攻擊美軍1號地堡,機槍組做好掩護準備。
當第1組進至美軍1號地堡20米,美軍終於發現了來襲的志願軍,倉促開槍射擊。早有準備的志願軍機槍組當即進行火力壓制。第1組的三名戰士趁機在機槍火力掩護下用手榴彈炸掉美軍1號地堡。隨後第1組迅速按計劃向美軍3號地堡撲去,而第2、3組亦按計劃向美軍2號地堡衝擊。兩個地堡的美軍均未來得及做出反應即被殲滅。至此志願軍3班僅用3分鐘,全殲風樹洞東側高地美軍,自己無傷亡。
現在的時間是21時48分。郭文宣觀察了一下四周,發現美軍排指揮所所在的內峰洞東北高地上的重機槍被計劃中的60迫擊炮牢牢壓制;松峴東南高地美軍火力不強,看起來兵力不多。而且這兩個高地都只有一個地堡。郭文宣當即決定,不要以後再找機會了,趁熱打鐵,現在就把這兩個高地一起打了。我看啊,其實呢,是郭文宣沒打過癮。才打了3分鐘嘛,一點都不過癮。
於是郭文宣命令3班班長率領第1、3組、機槍組迅速向內峰洞東北高地衝鋒;自己手持另一挺輕機槍,率領第2組向松峴東南高地衝擊。
3班班長帶著第1組在正面吸引美軍火力,同時命令輕機槍全力壓制,第3組繞到內峰洞東北高地美軍地堡側後,又用手榴彈炸掉了該地堡。
而郭文宣所率第2組,在輕機槍掩護後,直接向松峴東南高地美軍地堡右側迂迴接近。當志願軍戰士接近準備投彈時,該地堡美軍已經喪膽,從地堡竄出瘋狂奔逃,被當即擊斃1個,俘虜1個。
22時15分,郭文宣發出撤出戰鬥信號,松峴東南高地上的第2組及輕機槍一挺留下阻擊敵增援,掩護其餘人撤出戰鬥。當其他人撤出風樹洞東側高地大約300米時,第2組發現美軍援兵約兩個班正沿山脊向松峴東南高地接近。郭文宣命令部隊不要暴露,待美軍接近至10米左右距離時突然開火,美軍當即潰散,郭文宣趁機率第2組脫離戰鬥,安全返回。
為什麼我今天突然寫一個夜襲美軍的小戰例呢?關於韓戰,普通讀者有很多誤區,其中之一就是美軍怕打夜戰。實際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美軍廣泛地對志願軍進行夜間襲擊。夜戰,是韓戰中美軍對志願軍的主要作戰樣式之一。
關於這一點另有兩篇文章講述。
其中一篇文章,講的是美軍夜襲志願軍。結果美軍三次夜襲,三次被志願軍警戒、巡邏部隊提前發現,被打得那個慘啊。而且夜襲的美軍還是經過「魔鬼強化訓練」的超級精銳。
所以寫這個小文章來看看夜戰到底怎麼打。
夜間襲擊戰鬥,其實最關鍵的是隱蔽接敵。志願軍發起夜戰,本身就是要利用夜幕掩護來打擊美軍。雖然有黑暗這一有利條件,但在夜晚美軍的防備肯定是相當嚴密的。他們怕志願軍夜襲啊。志願軍早就總結過,如果能秘密接近美軍,就算美軍兵力多於我們,照樣能戰而勝之;如果在行動中暴露,哪怕我們兵力多於美軍,就算能完成任務,也會付出極大代價。
可為什麼志願軍總是能隱蔽接敵,而美軍做不到呢?關鍵就在於接敵這段距離所採用的戰術動作。美軍的戰術動作是成搜索隊形,貓著腰慢慢前進。而志願軍的戰術動作是低姿匍匐,一點一點爬過去。
看起來似乎低姿匍匐沒什麼了不起的,電影里電視里都是這麼演的,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戰鬥中的低姿匍匐,右手是持槍的,這就是說,右手手掌是向上的,因為槍面是向上的。這就是說,右手手腕靠手背那個地方,肯定是磨破的。不相信,你隨便找一個從指揮院校畢業的軍官,問問他在山地的沙石地上,這樣的低姿匍匐,爬幾米就會把手腕磨破?根本用不了幾米。我們現在的步兵對這一點未必有深刻領會,因為哪怕野戰部隊的戰術訓練也基本在草地進行,所以得問指揮院校畢業的軍官。在指揮類軍校里,爬草地,那是做夢。常見的就是,35、36度的大太陽,曬得發燙的水泥地,爬吧。我個人覺得,在亂石林立的山上爬,也比這種水泥地舒服。
除了手腕靠手背位置,還有腳踝。低姿匍匐嘛,靠腳弓內側蹬地發力,腳踝內側是不斷與地面在摩擦的,所以以前我們爬戰術的時候,襪子靠腳踝的位置都是一灘血,脫襪子時,那是連皮一起扯下來的。為啥會有作戰靴,就有這個原因。
當然了,姿勢不正確的人還會磨膝蓋內側和手肘,在戰場上特別正常,因為在戰場上你不可能完全用標準姿勢在那爬。
志願軍隱蔽接敵通常要爬幾百米,甚至近千米,這些部位整塊皮都是磨爛的,一路爬一路血。人類幾乎是所有動物中對疼痛的受耐性最差的。在這種鑽心的疼痛下,這種沙石地,普通人連30米都爬不了。美軍單兵裝備比志願軍好多了,除了作戰靴還有皮手套,但是長距離的匍匐爬行,不是這些嬌生慣養的美國大兵能忍受的。
在戰爭中後期,美軍其實經常對志願軍發起夜襲,可幾乎很少有夜襲能夠隱蔽接近志願軍陣地的。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句話,美軍不願意吃這個苦。
但是,在戰場上,吃不了苦,就意味著死亡。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